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简介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宋彩霞</b>,笔名,晓雨,别署白雨庐。两栖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杂志原副主编,山东诗词学会副会长。两届山东优秀诗人,齐鲁诗词名家,诗词中国“最具公众影响力诗人”。出版诗词及评论有关书籍《秋水里的火焰》《白雨庐词》《宋彩霞作品集·诗词卷·评论卷》《诗潮蔚蓝》《齐鲁诗词名家选集·宋彩霞卷》等十余部。</p><p class="ql-block"><br></p> 作品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东营双福福盛农业开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宋彩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筑圃黄河尾,春潮浸碱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智能分厚薄,耕可转晨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厚土元非铁,嘉禾自有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秋原星斗亮,万亩晒金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赏析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咱们就坐下来,像在地头拉呱一样,好好品品宋彩霞老师的这首诗。她这位从威海走出来的诗人,笔杆子底下既有大海的气魄,又有土地的深情。这首《五律·东营双福福盛农业开发》,就是一首蘸着黄河水、带着泥土香的“庄稼诗”。</p><p class="ql-block"> 破题:<b>从“苦咸水”到“黄金梦”</b></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的题目,明明白白告诉咱,写的是东营,写的是农业开发。但妙就妙在,它没写成一份干巴巴的工作报告,而是写成了一场惊天动地的“翻身仗”。诗里藏着一条线,从首联的“碱痕”,到尾联的“金囤”,写的就是咱东营人怎么把祖祖辈辈的“苦咸水窝子”,硬生生变成了流金淌银的“聚宝盆”。这不仅是土地的变迁,更是人的精神的胜利。</p><p class="ql-block"> 首联<b>“筑圃黄河尾,春潮浸碱痕”</b>,开篇就是两个大场面,一个是“人定胜天”,一个是“天意难测”。</p><p class="ql-block"> “筑圃黄河尾”,一个“筑”字,力道万钧!这不是“开垦”,是“筑”!像砌墙盖房,是在黄河入海口这风口浪尖上,硬生生跟老天爷要地。这“筑”起来的,哪里是菜园子,分明是咱庄稼人的希望和尊严。可下一句,“春潮浸碱痕”,立马把人拉回残酷的现实。“浸”字用得太狠了,那白花花的盐碱就像刻在地上的伤疤。这一联,把东营农业面临的最大矛盾——黄河的馈赠与盐碱的诅咒,一下子就摆在了台面上。开局就是一场硬仗。</p><p class="ql-block"> 颔联<b>“智能分厚薄,耕可转晨昏”</b>,就在这“掰手腕”的关键时刻,援军到了!这援军,就是“智能”。</p><p class="ql-block"> “智能分厚薄”,写得真绝!它不说“传感器”“大数据”,而是用庄稼人最懂的词,说高科技给土地做了个“CT扫描”。“耕可转晨昏”,这画面就更带劲了,北斗导航的拖拉机,大半夜照样翻地。这哪是种地,这简直是给土地装上了“智能大脑”。</p><p class="ql-block"> 但这首诗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不把科技和自然对立起来。“智能分厚薄”,这不是征服,而是“倾听”。科技在做的,是理解土地的“脾气”,读懂它“厚薄”不均的“心事”。这是一种充满敬意的对话。一个全新的哲理诞生了:科技的最高境界,不是改造自然,而是成全自然。</p><p class="ql-block"> 颈联<b>“厚土元非铁,嘉禾自有魂”</b>,如果说颔联写的是“外力”,那这联写的,就是“内功”,是精神!这是全诗的“诗眼”。</p><p class="ql-block"> “厚土元非铁”,老话讲“盐碱地赛钢板”,可宋老师偏不信这个邪。再硬的土,也硬不过人的心气儿!紧接着,“嘉禾自有魂”,更是神来之笔。这写的是庄稼吗?不,这写的是咱东营的老百姓!写的就是那股子不服输、倔强劲儿。</p><p class="ql-block"> 其实,通篇读下来,你会发现,这首诗表面写的是土地、机器和庄稼,但真正的主角,是“人”。“筑圃”的是谁?是那个有胆魄的建设者。“嘉禾”何来“魂”?是人的精神投射。这首诗其实是一部以物喻人的奋斗史诗,没有直接写一个农民,但我们处处能看到农民的身影,这叫“不着一字,尽得风流”。</p><p class="ql-block"> 尾联<b>“秋原星斗亮,万亩晒金囤”</b>,有了前面的人、科技、精神,这丰收的结局就水到渠成了。</p><p class="ql-block"> “秋原星斗亮”,这画面美得让人心醉。人和星星一起守着粮仓,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静谧的幸福。最后一句,“万亩晒金囤”,是全诗最亮的一笔!“晒金囤”是咱山东的老话,一个“晒”字有阳光的味道,一个“金”字是丰收的成色。当年“白茫茫”的盐碱滩,如今变成了“金灿灿”的万顷良田。</p><p class="ql-block"> 这最古老的乡土意象,当它前面加上“万亩”这个充满现代感的词汇时,就不再是小农经济的满足,而是一种产业化、现代化的磅礴气势。</p><p class="ql-block"> 总评:<b>一首“脚底板沾泥”的时代新篇</b></p><p class="ql-block"> 宋彩霞老师用最古老的“五律”体裁,装下了“智能农业”这最新鲜的酒。“转晨昏”,既有现代感,又让人联想到《诗经》里“夙兴夜寐”的古老勤劳。这就像用一把古老的紫砂壶,泡出了一杯最新锐的春茶,醇厚与鲜爽完美融合。</p><p class="ql-block"> 归根结底,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在于它“有根”。它的根,扎在黄河口的盐碱地里,扎在“智能分厚薄”的科技自信里,更深地扎在“五律”这千年传承的文脉里。</p><p class="ql-block"> 因为有根,所以它写的虽然是“开发”,却充满了对土地的敬畏和对劳动的尊重。它不仅是写给东营的赞歌,更是写给这个时代所有用智慧和汗水改写命运的奋斗者的颂歌。嚼着,真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编辑简介】</b>韩会勇,山东青州人。现为中华诗词学会、山东省老干部诗词学会、潍州散曲学会等文学组织的会员。在文学创作领域涉猎广泛,包括诗歌、散文、辞赋、楹联和评论等多种文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版权声明:</b>本作品为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