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计划前往南昌已久,心中始终怀揣着对这座英雄城市的向往。在精心筹备行程时,偶然得知南昌境内竟藏有一处海昏侯国遗址公园,名不见经传却引人好奇。“海昏侯国”四字如古卷轻启,撩拨心弦。于是悄然定下行程:待南昌之行结束,返程安庆前,必先亲临此地,一探千年沉寂的汉代遗韵。</p> <p class="ql-block">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的又一辉煌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前202年—公元8年)与东汉(25年—220年)两个阶段,共历二十九帝,绵延四百余载。其政治制度、文化精神与疆域格局深远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基本面貌,堪称华夏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奠基者。</p> <p class="ql-block">汉文化的源头,可追溯至秦岭南麓的汉中地区(今陕西汉中)。当年刘邦受封“汉王”,以此地为基业起兵,终成帝业。国号“汉”由此而生,逐渐由地理名称升华为王朝象征,并最终演化为民族与文化的标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合礼乐、文字、艺术与哲学,汉文化在帝国强盛的辉光中播撒四方,成为中华文明的主干脉络。</p> <p class="ql-block">“汉”原指古之汉水,即今日汉江,蜿蜒流淌于汉中盆地,孕育出早期文明的沃土。公元前206年,刘邦受封“汉中王”,以“汉”为号,开启宏图伟业。建立汉朝后,“汉”不再仅是江河之名、封地之称,更成为国号、族称与文化符号。中原百姓被周边民族称为“汉人”,其语言为“汉语”,文字为“汉字”,衣冠为“汉服”,诸般文化要素汇聚成“汉文化”这一博大概念,流传千年而不息。</p> <p class="ql-block">马王堆汉墓与海昏侯墓,皆为西汉高等级贵族墓葬,堪称考古史上的双璧。马王堆以保存完好的辛追夫人遗体、薄如蝉翼的素纱襌衣以及大量帛书简牍闻名于世,展现西汉初期楚地文化的精致与神秘;而海昏侯墓则以宏大的墓园布局、惊人的金器数量及完整呈现列侯礼制著称,二者各具特色,难分高下,共同照亮了汉代社会的深邃图景。</p> <p class="ql-block">两座墓葬的主人身份迥异,时代背景亦大不相同:马王堆墓主为轪侯利苍,长沙国丞相,军功封侯,属西汉早期南方楚文化代表人物,其家族墓群折射出地方贵族的生活图景;而海昏侯墓主刘贺,乃汉武帝之孙,一生历经王、帝、侯三重身份,卒于公元前59年,属西汉晚期。其墓葬兼具帝王气度与列侯规制,随葬品之丰远超寻常列侯,映照出一段跌宕起伏的政治命运。</p> <p class="ql-block">汉朝通过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不仅拓展了疆域,更促进了中原与西域、草原诸族的文化交融。“汉”由此成为中原文明的代名词,被四方所知所敬。此后虽朝代更迭,但“汉人”“汉语”“汉文化”之名历久弥新,成为中华民族主体文化的核心标识,绵延至今。</p> <p class="ql-block">🤭坦白说,此行之前我对“海昏侯国”几乎一无所知,🙈🙈🙈更未细读史料、深研背景。海昏县、海昏侯、刘贺……这些名字如同尘封的竹简,在我脑海中未曾展开。然而正是这份无知,催生了探索的渴望——走进遗址,仿佛翻开一部沉睡两千年的史书。</p> <p class="ql-block">海昏侯国设立于西汉武帝时期,封地位于鄱阳湖西岸的豫章郡海昏县,即今南昌市新建区一带。此爵位传袭两代:第一代为废帝刘贺,其子刘代宗在其绝嗣后短暂承袭。据考古研究,“海昏”或源自古越语地名,意指彭蠡泽(今鄱阳湖)西南区域,并无贬义,反显地理特征,见证汉越交融的历史痕迹。</p> <p class="ql-block">海昏侯国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都城聚落遗址。其城垣、宫室、作坊、墓葬区布局清晰,俨然一座微缩版汉代城邦。或因南北朝时期鄱阳湖水域变迁,古城沉没于水土之下,反而得以免遭后世扰动,完整封存了那段尘封岁月。</p> <p class="ql-block">海昏县于南朝宋元嘉二年(公元425年)正式废除,原县治位于今吴城镇芦潭附近,行政区域整体并入建昌县。而建昌县后演变为今日之永修县,昔日侯国故地,已隐入江南水乡的烟波之中,唯余遗址诉说往昔荣光。</p> <p class="ql-block">霍光(?-前68年4月21日),字子孟,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人,出身官宦世家,为名将霍去病同父异母之弟。他凭门荫入仕,历任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因谨慎忠诚深得汉武帝信任,被列为托孤重臣。其执政贯穿昭帝、宣帝两朝,掌权近二十载,权倾朝野,谥号“宣成”,最终陪葬于汉武帝茂陵,位极人臣。</p> <p class="ql-block">茂陵乃汉武帝刘彻之陵寝,为西汉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长、陪葬最为丰厚者,素有“中国的金字塔”之称。始建于建元二年(前139年),竣工于后元二年(前87年),历时五十三年。其旁陪葬者众,包括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功臣贵戚。此外,还发现修陵人墓地约四万平方米,估计埋葬工匠逾两万具,足见工程之浩大。</p> <p class="ql-block">阙,古义有二:一为古代皇宫门前两侧供瞭望的高台楼阁,引申为帝王居所的象征;二为神庙、陵墓前竖立的石雕建筑,具礼仪与标识功能,体现等级秩序与神圣空间。</p> <p class="ql-block">穹顶</p> <p class="ql-block">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形制,初为宫殿、祠庙或陵墓入口处对称耸立的高台,兼具瞭望、礼仪与象征意义。典型结构包括台基、阙身与屋顶,常见于汉代遗址。如故宫午门融合宫阙与门楼之制,嵩山三阙则以石刻展现汉代社会百态。随着时代演进,阙由独立双台逐渐与主体建筑结合,成为“规定性区域”的标志——帝王用三出阙,诸侯用二出阙,等级森严,礼制分明。</p> <p class="ql-block">“大汉文明看海昏”</p> <p class="ql-block">在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并非指某一位龙王的九个儿子,而是对龙族后裔的统称。明代文献已有详载,九子各具形态与性情,常被用于建筑装饰、器物纹样之中,寓意各异,象征吉祥、威严或护佑。</p> <p class="ql-block">据《怀麓堂集》等古籍记载,“龙生九子”常见版本如下:囚牛,好音律,常饰于琴首,象征和谐之美;睚眦,性烈好斗,多刻于刀剑吞口,成语“睚眦必报”即源于此;嘲风,形似兽,喜登高望远,立于殿角,寓意辟邪纳吉;蒲牢,形如龙,好鸣吼,因惧鲸而置于钟钮,使钟声洪亮远播;狻猊,状若狮,喜静好烟火,常见于佛座香炉;赑屃(霸下),形似龟,力能负山,常驮石碑,镇守文脉;狴犴,形似虎,主刑狱,威严肃穆,多见于狱门公堂;负屃,身似龙,雅好文章,盘绕碑顶,衬托碑文庄重;螭吻(鸱尾),口阔善吞,立于屋脊两端,有防火消灾之寓意。</p> <p class="ql-block">“龙生九子”的具体名单在不同文献中略有出入,部分版本加入饕餮、椒图、貔貅等神兽。这种差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