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第五站:北京。</p><p class="ql-block"> 走进北京,京城的秋,还显得百般矜持。街道旁的白杨树刚染上淡黄,秋风却凝住了,那些将黄未黄的叶子悬在枝头,像在酝酿一场盛大的仪式。</p><p class="ql-block"> 走过军事博物馆肃穆的长廊,踏过天安门广场厚重的砖石,在清华园里寻觅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未名湖畔感受五四遗风。可真正让秋意渗进骨子里的,却是圆明园的残荷与香山的红叶。</p> <p class="ql-block"> 一、圆明园:鎏金岁月里的永恒伤痕</p><p class="ql-block"> 从绮春园宫门进去,最先迎接我们的,是那一片燃烧的枫树。</p><p class="ql-block"> 那红是带着血性的,不像人间该有的颜色,倒像是从九天落下的霞,或是自远山飞来的凤凰羽翼。</p><p class="ql-block"> 可这炽烈的美不过是个序幕——绕过假山,大水法遗址突兀地撞进眼里,汉白玉石柱在秋阳下泛着青白的光,像被折断的巨兽肋骨,倔强地指着苍穹。</p><p class="ql-block"> 这时才懂得,圆明园的秋,原是个矛盾的集合。最美的时节,偏要让你直面最深的痛,辉煌与荒芜在这里撕扯出时间的裂痕。</p> <p class="ql-block"> 福海静得像块翡翠,岸边垂柳已镀上金黄。柳丝轻拂水面,划出的涟漪细如蛛丝。</p><p class="ql-block"> 最动人的是那些从石缝里钻出的芦苇,顶着雪白的花穗在风里摇曳。</p><p class="ql-block"> 柔弱与坚硬在此形成奇特的对话——石上满是风雨侵蚀的痕迹,而芦苇,岁岁年年,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这让我想起中国人的骨血里,总藏着这般柔韧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更远处是满塘残荷。枯黄的荷叶软软铺在水面,像写满沧桑的信笺。一个个莲蓬虽枯得发紫,却依然挺着傲然的身姿,那姿态不像认命,倒像在等待来年的新生。</p><p class="ql-block"> 残荷听雨的意境固然美,可残荷沐日的景象更教人动容——那是明知凋零,也要保持尊严的倔强。</p> <p class="ql-block"> 银杏大道是另一番光景。杏叶黄得纯粹,树下铺了厚厚的金毯,间或躺着些许掉落的银杏果。</p><p class="ql-block"> 环卫工似是懂得留住的道理,只将落叶扫到路旁,任整条大道流淌着金色的光和变黄的银杏。</p><p class="ql-block"> 偶尔有叶子旋着落下,落到女儿脚前。我发现她望着脚下金子般黄艳的银杏叶,拾起几片递给我,又让母亲坐在树下长椅上,让我将杏叶高高扬起,她摁下手机快门,金色落叶里,她为母亲定格一个暖秋。</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的美,是带刺的。它让你在沉醉时清醒,在欢喜时心痛。那些沉默的石头是民族记忆的黑色剪影,而年年复生的草木,则像这个民族不曾熄灭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秋色年年来此赴约,枫照红,银杏照黄,芦苇照白,荷照常坚韧——美得让人心醉,又痛得让人清醒。</p><p class="ql-block"> 这多像经历苦难的民族,在秋天,用最绚烂的色彩,把伤痕装点成勋章。</p> <p class="ql-block"> 二、香山:四十载红尘三度相逢</p><p class="ql-block"> 离开圆明园时,日头已西斜。因着明日便要结束这趟西北观秋之旅,更因女儿对好友的承诺——香山红叶是她要带好友的礼物之一。赶在闭园前,约车上山。</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第三次与香山红叶相逢。</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来,是一九八七年的十一月,借着旅行结婚的名目。那时的香山还没有今日的规模,上山的路是游人随意踩出来的,坎坷却真实。</p><p class="ql-block"> 我和爱人凭着年轻的意气一路向上,沿着山脊那条同样崎岖的小径走到香炉峰。</p><p class="ql-block"> 向下望,北京城在秋阳里透着隐隐的王者之气。那时以为,以红叶见证的爱会如这红叶的色彩那般永恒。谁知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爬山伴侣,早已在人生之秋悄然离去。 </p><p class="ql-block"> 如今回想,那年的红叶红得那般炽烈,原是在燃烧整个青春。</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是二十多年前,京漂时与同事同来。那时的香山已成了正经景区,上山的路铺了沥青水泥,规整却失了野趣。</p><p class="ql-block"> 我们按指定路径走了一个小时,才到山脚,当年的小径再也寻不见了。</p><p class="ql-block"> 爬到高处看万山红遍,用数码相机合影留念。没有胶卷的顾虑,反倒少了按下快门时的珍重。</p><p class="ql-block"> 那次红叶之约,倒像是完成一个秋天的仪式,热闹却未触及灵魂。</p> <p class="ql-block"> 这第三次,是我走过人生之秋后的重新起步。妻比我年轻,体力强于我;孩子们虽才十岁上下,却也在登华山、爬鸣沙山时,展现了惊人的耐力。尤其是在鸣沙山那次,我郑重宣布儿子成为家里体力最强的男子汉——这话里,藏着对生命轮回的微妙体认。</p> <p class="ql-block"> 走进园区,已近四点,陆续下山的游人如潮水退去。观鱼池旁两棵红枫灿烂如火,是前两次未曾遇见的风景。也许它们才二十年树龄,却已成为香山给游人的第一道秋的献礼。 </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这次登顶无望,连半山都难及。沿途安保人员也不断提醒闭园时间,我们只是逆着下山的人流向山上走。</p><p class="ql-block"> 在一处枫树与槭树交织的观叶点,全家默契地停下——这里就是我们今日的香炉峰了。</p> <p class="ql-block"> 因这妥协,我们与这片小红叶林的相会,反而格外尽兴。不再执着于登高望远,而是仔细端详一片叶子的脉络,比较树上红叶与地下落叶的颜色差异,在遗憾中发现意外的惊喜。</p><p class="ql-block"> 妻子对孩子们说:“要上香炉峰看万山红遍,只能等你们考上北大清华,妈妈来陪读时再实现了。”</p><p class="ql-block"> 此话就像这次西北观秋,藏着中国父母特有的期许,也暗含对缘分深浅的领悟——有些风景需要等待,有些高度需要积累。</p> <p class="ql-block"> 三、秋思:在绚烂与静默之间</p><p class="ql-block"> 站在香山回望圆明园,这两个北京的秋日坐标,构成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两极。</p><p class="ql-block"> 圆明园教会我们铭记——那些断壁残垣不是用来仇恨,而是让我们在最美的时节也不忘来路艰辛。它的美是带着悲怆的,像一曲挽歌,提醒生命本就辉煌与荒芜并存。</p> <p class="ql-block"> 香山则告诉我们前行——红叶年年红得那般不管不顾,仿佛昨天的伤痛与明天的风雨,都与此刻无关。</p><p class="ql-block"> 它的美是充满生命力的,像一阕豪放词,歌颂着纵使短暂,也要绚烂的勇气。</p> <p class="ql-block"> 我在圆明园扬起银杏叶时就想,每片叶子都记录着一个故事;在香山端详红叶时也悟出,每道叶脉都通往不同的结局。四十年前与我同看红叶的人已走散,二十年前同游的同事亦各奔东西,而今天,身边是新的家人,新的约定。</p><p class="ql-block"> 秋日终将过去,红叶会落,银杏会凋,荷会彻底沉入水底。可当我们把一片香山红叶夹进书页,把一张圆明园残荷照片存进手机,秋天就被我们以最朴素的方式挽留了。</p><p class="ql-block"> 这些瞬间的凝固,让短暂成为永恒,让过往有了温度。</p> <p class="ql-block"> 暮色渐浓,我们踏上归途。女儿小心收好要送朋友的红叶,那小心翼翼的姿态,像是在收藏整个北京的秋天。</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多年后她会长大,会去更远的地方看更绚烂的秋色,但这一片香山红叶,将会成为她记忆里最初、最珍贵的秋的标本,也成为她送给朋友最真挚的祝福。</p> <p class="ql-block"> 于我,这个秋天的意义格外不同。在圆明园的残垣前,我懂得了美的脆弱与坚韧;在香山的红叶间,我明白了爱的易逝与永恒。人生如四季,此刻正至秋天——见过繁花,经过风雨,终于能在这绚烂与静默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p><p class="ql-block"> 北京的秋啊,原来不是供人看的,而是供人品的。像一盅陈年的茶,初品是历史厚重的涩,再品是生命清甜的香,回味,才尝得那若有若无的秋的味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