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砖瓦深处的历史凝望——乐清北大街洪宅侧记 </p><p class="ql-block"> 章育生</p><p class="ql-block"> 时光在青石板上刻下深浅不一的痕,一条古街,便是一部行走的千年史书。</p><p class="ql-block"> 漫步于乐清北大街,脚下是千年青石板路,耳边仿佛回响着历史的足音。这条位于乐清古城北侧、旧称县前街的古老街道,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乐清古代政治、商贸和居住的见证地。</p><p class="ql-block"> 街道两侧,灰瓦铺顶、青砖墙体的老式两层楼与攀附其上的藤蔓相映成趣。而以洪宅、周宅为代表的传统民居建筑,更是尽显晚清民国时期大宅院落的风貌特点。</p> <p class="ql-block"> 一、北大街:乐清文化的千年记忆与新生</p><p class="ql-block"> 北大街长约500米,在乐清人心中有着“神一般的存在”,这“神”,指的正是深厚的文化内核。对很多乐清人来说,若要去寻觅一处“乐清记忆”,北大街是首选。</p><p class="ql-block"> 当年繁华渐渐褪去,如何让这处“瑰宝”重现光彩?乐清拿出了绣花功夫,在保护提升原有历史文化风貌的同时,针对性引入各类商业与文化形态,让老街实现“逆生长”。</p><p class="ql-block"> 如今,改造升华后的北大街开街了,源源不断的多元化业态将涌入北大街,在新与旧的碰撞中,展现商业与文化共融共生。</p><p class="ql-block"> 这条千年老街,正浸润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为“千年商港、幸福温州”标注下又一生动注脚。</p> <p class="ql-block"> 二、洪宅大院:名门望族的百年兴衰</p><p class="ql-block"> 在北大街上,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洪氏家族的宅院。乐清洪氏是显赫一方的名门,追踪溯源,洪氏先祖从江西鄱阳迁徙到乐清已有七百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洪氏族谱》记载,温州洪姓来自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其世祖为元初宣慰使洪模。洪模的弟弟洪标,号兰亭,“随兄来到温州,游雁山乐览山水之美,乃卜居箫台”,成为乐清洪氏的鼻祖。</p><p class="ql-block"> 洪氏先祖可追溯至宋代名臣洪皓,宋高宗时出使金,被扣留14年不屈而返,被誉为“宋之苏武”,史称“忠义之声满天下”。洪皓的传世作品有《红梅集》。</p><p class="ql-block"> 洪皓的三个儿子洪适、洪遵、洪迈,均为大学士,在《宋史》中都有传记。洪迈的《容斋随笔》被誉为“垂范后世”的佳作,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p><p class="ql-block"> 乐清洪氏第十五世孙守埙、守箎两兄弟农贾兼营,富甲一方。清乾隆年末,守箎公在乐成镇开元巷新构屋宇,洪氏这一支脉便在开元巷一带落地生根,繁衍生息。</p> <p class="ql-block"> 三、 “三瑞堂”:诗书传家的风雅与悲壮</p><p class="ql-block"> 在南向北排列的五座洪宅中,“三瑞堂”尤为引人注目。这座宅院由洪兴科的儿子洪邦甸建成。其子国屏(例贡生)、国藩(岁贡生)、国垣(增广生)居住在此,号称“三瑞堂”,家拥良田千亩。堂名的由来,可追溯至宋代的洪皓家族,因其子洪适、洪遵、洪迈文名震天下,有“三洪”之称,故得名“三瑞”。</p><p class="ql-block"> 洪邦甸,榜名沐淋,字禹卿,为清庠生,系奉直大夫,曾任光绪《乐清县志》分校。他尤处仁重义,慷慨果敢,每逢荒年,便加赈灾,致有联云:“三瑞堂中,平粜争传洪佛子”。</p><p class="ql-block"> “三瑞堂”最具盛名的后人,是世界著名的寄生虫病专家、中国人体寄生虫学学科的奠基人洪式闾。他于1894年在此屋出生,后来成为解放后浙江省首任卫生厅厅长、浙江医学院首任院长。</p><p class="ql-block"> 到洪式闾四五岁时,其父国垣与两位兄长分家,分到田产三百亩,另觅银溪李宅坦建新居“枕善堂”。可惜的是,这座具有历史价值的“三瑞堂”宅院在1942年7月6日毁于日机空袭,后来被称为“炸弹基”、“火烧基”。</p> <p class="ql-block"> 四、开元巷2号:古宅里的清欢与坚守</p><p class="ql-block"> 开元巷2号的洪宅大院是一座二进五间的两层楼四合院,大概建于清末民初,是洪氏第17世孙兴机公这一房的住所。其建筑非常精致,大屋的气派见证了当年洪家的经济实力和他们的生活情趣。</p><p class="ql-block"> 洪氏老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坐北朝南,是三重大宅院连接在一起的建筑群,纯木式结构。两百多年岁月沧桑,它的命运与许多江南名门望族如出一辙。</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洪宅曾经被用作税务所、新华书店及银行用房,如今作为文物受到保护。</p><p class="ql-block"> 先于政府修缮保护两年,一位名叫叶粟的弱女子发出宏愿,她要保护洪宅,竟至关闭自己经营多年的装饰材料店,专心打理并守护洪宅。“见到院子的第一眼,心中就萌发出一个强烈的念头,我要在这儿保护它!”叶粟说。她不忍心看到这么珍贵的古建筑变得破烂不堪,满目疮痍。</p><p class="ql-block"> 从公益开始,到经营棉麻服饰、有机茶、书画培训等,五年的坚守使洪宅声名远播。游客、访客慕名而来,喝茶、玩艺术、听讲座、甚至拍电影,鸿儒谈笑,高朋不绝。</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每周二晚上的艺术沙龙——“周二电波”吸引了不少粉丝。之所以叫“电波”,是因为他们立意要像电波频率一样源源不断地向这座城市发出真诚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 五、 “高踏步”:革命文人的摇篮与风骨</p><p class="ql-block"> 坐落在后开元巷的五间二进大宅院,因其后门走向太平巷的踏步很高,民间俗称“高踏步”。这座宅院孕育了洪氏家族中一批杰出的革命者和文人。</p><p class="ql-block"> 最让街坊邻居震惊的是,在革命战争年代,洪家四位“式”字辈的兄妹:洪水平、洪禹平、洪禹华、洪羽央告别“世家子弟”身份,义无反顾地走出洪宅大门,投奔浙南游击队,上山打游击,成为大宅门里的叛逆者。</p><p class="ql-block"> 洪水平学生时代就参加了爱国学生运动,1947年上山参加浙南游击队。他是浙南地区党的新闻事业创始人之一,温州日报的前身《浙南周报》乃至更早一点的《时事周报》两张周报的报头字都出自他的手。</p><p class="ql-block"> 他参加了温州和平解放的谈判,担任书记员,记录见证了温州和平解放的全过程。</p><p class="ql-block"> 今年已97岁高龄的洪水平,从70岁开始,克服年老体弱有病,笔耕不辍,站着写人生,至今已发表了几百万字的散文、小说及随笔和杂文。</p><p class="ql-block"> 洪禹平(1926—2005)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化人,他1944年参加乐清学生抗日工作队,1945年开始发表作品。1947年到浙南游击根据地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创办特委机关报《时事周报》(《浙南日报》前身)。</p><p class="ql-block"> 1949年温州解放后主持《浙南日报》编辑工作,后调华东文化部、中央文化部任职,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等刊物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p><p class="ql-block"> 1957年被打成“右派”,1979年平反。平反后任浙江省乐清师范学校中文专业文学概论老师。上班时,手提一个真皮手提包,中有一本《江南》文学杂志、一包香烟和一盒火柴。上课时全凭一张嘴巴和一支粉笔,娓娓道来,逻辑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功底深厚,妙处横生,深受学生爱戴。2005年8月15日病逝于乐清。他的学生许宗斌将他的遗作整理,编辑成《洪禹平文集》,于2017年由乐清社科联出资出版。</p><p class="ql-block"> 走在今天的北大街,洪宅静默如初。叶粟和若水依然守护着开元巷2号的洪宅,每周二的“电波”仍在响起,只是多了些新的声音、新的面孔。</p><p class="ql-block"> 九十多岁的洪水平先生,依然坚持用他特有的姿势写作。他那本《站着写人生》系列已经写到了第十五本。</p> <p class="ql-block"> 街角处,郑安南的年糕店飘来熟悉的糯米香,蒸汽袅袅地漫出崭新的雕花窗格。北大街改造完成后,他终于把店搬回了这条焕然一新的老街。</p><p class="ql-block"> 檐下红绸还未摘下,郑安南将“郑记年糕”的匾额擦拭得发亮。老主顾循香而来,站在青石板路边感慨:“还是这个味道!”郑安南笑着将热腾腾的年糕包好,看着人流如织的街道——老手艺终于在新街上扎了根,继续飘香。</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与现实,在这条千年老街上从容交汇,铺陈开一幅生生不息的画卷。那被时光磨亮的青石,聆听着过往的繁华与寂静,也承托着今日的脚步与生机;那斑驳的砖瓦,铭记着洪家的荣耀与风雨,也凝视着寻常人家的烟火与新梦。一切仿佛都在改变,但那条流淌于砖瓦缝隙间的文脉,却如银溪之水,深沉而隽永,连接着遥远的过去,也奔流向可期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本文参考了乐清历史学会会长周开阳先生的导游词;前3张图片由周开阳先生提供,后6张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5年11月2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