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高山朝圣者</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121537</p> <p class="ql-block">福清市,福建省辖县级市,由福州市代管,地处福州南部,东临平潭海峡,南接莆田涵江,北倚长乐,山海交汇,形胜之地。全市总面积2430平方千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川秀美,人文荟萃。截至2025年2月,福清市下辖7个街道、17个镇,截至2024年末,常住人口达141.7万人,是福建省人口大县之一,亦为闽中文化重镇。</p> <p class="ql-block">“福清”之名,源自古语“山自永福里,水自清源里”,取“永福”之福、“清源”之清,寓意山川清秀、福地绵延。闽龙启元年(933年)始置福清县,千年建制,文脉不绝。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属闽海省,1949年解放后归林森专区,1983年划归福州市管辖,1990年撤县设市,升格为县级市,由福建省直辖、福州市代管。福清不仅经济发达,更以深厚的历史底蕴著称,石竹山、瑞岩山风景区、天生农庄、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名胜点缀其间,而其人文之光,尤以明代三朝名相叶向高故里——港头镇后叶村最为耀眼。</p> <p class="ql-block">在福清城南融城一隅,叶向高留下的历史印记熠熠生辉,尤以豆区园与黄阁重纶坊最为著名。豆区园原为叶相私家园林兼讲学之所,融园艺与文教于一体,今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黄阁重纶坊矗立利桥古道,为纪念其两度入阁拜相而建,石构巍峨,风骨犹存,见证一代名臣的荣耀与风范。</p> <p class="ql-block">豆区园坐落于福清市融城镇官驿巷深处,原为叶向高归隐后所建之私园,亦为讲学授徒之所,占地仅约200平方米,却精巧雅致,别有洞天。园以池塘为中心,环植花木,叠石为山,尤以明代遗存的“小蓬莱”假山最为奇绝,另有百猴柱、海蚀石屏风等奇景,皆具明代园林“咫尺山林”的典型意趣,堪称福建现存最完整的明代私家园林。</p> <p class="ql-block">黄阁重纶坊屹立于福清利桥街古道之上,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为白花岗岩仿木楼阁式建筑,高10.07米,气势恢宏。坊额横书“黄阁重纶”四字,笔力遒劲,寓意宰辅再掌中枢;下层镌刻叶氏四代诰封官衔,彰显门第之荣。整座石坊雕工精细,结构严谨,历经四百年风雨仍保存完好,为福清明代石构建筑之瑰宝。</p> <p class="ql-block">豆区园始建于万历年间,为叶向高退居福清时所营,既是休憩之所,亦为讲学之地。园虽小而景致繁复,现存景观三十一处,假山、曲径、书斋、池沼错落有致。1981年被列为福清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政府斥资三百万元修缮,重现昔日风华。如今,园内部分建筑作为福清市博物馆临时馆址对外开放,书香与古韵交织,延续着叶相遗风。</p> <p class="ql-block">“豆区”之名,源自《左传》中容量单位“豆”与“区”,寓意“方寸之地,可容天地”,象征园林虽小而格局高远。园中书斋曾为叶向高讲学授徒之所,培养众多学子,体现明代文人“以园载道、以文传世”的精神追求。其造园理念承袭“咫尺山林”之旨,借景写意,寓教于景,是中国古代文人园林的典范之作。</p> <p class="ql-block">福清城区至今仍留存多处与叶向高相关的遗迹:官塘池曾为明代接待官员之所,瑞云塔由叶相捐资兴建,巍然耸立于龙首山巅,为福清地标之一;齐云山摩崖石刻记录文人雅集,墨迹犹存。而天卿世宠坊已倾圮,叶氏祠堂则改建为学校,虽形制更易,然其精神血脉仍流淌于乡梓之间。</p> <p class="ql-block">叶向高(1559年9月1日—1627年10月7日),字进卿,号台山,晚号福庐山人,福州府福清人,明代万历、泰昌、天启三朝重臣,官至内阁首辅,位极人臣。他一生忠勤国事,力图匡扶社稷,在晚明政局动荡之际,竭力维护太子正统,遏制魏忠贤专权,缓和社会矛盾,虽未能挽狂澜于既倒,然其操守与担当,为后世所敬仰。作为晚明馆阁文坛领袖,他推动台阁体文学复兴,著有《苍霞草诗》《续纶扉尺牍序》《玉融志》等,文采斐然,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叶向高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考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自此步入仕途。历任南国子监司业、皇太子侍班官等职,以学识与德行著称。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政,后为首辅,执掌朝纲,成为一代名相。</p> <p class="ql-block">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叶向高归隐福清,于龙田开山筑庐,名曰“福庐山”,取“福地庐居”之意。他常邀文友同游,曹学佺、陈宏己等名士相继作游记与诗篇,一时文采风流,传为佳话。福庐山不仅为叶相晚年栖心之所,亦成福清文脉之象征。</p> <p class="ql-block">泰昌元年(1620年),光宗即位,诏加叶向高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大学士,加少保。次年,熹宗登基,再召其入阁,授武英殿大学多数、建极阁大学士,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再度出任内阁首辅。然时值魏忠贤专权,朝纲日紊,叶向高虽力图调和,终难挽颓势。</p> <p class="ql-block">天启年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入闽传教,叶向高与之论学于福庐山中,探讨天主教义与儒学异同,言谈深契。艾儒略将其对话整理成《三山论学》一书,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文献。叶相晚年开放胸襟,兼容并蓄,展现了明代士大夫少有的思想高度。</p> <p class="ql-block">叶向高一生仕途坎坷,然始终秉持忠贞之心,竭诚辅政。面对神宗怠政、福王久留京师、矿税横行、党争激烈等危局,他屡次上疏劝谏,力图补救。虽十言九不纳,仍不改其志。其在“妖书案”中挺身而出,以一纸奏疏稳住朝局,保全皇室声誉,被誉为“宰相之风,社稷之臣”。</p> <p class="ql-block">作为晚明文坛领袖,叶向高不仅政绩卓著,文学成就亦斐然。他倡导台阁体文风,主张“文以载道”,推动馆阁文学在晚明复兴。其诗文典雅庄重,著述宏富,有《苍霞草诗》《续纶扉尺牍序》《玉融志》等传世,尤以《玉融志》为福清地方文献之先声,泽被后世。</p> <p class="ql-block">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七月三十日,叶向高出生于福清港头镇后叶村,时值倭患猖獗,其母为避倭寇,被迫于道旁破茅坑中产子,故其小名“厕”。幼年颠沛流离,随家人辗转避难,屡陷绝境,然命途坚韧,终得存续。这段苦难经历,铸就了他日后忧国忧民、体察民瘼的品格。</p> <p class="ql-block">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戚继光率部攻破牛田倭巢,福建倭患平定,叶向高一家才得以返乡。</p> <p class="ql-block">万历十一年(1583年),叶向高考中进士,授职庶吉士,随后提升为编修。接着调任南京国子监司业,后改任左中允,但仍然负责司业的事务。</p> <p class="ql-block">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朝廷征召任命叶向高为左庶子,充任皇长子的侍班官。当时盛行征收矿税,叶向高上疏,援引东汉西邸聚积钱财的事例为借鉴,未获批复。不久,叶向高被提拔为南京礼部右侍郎。后改任吏部右侍郎。叶向高再次陈述矿税的危害,又请求罢免辽东税监高淮,言辞都很恳切动人。</p> <p class="ql-block">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叶向高在南京任礼部右侍郎时,第一次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并与利玛窦切磋围棋技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叶向高升任内阁首辅后,又多次在北京私宅中款待利玛窦。他赠诗利玛窦曰:“天地信无垠,小智安足拟。爰有西方人,来自八万里。言暮中华风,深契吾儒里。著书多格言,结交尽贤士。淑诡良不矜,熙攘乃所鄙。圣化被九埏,殊方表同轨。拘儒徒管窥,大观自一视。我亦与之游,冷然待深旨。”(《诗赠西国诸子》)</p> <p class="ql-block">后来沈一贯被罢免,朱赓专权,明神宗下令增加阁臣。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五月,提拔叶向高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王锡爵、于慎行、李廷机一起接受任命。十一月,叶向高进入朝廷,此时于慎行已经去世,王锡爵坚决推辞不再任职。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首辅朱赓也去世了,次辅李廷机因为人言而长期闭门不出,于是叶向高就成为唯一的辅臣。</p> <p class="ql-block">叶向高任内阁首辅之时,神宗在位已久,懒于上朝,国家大事无人过问,有些重要的官职都空缺着,对士大夫的任命往往又无法下达,君臣之间隔阂严重。廷臣们逐渐形成各种帮派,而宦官征税、开矿,又极大地危害了民众。此外,皇帝宠幸郑贵妃,贵妃之子福王不肯回自己的封国。叶向高因为德高望重而成为宰相,忧国忧民,一心为公,每逢主持政事都很尽忠效力。</p> <p class="ql-block">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来北京、扬州等地传教。天启四年(1624年)8月,叶向高辞职回家途中经过杭州时,艾儒略曾拜访他。叶向高对艾儒略的才华甚是钦佩,邀请他到福建传教。同年12月29日,艾儒略在叶向高陪同下到达福州。艾儒略到福州后,在叶向高帮助和引见下,很快就打开了局面,不少达官显贵及士大夫都与艾儒略交往,他由此遍识闽中名士,被称为“西来孔子”、“开教福建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二月,皇太后驾崩。三月,福王回到封国。叶向高乞求辞职更加频繁,奏章写了十几道。到了八月,神宗准许他辞职。</p> <p class="ql-block">叶向高入阁期间,因为三年的考绩优异,被提升为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记录延绥的战功,加封少保兼太子太保,改任户部尚书,晋武英殿大学士;一品官三年期满,加封少傅兼太子太傅,改任吏部尚书,晋建极殿大学士。</p> <p class="ql-block">至此,神宗下令加封少师兼太子太师,赏赐白金百两,彩帛四件,表里大红坐蟒一件,派遣行人护送他回乡。</p> <p class="ql-block">叶向高离职六年后,光宗即位,特别下诏要召回他。不久,明熹宗即位,又下诏催促他回京。叶向高多次推辞,都没有获准。天启元年(1621年)十月,叶向高回到朝廷,授中极殿大学士,再次成为内阁首辅。</p> <p class="ql-block">叶向高再任首辅,事奉未成年的皇帝,不能像明神宗时忠诚直谏,但还是有多次纠正。给事中章允儒请求减少上供的袍服,太监激皇帝发怒,命令廷杖章允儒。叶向高两次上疏营救,于是只剥夺了章允儒俸禄一年。</p> <p class="ql-block">天启四年(1624年)六月,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的二十四条大罪。叶向高认为事情到了决裂的份上,是极不应该的。廷臣先后上疏数十次,有人劝叶向高颁布这事,可以击败魏忠贤。</p> <p class="ql-block">叶向高考虑到魏忠贤无法轻易除掉,阁臣从中斡旋,还有希望不至酿成大祸。于是上疏称颂魏忠贤勤劳,朝廷太宠爱他,盛名之下难免招致非议,应该解除他的权力,让他回老家,保全他的始终。</p> <p class="ql-block">不久,御史林汝翥也因为冒犯太监而遭廷杖。林汝翥很害怕,投奔到遵化巡抚驻所。有人说林汝翥是叶向高的外甥,众太监包围叶向高的住宅大声喧闹。叶向高认为自己对国家的时事已无能为力,乞求离职已达二十多次。熹宗于是下诏加封叶向高为太傅,派行人护送他返乡,赏赐给他的财物比按常法赐予的还要多,不久又听任他辞去太傅,每月赐给他五石米,八个轿夫。</p> <p class="ql-block">叶向高被罢免后,韩爌、朱国祯相继成为首辅,没多久都被罢免。谄媚小人占据要职,清高的士大夫们无所倚靠。魏忠贤首先诬陷杀死了杨涟,然后是左光斗等人受辱被杀。魏忠贤贬除朝中异己,正直臣子为之一空。</p> <p class="ql-block">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明熹宗驾崩,叶向高也在当月二十九日去世,终年六十九岁。崇祯初年,追赠为太师,追谥文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