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道德经》第七十五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厚生轻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文/文归朴</span></p> <p class="ql-block">统治者的贪欲与妄为是民众苦难的根源,清静无为、厚待百姓才是治国贤道。</p><p class="ql-block">苛政扰民则天下乱,清静无为则百姓安;厚己必薄人,薄己方能厚天下。</p> 一、现实解读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 苛税民饥:重赋之下,民生维艰</span></p><p class="ql-block">“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百姓陷入饥饿,根源在于统治者征收繁重赋税,将民力过度搜刮。古代封建王朝末期,常有“苛捐杂税猛于虎”之景;即便在现代社会,若地方过度追求财政收入,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增设不合理收费,也会导致经营成本攀升,从业者生计艰难。可见,赋税本是国家运转的基石,但一旦超出民生承载,便会成为压垮百姓的重担,让“饱腹”这一最基本的需求,都成了奢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 政繁难治:妄为干预,秩序失衡</span></p><p class="ql-block">“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百姓难以治理,并非民众本性顽劣,而是统治者政令繁苛、过度干预生活与生产。历史上,王安石变法虽初衷是富国强兵,但部分政策如“青苗法”“市易法”,因执行中层层管控、条文繁杂,最终引发民怨;反观现代社会,简政放权改革推行前,部分领域存在“审批多、流程长”的问题,导致降低效率,还易滋生寻租空间。这正印证了“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理:过度“翻炒”只会破坏秩序,唯有减少不必要的干预,才能让社会自行运转有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 厚生轻死:君贪民怨,生死看淡</span></p><p class="ql-block">“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百姓之所以轻视死亡、敢于抗争,是因为统治者贪图享乐、奉养奢靡,全然不顾民众死活。秦朝末年,秦始皇修阿房宫、筑骊山墓,征调百万民夫,百姓徭役繁重、家破人亡,最终陈胜吴广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死相拼。当百姓连最基本的生存权都无法保障,“死”便不再是恐惧,反而成了摆脱苦难的出路,此时的“轻死”,实则是对统治者“厚生”的绝望反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4. 无以为生:去奢存俭,贤于贵生</span></p><p class="ql-block">“夫虽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不追求奢侈生活、不将个人享乐置于首位的人,远比一味厚养自身的统治者高明。东汉时期的张奂,镇守边关有功却拒绝朝廷赏赐的奴婢与黄金,始终保持简朴生活,反而赢得百姓爱戴;现代社会中,许多公益企业家将利润投入慈善事业,如致力于乡村教育的企业家,不追求个人奢华消费,却用资源改善偏远地区的教育条件,他们的“无以生为”,看似“亏待”自己,实则以更广阔的“民生”为“生”,这份境界远胜追求个人享受的“贵生”者。</p> 二、现实启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 知足知止:克制贪欲,守住底线</span></p><p class="ql-block">“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普通人,唯有克制贪欲、懂得止步,才能避免祸患。对执政者而言,需明白财政收入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可为追求政绩或个人享受过度征税,要守住“不与民争利”的底线;对个人而言,生活中不盲目追求奢侈品、不攀比财富地位,懂得“够用就好”的道理,反而活得从容自在。知足不是不求上进,而是在欲望与现实间找到平衡,不被贪欲裹挟前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 简政放权:减少干预,释放活力</span></p><p class="ql-block">“上无为而民自化”,简政放权的核心,是减少不必要的管控,让市场与社会自主发挥作用。如今各地推行的“一网通办”政务改革,企业与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办事,既节省时间成本,又减少人为干预;在经济领域,国家对小微企业实施“减税降费+简化监管”的政策,不随意干涉企业正常经营,反而让小微企业有更好发展,带动就业增长。可见,“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通过减少冗余环节,让社会运转更高效、更具活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 崇俭抑奢:摒弃浮华,回归本真</span></p><p class="ql-block">“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崇尚节俭、抑制奢靡,不仅是个人品德,更是社会风气的基石。对公共部门而言,杜绝“三公经费”滥用,不搞铺张浪费的形象工程,将资金用在民生实事上,才能赢得民众信任;对个人而言,践行“低碳生活”,不购买不必要的物品、减少食物浪费,养成务实的生活态度。崇俭不是过苦日子,而是让资源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让生活回归“实用、质朴”的本质。</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4. 以民为本:心系百姓,方得民心</span></p><p class="ql-block">“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无论是治国还是经营,唯有以民众利益为核心,才能实现长久稳定。在政务工作中,社区推行“居民议事会”,让百姓直接参与社区事务决策,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让居民有归属感;在企业经营中,注重员工权益的企业,会为员工提供合理薪酬与发展空间,员工归属感强,企业也能保持稳定发展。“以民为本”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个具体行动中:倾听百姓需求、解决百姓难题,唯有如此,才能凝聚人心,让社会或组织行稳致远。</p> <p class="ql-block">“厚生轻死”以直白的语言揭示了“君民关系”的本质:统治者的行为决定着民众的生活与社会的秩序。苛税、妄为、奢靡,只会引发民怨与动荡;而知足、简政、崇俭、利民,才能实现国泰民安。这份智慧穿越千年,至今仍在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位置,都应摒弃“利己”的短视,多存“利他”的初心。唯有将他人的需求放在心上,才能赢得真正的认可与长久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道德径》第七十五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转载/品读</span></p> <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①,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②,是以轻死。夫虽无以生为③者,是贤④于贵生⑤。</p> <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有为:繁苛的政治,指统治者的妄为。</p><p class="ql-block">②以其上求生之厚:由于统治者奉养过于丰厚奢侈。</p><p class="ql-block">③无以生为:不要使生活上的奉养过分奢侈丰厚。</p><p class="ql-block">④贤:胜过。</p><p class="ql-block">⑤贵生:厚养生命。</p> <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人民之所以遭受饥饿,就是因为统治者残酷的剥削使百姓遭受饥荒,使用繁多苛捐杂税,所以才陷于饥饿。百姓之所以难于管理,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强加干涉,所以才难于管理。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是由于统治者贪得无厌,过分搜刮民脂,只满足自己奢侈的生活,而不顾及劳动人民的死活,所以人民觉得死了不算什么。只有不追求享受、顺势而为的人,才比那些过分奉养自己生命的人高明。</p> <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本章揭示出统治者重利忘义、贵己贱民、损人利己的不道行为,是社会罪恶的根源,归结出只有以人民的利益为重,让权力永远属于人民的人,才是贤明的圣人。劳动人民之所以难以治理,在于统治者实行垄断权力的有为之治即人治。无视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依仗自己的智力实行独裁统治,就会使用残酷的剥削使百姓遭受饥荒,使用繁多苛捐杂税,使百姓没有积蓄。面对无道的统治者,失去一切权利的人民必然要作各种各样的斗争,国家自然难以治理。劳动人民之所以轻视死亡、敢于和统治阶级作针锋相对地斗争,是因为统治者贪得无厌,只满足自己奢侈的生活,而不顾及劳动人民的死活。统治者厚已,必薄人民,所以、人民才敢于和统治阶级以死相拼。只有那些不以厚待自己的生命为人生目的,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才是真正的贤人。</p> <p class="ql-block">【证解故事】</p><p class="ql-block">唐朝的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他当官以后,身份高贵,妻子和儿女仍经常挨饿受冻,但是他对待亲戚朋友却非常大方。他在东都(洛阳)担当负责选拔官吏的重要公务,可是随身的行李只是一只布口袋。他担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病了很长时间。宋璟和卢从愿经常去探望他。卢怀慎躺在一张薄薄的破竹席上,门上连个门帘也没有,遇到刮风下雨,只好用席子遮挡。卢怀慎平素很器重宋璟和卢从愿,看到他们俩来了,心里非常高兴,留他们待了很长时间,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蒸豆和几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没有。卢怀慎握着宋璟和卢从愿两个人的手说:“你们两个人一定会当官治理国家,皇帝寻求人才和治理国家的策略很急迫。但是统治的时间长了,皇帝身边的大臣就会有所懈息,这时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过了没几天,卢怀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时候,曾经写了一个报告,向皇帝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p><p class="ql-block">皇帝看了报告,对他更加惋惜。安葬卢怀慎的时候,因为他平时没有积蓄,所以只好叫一个老仆人做了一锅粥给帮助办理丧事的人吃。言宗皇帝到城南打猎,来到一片破旧的房舍之间,有一户人家简陋的院子里,似乎正在举行什么仪式,便派人骑马去询问,那人回来报告说:"那里在举行卢怀慎死亡两周年的带礼,正在吃斋饭。”言宗于是贫赐细绢帛,并因此停止了打猎。另外人们传说:卢怀慎去世时,他的夫人崔氏不让儿女哭喊,对他们说:“你们的父亲没死,我知道。你们的父亲清正廉洁,不争名利,谦虚退让,各地赠送的东西,他一点也不肯接受。他与张说同时当宰相,如今张说收受的钱物堆积如山,人还活着,而奢侈和勤俭的报应怎么会是虚假的呢?”到了夜间,卢怀慎又活了,左右的人将夫人的话告诉了他,卢怀慎说:“道理不一样,阴间冥司有三十座火炉,日夜用烧烤的酷刑来惩罚发不义横财的人,而没有一座是为我准备的,我在阴间的罪过已经免除了。”说完又死了。</p><p class="ql-block">愿与君共勉共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