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画》</p> <p class="ql-block">西咸新区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和特色的国家级新区,以下为你从多方面深入介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基本概况</p><p class="ql-block"> • 地理位置与范围:西咸新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和咸阳市建成区之间,西起茂陵及涝河入渭口,东至包茂高速,北至西咸环线,南至京昆高速。区域范围涉及西安、咸阳两市所辖7县(区)23个乡镇和街道,规划控制面积882平方千米,因斗门水库建设需要总面积略有增加为900.21平方公里。它划分为西咸新区直管区和西安(西咸新区) - 咸阳共管区,其中直管区733.5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7.66万(2024年末),共19个镇街由西咸新区管理;共管区166.62平方公里、共4个镇街由咸阳市管理。</p><p class="ql-block"> • 气候与自然环境:属半干旱、半湿润的气候区,北依嵯峨山,南望秦岭,处于关中平原核心地带,自然生态环境较好。</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2014年1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陕西设立西咸新区,它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2015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2016年5月16日,被列为开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地区。</p> <p class="ql-block">经济发展</p><p class="ql-block"> • 总体经济情况:2022年,西咸新区直管区地区生产总值624.85亿元、增长3.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85亿元、约占全市30%,总规模排全市各区县、开发区第1,同比增速13.1%。引进省际内资902亿元、总量排全市开发区第1。新增“五上”企业259家、排全市第1。市场主体达57.16万户,总量、增长率等均位列全市第1。</p> <p class="ql-block">• 特色产业发展</p><p class="ql-block"> • 科技创新产业:西咸新区将秦创原作为自身发展的最大机遇,举全区之力推进“总窗口”建设。截至目前,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4790家、7330家,分别是秦创原启动建设初期的20倍、11.7倍,累计落地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152家,隆基绿能、陕西有色科创区、华天微电子等一批优质科创项目先后落地,太阳能、氢能、无人机等特色产业竞争优势更加明显。在秦创原总窗口综合优势的加持下,2025年1 - 9月,西咸新区GDP同比增长5.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规上科技服务业增长24.6%,这些关键指标均位列全省、全市各开发区前列。</p> <p class="ql-block">• 氢能产业:秦创原・氢合湾氢能产业两链融合科创区是省市及新区氢能产业创新聚集核心平台,聚焦氢燃料电池及关键装备制造、核心技术研发、氢能应用示范三大领域,构建起“产 - 学 - 研 - 用”立体通道和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持体系。综合展区有二十余件展品完整呈现制氢、储运氢、加氢到用氢的全产业链布局。如陕西旭氢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的燃料电池电堆已广泛应用于商用车、分布式热电联供系统等领域;盛世盈创氢能科技(陕西)有限公司展出的长续航氢能无人机续航是锂电池无人机的2 - 3倍,即便在 - 40℃极寒环境中也能正常工作,现已应用于电力巡检、应急救灾、高原运输等多个场景。</p> <p class="ql-block">低碳发展</p><p class="ql-block">作为2023年11月获批的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西咸新区正将低碳场景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路径。全面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构建起多元协同的绿色供能体系。已建成多个“光储充放检”一体化超充示范站,21家集中供热企业全部采用清洁方式供暖,中深层地热能供热面积已达1580万平方米,成为区域供暖的“主力军”。例如中核创新园通过“地热 + 燃气”互补系统,动态调节供能比例,每消耗一份电能、能输出4.2份热能,比电采暖更节能,比燃气更低碳,让3.4万平方米的办公区域实现冬暖夏凉,每年还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02吨。</p> <p class="ql-block">教育科技人才融合</p><p class="ql-block"> • 校企合作成果: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为例,这里有许多校企联合实验室,是秦创原总窗口西咸新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动缩影。如南瑞集团 - 西安交大新型电力系统联合研发中心,由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南瑞集团成立,组建了18支“科学家 + 工程师 + 研究生”联合攻关团队,通过“双负责人制”“揭榜挂帅”等方式,将市场需求与技术供给紧密结合,开展基础理论、前瞻技术研究以及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研发,第一批项目从立项到验收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极大地激发了科技创新活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p> <p class="ql-block">• 未来建设规划:根据《西咸新区创新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2025 - 2027年)》,新区将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成规模、三年溢效应”建设目标,推动示范区发展。2025年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突破1600家、1200家;2026年建成各类科创平台15家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20%以上,科技企业融资总量增长50%;2027年至少转化高校成果30个、招引行业龙头企业40家、引进战略科学家等高端人才50名,带动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先进制造业产值、现代服务业营收分别突破170亿元、800亿元、320亿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