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凌晨三点的城中村,月光漏过楼道破损的窗棂,碎在58岁的王桂兰身上。她蜷缩在冰冷的水泥地上,后背抵着斑驳的墙,腰弯成一张被岁月与劳累压垮的弓——这是连续12小时分拣搬运快递后,再也直不起来的弧度。粗糙的指节上布满深浅不一的裂痕,干涸的血渍嵌在纹路里,像一块被生活反复揉搓、磨破了边的旧布,触目惊心。手里攥着的冷馒头硬得硌牙,她小口啃着,嚼得腮帮子发酸,却不敢停下,胃里空荡荡的灼热感,只能靠这几口凉食勉强压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突然,口袋里的手机震动起来,微弱的屏幕光刺破黑暗,女儿发来的消息跳在眼前:“妈,我考研复试过了,录取通知下来了,可学费还差两万块。”短短一句话,像一根细针,猝不及防扎进她早已布满褶皱的心里,眼眶瞬间就红了。她抬手抹了把脸,粗糙的掌心蹭掉眼角的湿意,把到了嘴边的“妈再干半年,一定给你凑够”又咽了回去。这话太熟悉了,上一次说的时候,是儿子初中要交补课费,她咬牙多接了夜班分拣的活,熬了三个月;再上一次,是丈夫住院凑手术费,她白天送外卖,晚上去夜市摆摊,硬生生扛了半年。可苦吃了一次又一次,债还了一笔又一笔,日子始终在温饱线上挣扎,从未真正松快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一辈子,似乎总在被“吃苦耐劳是人生最大的财富”这句话裹挟着前行。它藏在父母的叮嘱里,躲在老师的教诲中,印在成功学讲师的PPT上,仿佛是刻在老祖宗骨子里的真理,是普通人逆袭翻盘的唯一捷径。可当这句轻飘飘的口号,跳进王桂兰们布满血泪的日常里,它哪里是什么真理,分明是一把钝刀,慢慢割开穷人藏在生存褶皱里的困境,却又强行把渗着血的伤口,美化成所谓的“奋斗勋章”,让他们在苦难里自我麻痹,在劳累中自我感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吃苦=财富”的话术,从来都是裹着糖衣的精神麻醉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p><p class="ql-block">“吃苦就能致富”的说法,算不上源远流长的古训,它的兴起,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上世纪八十年代,市场经济浪潮席卷而来,“奋斗改变命运”的口号响彻大江南北,那时的这句话,带着几分真诚的鼓励,推着无数不甘平庸的普通人,敢闯敢拼,想靠着自己的双手,打破阶层的壁垒,过上更好的生活。可随着时代变迁,当资本与权力需要维持现有的社会秩序,当结构性的不公逐渐显现,这句话便慢慢变了味,一步步异化为“苦难合理化”的工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既然“吃苦能致富”,那穷人当下吃的苦,就成了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前的磨砺,没人会去追问,为什么他们要比别人多吃十倍、百倍的苦,才能勉强维持生计;没人会去反思,为什么同样的努力,有些人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回报,而他们拼尽全力,却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难以维系。就像旧时代的地主,对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佃农说“多干活就能攒下田地,就能过上好日子”,实则不过是为了让佃农心甘情愿地付出更多劳动,收割更多利益。当代某些相似的叙事,也在悄悄暗示着:你穷,不是因为社会资源分配不均,不是因为机会不公,而是因为你不够能吃苦;你苦,不是因为生活压迫太重,不是因为责任太多,而是因为你还没吃到“成功的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社会学学者李银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将苦难包装成财富,本质上是用道德绑架替代制度反思。”这种话术最险恶的地方,从来不是让人们相信努力的意义,而是让受害者替施害者背锅,让那些本该被正视、被解决的结构性不公,在“个人努力”的迷雾里消失得无影无踪。当穷人因为吃不起苦、赚不到钱而自我否定时,那些占据着更多资源的人,却在一边享受着时代的红利,一边说着“我今天的成功,都是靠当年吃了多少苦换来的”,把既得利益合理化,把底层的困境个人化,让苦难成为困住穷人的枷锁,而非值得反思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苦难从不是财富,是扎进血肉里拔不出来的倒刺</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总有人说,吃过的苦、受过的难,都会变成日后的底气,可现实往往是,对大多数底层普通人来说,苦难从来不是滋养成长的养分,而是扎进血肉里的倒刺,越熬越深,越疼越沉,最后耗尽所有的力气与希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去年夏天,杭州遭遇极端高温,地表温度飙升到42℃,柏油路被晒得发软,空气里弥漫着灼热的气息,走在户外几分钟,浑身就会被汗水浸透。我在街头见过一位怀孕8个月的外卖员,她叫陈芳,穿着宽大的工作服,肚子高高隆起,像一座小小的山丘,紧绷的衣料裹着孕肚,看着就让人揪心。电动车的后座上,绑着一块厚厚的防撞软垫,她说是怕骑车颠簸,撞到肚子里的孩子。那天中午,太阳最烈的时候,她骑着电动车在路口等红灯,脸色苍白得吓人,额头上的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脖子上,晕开一片湿痕。突然,她猛地扶住车把,身子晃了晃,赶紧停在路边的树荫下,蹲在地上大口喘气,双手轻轻按着孕肚,眉头拧成一团,显然是被晒得头晕恶心。可她刚歇了不到两分钟,手机就急促地响了起来,外卖平台的催单提示音格外刺耳:“您的订单即将超时,请尽快送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路过的一位阿姨看着心疼,忍不住叹气:“姑娘,这么大月份了还出来跑外卖,多危险啊,家里男人不管你和孩子吗?”陈芳慢慢站起身,扶着车把缓了缓,扯出一个勉强的笑,声音沙哑:“他在工地上干活,上个月不小心摔了腿,躺在床上动不了,俩娃还要上幼儿园,房租水电要交,他的医药费也要凑,我不跑单,一家人都没饭吃。”说完,她没再多说,跨上电动车,顶着烈日,匆匆消失在车流里。我不知道她那天跑了多少单,超时了几单,只知道她的“吃苦”,换不来安稳的生活,换不来孩子舒适的成长环境,只能换来孩子的奶粉钱、丈夫的药费,还有那些永远还不完的账单。所谓的“财富”,不过是把今天的苦,熬成明天的苦,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沉,压得人喘不过气。</p> <p class="ql-block">重庆深山里的张爷爷,更让人心碎。82岁的年纪,本该是在家安享晚年、子孙绕膝的时光,可他却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着沉甸甸的竹篓进山捡废品。山路崎岖难走,布满碎石与杂草,他佝偻的背影,像一株被狂风压弯了腰的老松,每走一步都摇摇晃晃,却不敢停下。竹篓里的塑料瓶、纸壳子越捡越多,重量越来越沉,勒得他肩膀上的衣服破了洞,露出的皮肤上,是深深的红痕,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抹不去的淤青与老茧。他之所以这么拼,是因为两个年幼的孙子要靠他养活——儿子儿媳在外打工时,遭遇意外去世,留下两个孩子无人照料,亲戚们都推说“带娃麻烦,自家日子也不好过”,没人愿意伸出援手,他只能咬着牙,扛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记者进山采访时,看到他正坐在石头上,用粗糙的手擦拭捡来的纸壳子,手上满是泥污与划痕,指甲缝里嵌着黑色的污垢,怎么也抠不干净。记者问他:“爷爷,您都这么大年纪了,为啥不歇着,让孙子们自己慢慢长?”他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无奈,搓着双手,声音沙哑得厉害:“俩娃要上学,要吃饭,我多捡一斤纸壳,就能多卖几毛钱,多给娃买本练习册,多买个馒头。”可他吃了一年又一年的苦,熬了一天又一天的难,从未真正换来孙子们的“出头之日”。大孙子初中毕业就没再读书,跟着同村人去了南方的电子厂打工,每天工作12小时,赚着微薄的工资;小孙女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书包是他捡来的旧书包,缝缝补补改了改就继续用,里面的课本边角都卷了边,却依旧被孩子宝贝似的护着。他的苦,没变成财富,只变成了岁月里的遗憾,变成了孙子们童年里抹不去的窘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还有深圳电子厂的“00后”小周,刚满20岁的年纪,本该是青春飞扬、肆意生长的时光,却被困在狭窄闷热的车间里。他每天要工作14小时,重复着焊接、组装电路板的动作,手指被电路板磨出厚厚的茧子,有时不小心被焊锡烫到,起了水泡,挑破了涂点儿药膏,第二天照样接着干。每个月发工资的时候,是他最开心也最失落的时刻,几千块钱的工资,扣掉房租、水电费、生活费,剩下的寥寥无几,刚够租一间10平米的隔断间,连买件新衣服都要犹豫好久。去年冬天,父亲突然查出胃癌,需要立刻手术,高额的医药费像一座大山,瞬间压垮了他。他拿着诊断书,蹲在医院冰冷的走廊里,抱着膝盖放声大哭,眼泪混着绝望往下淌:“我每天都在吃苦,每天都在拼命干活,我吃了这么多苦,熬了这么久,怎么连爸爸的病都治不起?”所谓的“吃苦致富”,在他撕心裂肺的哭声里,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黑色笑话——他用青春、健康换来的微薄收入,在ICU一天的费用面前,薄得像一张纸,风一吹就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些藏在烟火气里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字字戳心。它们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相:苦难从来不是财富,它不会让人变得更强大,只会一点点耗尽人的精力、健康与希望,像扎进血肉里的倒刺,越熬越疼,越积越深,最后让人在日复一日的劳累里,失去反抗的力气,被困在原地无法动弹。</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真正的财富,是打破“吃苦循环”的认知觉醒</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王桂兰、陈芳、张爷爷、小周的故事,藏着底层普通人最真实的生存困境,也揭开了“吃苦=财富”的谎言。苦难从来都不是财富的等价物,它更像是一个困住底层人的牢笼,把人困在“越穷越苦,越苦越穷”的循环里,无法挣脱。当我们把“吃苦耐劳”奉为圭臬,把“拼命吃苦”当作唯一的出路时,实则是默认了“穷人就该受苦”的潜规则,是在为不公的现实找借口。就像网友说的那样:“如果吃苦能致富,那驴早就成首富了。”驴一辈子都在拉磨、干活,吃的苦比谁都多,可它从来没有摆脱被驱使、被束缚的命运,不过是在重复着日复一日的劳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真正能改写命运、让人摆脱苦难的“财富”,从来都不是吃了多少苦、干了多少活,而是认知的突围、知识的杠杆,是打破“只能靠吃苦谋生”的清醒。云南华坪女高的那些女孩们,大多来自大山深处,家境贫寒,她们从小就跟着父母种地、干活,吃的苦不比任何人少。如果她们只知道“吃苦就能改变命运”,或许早就和祖辈一样,早早辍学嫁人,困在大山里,一辈子都走不出去。可张桂梅校长走进大山,建起女高,告诉她们“读书是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教会她们用知识武装头脑。那些女孩们,在教室里挑灯夜读,在书本里寻找希望,她们吃的苦,是学习的苦,是求知的苦,而这份苦,最终换来了回报——她们中的许多人,考上了重点大学,成了医生、教师、工程师,走出了大山,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这不是“吃苦耐劳”的馈赠,而是知识的力量,是认知觉醒带来的改变。</p> <p class="ql-block">北京的“外卖诗人”王计兵,也曾是被困在“吃苦循环”里的普通人。他来自农村,没读过多少书,为了养家糊口,辗转多个城市打工,后来成了一名外卖员,每天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大街小巷,风吹日晒,风雨无阻。一开始,他也觉得,只要拼命跑单、多赚点钱,就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就能摆脱贫困。可跑单跑了几年,他依旧在底层挣扎,日子没有丝毫起色,反而因为长期劳累,落下了一身病痛。后来,他在送外卖的间隙,开始写诗,把生活的苦、工作的累、内心的委屈与不甘,都写进诗句里。那些藏在文字里的力量,慢慢照亮了他的生活,也让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他说:“以前觉得,拼命跑单就能脱贫,就能改变命运,后来我才发现,是读书让我看懂了生活的褶皱,知道了除了跑单,还有其他的活法;是写作让我有了表达的机会,有了选择的权利,让我从日复一日的劳累里,找到了自己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知识或许不能让每个穷人都一夜暴富,不能立刻摆脱贫困的处境,但它能撕开“吃苦=必然”的谎言,让人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它能让人明白,除了重复父辈的苦难,除了靠体力劳动勉强谋生,还有另一种活法——用知识武装头脑,用技能打破局限,用清醒对抗麻木,用努力争取更多的机会。这种认知的觉醒,才是真正的财富,它能让人在苦难里保持希望,在困境里找到出路,最终摆脱“越苦越穷”的循环,掌控自己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回到开头那个凌晨三点的夜晚,王桂兰最终还是给女儿回了消息:“娃,别担心,学费妈来想办法,你好好准备开学的事就行。”那天之后,她依旧在分拣快递,但心里多了一份牵挂,也多了一份迷茫——她不知道自己还要吃多少苦,才能凑够女儿的学费,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要熬多久。今年春天,社区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工作人员知道了她的情况,主动上门劝她参加,教她做手工编织。一开始,她还有些犹豫,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学不会新东西,可看着女儿充满期待的眼神,她还是咬着牙报了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白天,她在家接手工编织的订单,一针一线地缝着,手指被针扎破了好几次,却依旧坚持着;晚上,她坐在灯下,跟着老师学电商运营,看不懂的地方就记在本子上,反复琢磨,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主动请教老师和同学。一开始很难,编织的手法不熟练,电商的知识也一窍不通,可她没有放弃,一点点学,一点点练。慢慢地,她编织的手艺越来越熟练,接的订单越来越多,电商运营也渐渐入门,能自己上架商品、接待客户。上个月,她终于用自己做手工、做电商赚的钱,给女儿交了学费。那天晚上,她拿着女儿发来的感谢消息,摸着手机里女儿的照片,嘴角忍不住上扬,眼里满是久违的笑意:“以前总觉得,只要吃苦就能熬出头,现在才明白,光吃苦没用,能让人翻身的,从来不是吃了多少苦,而是脑子里的东西,是学到的知识和技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现在的王桂兰,不用再熬夜分拣快递,不用再吃冷馒头充饥,日子虽然依旧不算富裕,却越来越有盼头。她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些把“吃苦耐劳”当作枷锁,在苦难里自我麻痹的人,该醒醒了。苦难从来不是财富,对苦难的麻木、对现实的妥协,才是最可怕的事;真正的财富,是让人有底气拒绝没必要的苦,有能力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有勇气打破苦难的循环——而这份底气,来自知识的积累,来自认知的觉醒,来自对公平的坚持,来自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气。</p> <p class="ql-block">我们不该再歌颂苦难,不该再把穷人的血泪,包装成所谓的“奋斗勋章”,更不该用“吃苦就能致富”的谎言,让底层普通人在苦难里自我消耗。我们该做的,是正视苦难背后的不公,反思制度的漏洞,为普通人创造更多公平的机会,让每个努力活着的人,都能靠知识、靠技能、靠努力,获得应有的回报;让每个心怀希望的人,都不用再靠血肉之躯硬扛苦难,都能在阳光下,用自己的方式,铺就属于自己的坦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愿每个努力生活的人,都能摆脱“越苦越穷”的循环;愿每个心怀梦想的人,都能靠知识与勇气,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愿这个世界,少一些苦难的歌颂,多一些对普通人的温柔与善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