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当2025年11月23日的暮色笼罩成都,一位以“火”为名、以笔为炬的老人,终于走完了他穿越世纪的旅程。王火(本名王洪溥),这位103岁的文坛巨擘,用一生诠释了何为“执火者”——他的名字是信念的注脚,他的笔锋是历史的刻刀,他的风骨是时代的精神坐标。</p><p class="ql-block">一、以名为誓:黑暗中的火种,终成燎原之势</p><p class="ql-block">“火”,从来不是简单的符号。在山河破碎的年代,王洪溥将名字改为“王火”,是对时代的宣战,更是对光明的拥抱。他曾在自述中写道:“我想做一团火,烧穿谎言的迷雾,照亮民族的伤口。”这团火,源于高尔基“烧毁旧世界”的呐喊,更根植于他对家国命运的赤子之心。从此,“王火”二字不再只是姓名,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以笔为刃,劈开混沌;以墨为光,照见真实。</p><p class="ql-block">二、以笔为剑:审判席上的见证者,历史真相的打捞者</p><p class="ql-block">作为复旦大学新闻系的高材生,王火的第一重身份是记者。1946年的南京,阴云密布,空气中仍弥漫着硝烟与血腥。当他踏入审判日本战犯谷寿夫的公堂,镜头对准的是历史的伤口,更是民族的尊严。幸存者李秀英身中37刀却坚毅作证的画面,让他笔尖颤抖——这不仅是新闻素材,更是一个民族不屈的灵魂。他以笔名“王公亮”发表的长篇通讯,如同一记惊雷,炸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无差别屠杀”的谎言,让世界听见了中国受害者的声音。多年后,李秀英的身影化作《战争和人》中“庄嫂”的原型,这段跨越时空的联结,正是王火“为历史存档”的最好注脚。</p><p class="ql-block">三、以文立心:战火中的史诗,民族精神的丰碑</p><p class="ql-block">如果说记者的王火是“举火前行”的探路者,那么作家的王火则是“熔火成诗”的匠人。《战争和人》三部曲,是他用生命写就的民族史诗。从淞沪会战的血雨到重庆防空洞的窒息,从知识分子的理想挣扎到普通百姓的生存韧性,他笔下没有宏大的口号,只有具体到毛孔的细节:母亲藏起的半块窝头、士兵磨破的草鞋、少女被战火撕碎的日记……这些碎片拼凑出的,是一个民族在绝境中的坚韧与觉醒。1997年,这部作品全票斩获茅盾文学奖,评委评价其“以文学的笔触完成了历史的救赎”。它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座桥梁——让今天的我们得以触摸那段滚烫的历史,读懂“落后就要挨打”的痛楚,更读懂“团结才能自强”的真理。</p><p class="ql-block">四、风骨长存:百年执火者,照亮后来人</p><p class="ql-block">从热血青年到百岁文豪,王火的一生始终与“光明”同行。他拒绝为权贵粉饰太平,坚持“不虚美、不隐恶”的史笔;他在动荡岁月中守护文学理想,说“作家不能只写风花雪月,更要写民族的脊梁”;他晚年仍笔耕不辍,用文字为年轻一代传递信念:“只要心中有火,黑夜总会过去。”这种风骨,无关年龄,无关境遇,是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坚守,是一种“为天地立心”的担当。</p><p class="ql-block">如今,王火先生走了,但他的“火”从未熄灭。那火,藏在《战争和人》的字里行间,提醒我们铭记历史;那火,融在李秀英们的证言里,教会我们敬畏生命;那火,更在每个读者的心中跳动——当我们为不公愤怒,为弱者发声,为理想奋斗时,便是在接过他手中的火炬。</p><p class="ql-block">百年执火者,照亮的是一段历史;风骨长存者,指引的是永恒的方向。王火先生,您看,这人间,正因您的“火”,而更加明亮。</p><p class="ql-block">王火先生,千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