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录64.

英子

<p class="ql-block">20251121—20251125</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钱、资产与财富</b></p><p class="ql-block">决定贫富的,不是简单的努力,而是思维。富人思考的,永远是逆普通人的。多数人只关心每月能领多少薪水,琢磨着怎么省钱。而真正懂得赚钱的人,脑子里想的却是如何买入能持续生钱的资产。对他们而言,金钱犹如能不断产蛋的母鸡,而非用于一时之需的消费品。普通人用钱买鸡蛋,考虑的是煮着吃还是煎着吃。而具财富思考的人,则首先考虑的是这些蛋能孵出多少小鸡,再可生出多少蛋,然后考虑如何再扩规模,最后将它们卖给那些吃鸡蛋的人。看懂了这种差异,思路就打开了。挣工资的是人追着钱跑,管理资产的人则用钱追着财富跑,效率根本不在一个维度里。很多人总觉得是自己不够拼命,其实是方向搞错了,更是认知的问题。若不及时更新自己的财富观,便只能徘徊在用时间换金钱的单一轨道上。致富的奥秘,绝非什么难以捉摸的秘诀,而是勇于运用手中的资金去撬动更庞大的资源,使系统和众人的时间为己所用。一个人财富的天花板,不是由勤劳和汗水决定,而是由他对财富的认知与胆识决定的。真正的财富自由,是让资产在你睡觉时依然为你工作。当你开始关注每一笔支出是否在为资产端添砖加瓦,而非满足消费欲时,财富的复利效应便悄然启动。房产、股权、知识产权,还有伴随时间延续会不断增值的那些东西,如古董、字画、好茶好酒等收藏品,这些能持续产生被动收入的资产,才是财富的载体。每一笔投入都应衡量其增值潜力与现金流回报,而非短期消费的快感。当资产组合开始自我增值,钱便不再是简单的交易工具,而已成为撬动更大财富的支点。消费带来的满足感往往转瞬即逝,却可能透支未来的财富增长。真正的富有,不是账户数字的高低,而是被动收入能否覆盖你富裕生活的全部成本。当你不再依赖主动劳动换取报酬,财富自由的大门才算真正的开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保障</b></p><p class="ql-block">读历史,第一条教训就是要保重身体。读历史,第二条认识就是一个人的命运要靠时运,而时运再碰上个人奋斗才会成功。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唯有天时地利皆备,人的作用方能尽显。首要之务,乃是强健体魄,方能最终施展才华。诸葛亮,牛吧!曹操,牛吧!可司马懿靠着长寿,熬死了曹氏三代人,熬死了诸葛亮。魏蜀吴三国,争雄逐鹿了上百年,拼得你死我活,最后却让司马懿得了天下。武则天,牛吧!可是,如果李治身体好,勤政理国,作为皇后的武则天再聪明、情商再高,战力再提升100倍,也不会有称皇的机会,且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朱元璋,牛吧!可是,如果他的义父郭子兴身体强壮,没有早早离世,朱元璋可能一辈子都是个普通将领。历史告诉我们,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抓住时机的首要条件,是活到那个时机的来临。多少雄才大略者败给了时间,多少宏图伟业者输给了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从来不是玩笑。人生最大的智慧是懂得蓄能,别在该休息时拼命,别在该养生时挥霍。历史长河中,笑到最后的,从来都是那些懂得把身体当战略资产经营的人。注:编辑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修行与玩儿</b></p><p class="ql-block">我们常常认为修行是严肃的、艰苦的,需要正襟危坐。但真正的觉知,往往发生在最放松、全身心都投入玩耍的时刻。很多人误解了“修行”,以为必须焚香打坐、清规戒律,才算精进。事实上修行的本质是放松,是对任何事情都不过于当真和执着,而是用玩儿的心态去体验一切。例如,运动健身不应沦为硬性指标,如同追求KPI般刻板,过分关注卡路里计数,而应沉浸于汗水挥洒的畅快淋漓中。学画画不是想着“何时能卖钱”,学乐器也不是焦虑“考到几级”,而是单纯地出于兴趣爱好。而出门旅行更不是只顾着打卡、拍照、发圈,行程排满像打仗,而是去路上感受风的味道、山的呼吸、海的韵律,还有民俗风情。修行,从来不在苦大仇深的“坚持”里,而在全然投入的“玩耍”中。玩儿,其实是最高的专注。当你沉浸在一项纯粹仅因喜欢而做的事里,心无旁骛,杂念自然消散。这不就是最好的“定”吗?玩儿,也是最真实的体验。赤脚踩在草地上,观察蚂蚁搬家,堆一个歪歪扭扭的雪人…… 在纯粹的感官体验中,你已与万物相连。觉知当下,这不就是最深的“悟”吗?而玩儿,也是最开放的探索。允许自己“不专业”“没结果”,允许试错,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不断地尝试新的可能,这不就是最宝贵的“精进”吗?修行的本质就在你全心投入玩乐的每一个当下。当你放下目的,享受过程,觉知便自然生发。那份纯粹的快乐、专注的心流,与万物共鸣的连接感,就是生命最本真的状态,也是修行的精髓。生活不是道场,而是游乐场。玩儿得尽兴,活得通透,才是人间的大修行。注:编辑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财富是认知的变现,健康是财富的利息</b></p><p class="ql-block">人生,只需用三句话便可概括,而归根结底则是:财富是认知的变现,健康是财富的利息……</p><p class="ql-block">1. 年轻时:可以穷,但不能怂。一无所有,何必畏首畏尾?没有机会成本,光脚之人,再差的结果,不过还是光脚。所以,要敢于冒险,敢于去博弈,敢于去投机,特别是投资领域。小钱不敢冒险,你学做大盘指数,就是用十辈子,你都富不了……</p><p class="ql-block">2. 中年时:可以稳,但不能懒。一般而言,到了中年就有机会成本了。若冒进了,返贫了,不出三年,老婆就会想着跟你离婚,生活会变得一团糟,而你已少有再爬起的机会。输不起的时候,就不能再拼了。这时便要稳扎稳打,守住已有成果,持续深耕专业,提升认知维度。真正的稳健不是停滞,而是以更成熟的姿态精进,在经验与智慧的积累中让财富增长。</p><p class="ql-block">3. 老年时:可以闲,但不能病。到了老年,要知道归集财富,享受人生。跟朋友聊过此事,他跟我的岁数相仿,以前曾是全国的总经销。现在正在慢慢地关店,把所有的资产归集,然后全仓了A股、港股的ETF指数……一年哪怕只要有3%的收益,也是7位数的收入。他说不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如何享受拼了大半辈子的成果。若每日饱受病痛折磨,即便拥有再多财富,又有何幸福可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日本的精致,其实多源自贫穷</b></p><p class="ql-block">很多文化都是被逼出来的。你以为高级的怀石料理,名字听着很有意境,其实源头有点儿心酸。古时饥饿难耐的和尚,奇思妙想地将热石揣入怀中,以此温暖抵挡饥肠辘辘。这种叫怀石的石头,后来演变成了现在一套又一套的昂贵菜式。日本纳豆亦然,众人视为健康佳品。然细观之,不过未加盐料之豆豉耳。技术是从唐朝学过去的,但因为当时物资匮乏,缺盐少料,只能吃这种原味发酵的豆子,结果却成了他们的饮食传统。再说日式针灸,一根针从头扎到脚,拔出来再扎进去,反复地使用。这背后不是什么独特的技法,也是因为物资紧缺,连几根针都凑不齐,只能一根针用到底。还有被很多人吹捧的武士刀。那标志性的弧度,并不是什么精密的人体工程学设计。最初他们是想仿制唐朝的直刀,但冶炼技术不过关,淬火工艺也达不到,造出来的刀身自然就弯了。这一技术瑕疵,竟被后世演绎为别具一格的暴力美学。再就是抹茶,本质上就是没有完整茶叶的茶末儿。在古代,完整的茶叶是奢侈品,普通人喝不起,只能喝这些碾碎的茶粉。很多我们今天看到的,被赋予了禅意、侘寂美学的日本文化符号,剥开外壳看内核,其多是资源匮乏和技术限制下的无奈之举。不得不说这是日本人的聪黠之处,他们很擅长把这种无奈,包装成一种值得品味的生活哲学与艺术。注:编辑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外求,说明自己还不够独立与强大</b></p><p class="ql-block">人们向往与人交往、交际,这往往反映出内心的脆弱与缺乏自信,人们试图通过社交活动来填补内心的空虚,或是寻求外界的认可与肯定。实际上,随着个人独立能力的日益增强,你会愈发享受独处的时光,学会向自己的内心深处去探寻,不再过分依赖与外界的交集。在农村,几乎整个村大家都往来得热乎。而城市里人,邻里间即便是门对门,也少有交往。这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人们彼此间的需要减少了,经济更加独立了。外求,说明自己不够独立和强大。当一个人内心丰盈,便不再需要通过外界的喧嚣来证明自身价值。独处不再是孤独,而是一种自我沉淀与成长的机会。城市生活的疏离感,恰恰折射出现代人对精神自主性的追求,减少无谓社交,并非冷漠,而是将重心转向内在建设。真正的强大,是能自我存在,不依附、不迎合,自足而独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其实,养生就是尊重常识</b></p><p class="ql-block">非常通透的一段话:“在所有早餐中,小米粥因其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煮熬方便而被誉为最佳选择;在所有饮品中,白开水因其纯净和解渴而被推崇;在所有促进血液循环的运动中,踮脚尖被认为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在所有补气血的方法中,充足的睡眠是最自然有效的。把身体养好了,这叫体质;把心态调好了,这叫格局;把日子过好了,那叫本事。不要为了不值得的人和事,让自己不开心。万事不计较,百病自然会好。”其实,养生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花招儿,就像老话说的“大道至简”,健康的秘密都在最普通的日常里。说到底,最珍贵的养生方子就藏在最简单的日常里:该吃饭时好好吃,该睡觉时倒头就睡,不高兴的事随时忘,如古人所说“饥来吃饭,困来眠。”尊重常识,过好每个当下的日子,活好当下的每一天,便是最好的养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拒绝受害者心态,是自我强大的根本</b></p><p class="ql-block">真正厉害的人拒绝受害者心态,懂得如何为自己抉择,成为自己命运的掌舵人。醍醐灌顶的一段话:“人最大的痛苦,是把自己困在受害者的牢笼里。认为一切都是外界强加,而自己别无选择。其实,要永远要相信,你是有选择的。”这种心态,如同无形的枷锁,将自己牢牢钉在抱怨的原地,在自怨自艾中耗尽能量,错失改变的可能。拒绝沉溺于受害者的角色,并非否认苦难的现实,而是要学会转换审视困境的视角。不再执着于“为什么是我”,转而思考“现在我能做些什么”。真正的强大,不是从未跌倒,而在于每次跌倒后,都能坚信自己有重新站起,并选择新路的勇气与能力。遇事不推诿,责任敢承担,懂得为自己负责的人,才能收获内心的自由与力量。命运或许是发牌者,但如何出牌,你永远有选择的空间。好的生活状态,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拥有在风浪中掌舵的勇气与智慧。不沉溺于受害者的剧本,你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生命的主角。内心有力量的人,世界再大,道路再难,也能走出自己的路。注:编辑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欲望与人</b></p><p class="ql-block">哲学家叔本华认为,人类的本质是意志,而意志的表现形式就是无穷无尽的欲望和需求。他指出,欲望的满足总是短暂的,随之而来的是新的欲望和痛苦。叔本华认为:“人最大的愚蠢,就是以为自己真的是一个人,其实你只是一个人形的动物而已。完全是为自己的欲望而活,跟所有的动物毫无二致。如果你觉得是一个人,那就太自以为是了。人就是一团欲望,当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感到很痛苦,当欲望得到了满足,又会感到很空虚,从而滋生出更多更大的欲望,人生就是在痛苦和空虚之间像钟摆一样左右摇摆。”芸芸众生,多沉溺于欲望之海,或为口腹之欲,或为声色犬马,或为名利所困,在无尽的欲壑中愈陷愈深,难以自拔。人的欲望是没有尽头的,如果我们不停止追逐欲望的脚步,就会像神话传说中的西西弗斯一样,苦不堪言。我们要想摆脱自己的动物性,最根本的办法就是降低自己的欲望。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不要拼命去追求那些遥不可及的身外之物,不要掉进欲望的陷阱之中。世间诸般快乐,皆如朝露般短暂,唯有一颗宁静的心,方能赐予我们永恒的安宁与福祉。唯有学会在喧嚣中守静,于欲望纷繁处懂得克制与舍弃,才能真正迈向精神的自由。降低欲望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主动选择一种更清醒、更自持的生活姿态。当不再被外界的浮华牵着走,内心才会腾出空间去感知真实所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注:编辑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健康</b></p><p class="ql-block">健康是清晨醒来时的神清气爽,不用依赖闹钟也能自然地睁开眼;是吃嘛嘛香的胃口,粗茶淡饭也能嚼出滋味儿;是爬三楼不喘气的轻快,追公交时能跑上几步的底气。它不是医院体检单上的“一切正常”,而是能笑着接住生活中的各种麻烦——孩子打翻牛奶时不暴躁,工作加班时不垮脸,生活遇困不气馁;是夜里沾枕头就睡,白天眼里有光,知道自己有能力迎接明天的太阳。健康从来不是完美的刻度,而是带着烟火气的平衡。偶尔熬夜后能快速调整,吃顿火锅后敢再啃口冰西瓜,接下来依然生龙活虎。健康是一种柔韧的生命力,是在琐碎的日常中,能保持平常心。真正的健康,是身心的和谐统一,既不压抑欲望,也不被欲望吞噬;既能享受物质之乐,又能随时抽身,回归内心的安宁。唯有如此,才能在纷繁世界里守住本真,活得轻盈而有力。</p> <p class="ql-block"><b>奴性</b></p><p class="ql-block">香港不也如此吗?他们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反而为傲,极度蔑视大陆同胞。其实,人有天然的奴性与媚性,愿做强者的奴,也不愿做弱者的宾。注:关于台湾奴性与忘祖的讨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中华文明</b></p><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表述为:儒家、法家、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分别从不同维度塑造了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儒家强调道德修养与社会担当,法家主张通过严明的法律与制度实现国家治理,而道家则主张顺应自然,以天为道,无为而治。这三家思想的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髓。三者并非对立,而是互补共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调和、演进。儒家立世,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法家强邦,助秦汉唐宋立制一统;道家养心,使人超然物外,返璞归真。</p> <p class="ql-block"><b>沉淀自己</b></p><p class="ql-block">杨绛说:“人总要沉下心来,过一段宁静而自省的日子。整理自己,沉淀再沉淀,然后成为一个温柔而强大的人。”这段文字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沉淀自我的真谛。它跳脱了鸡汤式说教,用煮粥、熨衣、观云等日常片段,诠释“宁静自省”,并非刻意苦行,而是于平淡中与自己和解。从执着点赞到欣赏云霞,从强撑硬扛到坦然求助,生动展现了心灵蜕变的轨迹。日子如“陶罐酿酒”,褪去浮躁才能酿出生活的本味儿。并指出了温柔与强大的本质:前者是历经褶皱后的舒展,后者是自我对话中生长的力量。短短数语,道尽沉淀的价值,给人以安静前行的勇气。注:节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声明:本《随笔录》中的一些内容和图片源自网络,旨在传递有价值和有益的东西,无不良引导。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