拉祜族摆舞:踏歌而行的文化基因与生命律动

陇上逸人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陇上逸人</p><p class="ql-block">美篇号码:5158787</p> <p class="ql-block">拉祜族摆舞:踏歌而行的文化基因与生命律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云南西南部的群山之间,澜沧江与小黑江滋养着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地,这里是拉祜族世代聚居的家园。当晨曦穿透竹林,或是暮色笼罩村寨,悠扬的芦笙声便会在山谷间回荡,身着靛蓝土布服饰的拉祜族人闻声而动,手拉手围成圆圈,以沉稳而灵动的步伐跳起摆舞。这一延续千年的舞蹈,不仅是拉祜族表达情感的载体,更是镌刻着民族历史、信仰与生活智慧的“活态非遗”,在代代相传的舞步中,诉说着一个民族的坚韧与深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拉祜族摆舞的起源,深深植根于民族的生存历程与精神信仰。“拉祜”意为“猎虎的民族”,远古时期,拉祜族先民在深山密林中狩猎游牧,为了庆祝捕猎成功、祭祀山神祖先,便以模仿动物姿态、再现劳动场景的方式创编舞蹈。最初的摆舞动作简单质朴,跺脚为节、挥手为势,既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也凝聚着族群团结协作的力量。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摆舞逐渐融入耕种、收割、织布等生产元素,舞步中多了插秧的轻盈、打谷的沉稳,成为记录生活变迁的“动态史书”。在拉祜族的创世神话中,摆舞更是与民族繁衍紧密相连,传说始祖扎笛和娜笛教会族人跳摆舞,让分散的族群在舞蹈中团聚,从此摆舞成为维系民族认同的精神纽带。</p> <p class="ql-block">摆舞的艺术特色,彰显着拉祜族“简约而不简单”的审美追求。舞蹈形式以圆圈舞为核心,少则数人,多则上百人,舞者不分男女老幼,顺时针或逆时针围圈而舞,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基本舞步以“摆”为核心,双脚交替踏地,膝盖自然屈伸,身体随步伐左右摆动,如同风吹麦浪、水流涟漪,既舒展大方又不失沉稳内敛。手部动作简洁灵动,或自然下垂随身体摆动,或轻拉同伴的手传递力量,或模仿飞鸟展翅、植物生长的姿态,充满生命活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服饰与乐器的搭配,让摆舞更具视觉与听觉的感染力。舞者身着自制的靛蓝土布长衫、百褶裙,衣襟、袖口绣着太阳、月亮、花鸟等吉祥图案,腰间系着红黑相间的腰带,走动时银饰叮当作响,与舞步节奏相得益彰。伴奏乐器以芦笙为主,搭配三弦、笛子、响篾等,芦笙的旋律悠扬婉转,时而如山谷清泉,时而如林间鸟鸣,引导着舞者的步伐与情绪。舞蹈时,舞者还会随节奏哼唱拉祜族民歌,歌声质朴高亢,与乐器声、脚步声交织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民族韵律。</p> <p class="ql-block">在拉祜族的生活中,摆舞无处不在,成为不可或缺的文化仪式。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的“扩塔节”(春节),是跳摆舞最隆重的时刻,村寨里的男女老少身着盛装,聚集在晒谷场,从清晨跳到日暮,庆祝丰收、祈福新年。婚礼上,摆舞是连接新人与亲友的桥梁,宾客们围着新人跳舞,用舞步传递祝福;丧葬仪式中,摆舞则承载着对逝者的缅怀,舞步沉稳缓慢,歌声低回婉转,表达着对生命的敬畏。此外,每逢狩猎成功、粮食丰收、村寨平安等重要时刻,摆舞都是拉祜族表达喜悦、凝聚人心的重要方式,舞蹈中没有严格的等级之分,人人都是舞者,人人都是文化的传承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发展,拉祜族摆舞也面临着现代化的冲击。年轻一代外出务工增多,传统舞蹈的传承出现断层;市场经济的渗透,让部分传统舞蹈形式逐渐商业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但令人欣慰的是,在政府与民间的共同努力下,摆舞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如今,许多村寨成立了摆舞传承队,邀请老一辈艺人传授技艺;学校将摆舞纳入校本课程,让孩子们从小感受民族舞蹈的魅力;非遗部门组织摆舞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等活动,让这一古老舞蹈走出深山,被更多人知晓与喜爱。</p> <p class="ql-block">拉祜族摆舞,是流淌在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是刻在骨子里的民族记忆。它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复杂的编排,却以最质朴的形式,记录着拉祜族的历史变迁、生活智慧与精神追求。每一次摆步,都是对祖先的致敬;每一段旋律,都是对自然的感恩;每一个圆圈,都是对族群团结的坚守。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拉祜族摆舞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既坚守传统内核,又融入现代元素,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相信这朵绽放在滇西南群山间的舞蹈之花,必将在岁月的长河中持续绽放,踏歌而行,生生不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