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 者:海之恋</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594009</p><p class="ql-block">图 片 :拍照+网络</p> <p class="ql-block">https://www.meipian.cn/5fdvxloy?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59400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为原文的链接,点击全选后,将显示提示,右侧三个点标志,选择搜索,即可阅读原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中国近代海防的屈辱历史,宛如一道深深的刻痕,见证着传统陆权思维与近代海权需求之间激烈碰撞的悲歌,更是中华民族从封闭走向觉醒的关键转折点。回首那段“有海无防”的黑暗岁月,方能透彻理解今日“向海图强”的深刻意义与时代使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陆权思维的桎梏:海疆沦陷的思想渊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漫长的农耕文明进程中,中国逐渐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陆权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的主导下,海洋被视作隔绝外界的“天然屏障”,而非连接世界的“通衢大道”;漫长的海岸线仅仅被当作国家的边界,而非对外交流与防御的重要“门户”。这种狭隘的思维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海防建设的战略布局,导致重陆轻海、重塞防轻海防的短视行为盛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以鸦片战争为例,1840 年,英国凭借其坚船利炮,从海上轻易叩开了中国的国门。当时,中国沿海的防御设施极为简陋,主要依赖岸防炮与木质帆船。据记载,英军舰队的战舰装备先进的火炮,射程远、射速快,而中国的岸防炮不仅射程有限,且装填速度缓慢,在性能上存在巨大差距。这使得英军能够在海上对中国沿海地区进行肆意攻击,而中国却难以有效反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到了 1894 年的甲午海战,尽管北洋水师在装备上看似与日本联合舰队不相上下,然而,由于战略思想的滞后以及指挥体系的僵化,最终惨遭惨败。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的战舰阵型混乱,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据战后统计,北洋水师在这场海战中损失战舰 5 艘,伤亡千余人,而日本联合舰队仅受轻伤,这一巨大反差深刻暴露了传统陆权思维在近代海权挑战面前的无力与脆弱。威海卫的落日余晖下,见证的是传统陆权思维在近代海权冲击下的全面崩塌,曾经漫长的海岸线,在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变得不堪一击,中国由此陷入了“海权尽失”的屈辱境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海权需求的觉醒:从被动挨打到主动求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近代海权的猛烈冲击,如同一记重锤,无情地敲醒了沉睡的中国,迫使国人开始深刻反思传统陆权思维的局限性。洋务运动时期,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敏锐地意识到“水师为海防急务”,并积极推动建立现代化海军。他们引进西方的造船技术与军事装备,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近代军事工业,试图打造一支能够抵御外敌的海军力量。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洋务运动最终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海防的落后面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甲午战败后,维新派进一步认识到“海权兴则国运兴”的道理。他们深刻反思中国在海权方面的缺失,呼吁全面学习西方的海权思想与海防建设经验。这一时期,国人对海权的认识逐渐从懵懂走向清晰,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寻求改变。这种思想的觉醒,本质上是传统陆权思维与近代海权需求之间矛盾的集中爆发,也成为中国海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起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真正意义上的转变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中国逐步建立起现代化的海军体系。从最初的近岸防御,到如今的远海护卫,从单一兵种的简单架构,发展为具备综合作战能力的强大力量,每一步都凝聚着对传统陆权思维的突破与超越。例如,近年来中国海军的发展成果显著,“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等航母的相继入列,标志着中国海军具备了远海作战的强大实力。同时,各类先进舰艇如 055 型驱逐舰等的服役,进一步提升了中国海军的作战效能。此外,中国在深海探测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 7062 米深处,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彰显了中国在海洋探索方面的强大能力。而亚丁湾护航编队多年来的持续巡航,有力地保障了中国在印度洋的海上贸易通道安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维护海洋权益的坚定决心。这些成就不仅是装备技术的升级,更是思维观念的深刻革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现代海防体系:矛盾解决后的时代答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传统陆权思维与近代海权需求之间的矛盾,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演变,最终催生了中国独具特色的现代海防体系。这一体系涵盖多个维度,展现了中国在解决这一矛盾过程中的智慧与决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军事维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以航母编队、先进舰艇为核心,中国构建起“近海防御、远海护卫”的全方位作战力量,实现了从“有海无防”到“有防有控”的历史性跨越。如今,中国海军不仅能够有效地捍卫国家的近海安全,还具备了在远海执行多样化任务的能力。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海军拥有各类舰艇数百艘,其中先进的驱逐舰、护卫舰数量不断增加,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海上作战体系。同时,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兵种的协同作战能力也日益增强,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提供了坚实的军事保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经济维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中国积极开发海洋资源,大力拓展蓝色经济,让 300 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蓝色粮仓”与“贸易通道”。海洋资源丰富多样,其中,中国近海的石油储量约为 246 亿吨,天然气储量约为 16 万亿立方米,为国家的能源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此外,海洋渔业、海洋旅游、海洋新能源等产业也蓬勃发展。以海洋渔业为例,中国是世界第一渔业大国,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为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和出口创汇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海洋贸易方面,中国对外贸易货物的 90%以上通过海运完成,南海航线更是承载着中国 60%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命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全民维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普及海洋意识、强化海权教育成为构建现代海防体系的重要一环。国家通过多种途径,让每个公民都深刻认识到“蓝色国土”的重要价值。在教育领域,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课本中增加海洋知识与海权教育的内容,让孩子们从小了解中国拥有广阔的海洋国土,培养他们对海洋的热爱与保护意识。同时,各地的海军公园、海洋博物馆成为生动的第二课堂,孩子们可以在这里亲身感受海军的历史与文化,触摸退役战舰的甲板,聆听“向海而强”的故事。此外,媒体对“蛟龙号”深潜直播、航母护航等新闻的广泛报道,也使得海洋话题成为家庭餐桌上的热议焦点,进一步增强了全民的海洋意识。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积极投身海洋科考,当企业家们勇于开拓深海资源开发领域,当每个公民都深知“家门口的浪涛连着国家的安全”,这片广袤的蓝色国土便真正筑起了“全民守护”的坚固长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甲午海战的沉舟到福建舰的破浪前行,中国海防的沧桑变迁,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思维觉醒史。唯有彻底打破传统陆权思维的束缚,积极拥抱海权时代的浪潮,中国才能真正守护好 300 多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让每一朵浪花都成为国运昌盛的生动注脚,书写中华民族海洋文明的辉煌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