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山西太原,探访的第二个景区是天龙山石窟,第三个景区为太原古县城。天龙山石窟位于太原市晋源区西南40公里处天龙山腰。我是游晋祠时看导览全图方知隔着20公里的山上有天龙山石窟景区。导览全图特别吸引我的是到天龙山景区的半途有景点“网红桥”。 到天龙山石窟景区的公路为西山旅游公路,全长30公里左右,沿途共有四座桥和一处隧道,而“网红桥”就是其中海拔最高的一座高架桥。是否经过隧道,事隔两年,我全无印象,却知道经过两座高架桥,一曰“改线2号桥”,全长957米;二称“改线1号桥”,总长530米。 我不知包括1、2号桥的四座桥从哪开始,哪结束?因我得全神贯注,集中精力开车。我只能在仰看到高处转圈桥体时,启动固定拍摄工具全程录像,事后看录制时长为15分钟。我的车速不快,但在绕行2号桥三层环形高架的过程里,已经有要晕车的感觉了。 我想停车,明为缓解晕车现象,实想用相机甚至是无人机拍摄鸟瞰片。可来去就两条车道的公路急弯太多,停车拍照很危险,影响交通,何况到处都是监控头。我就不明白,那些停车赏景的人为什么不怕违章被罚并扣分?我真对公路或景区管理方有意见,既将此网红桥大肆宣传,标注为旅游观景公路上的网红景点,为什么不在山体宽敞位置辟几个不论大小的观景台呢? 最终,我压制着想停车拍照的欲望,开车到山头上有标牌宣示天龙山景区的进出口处,想停车看看。可门外紧靠公路边仅能停几辆车的空地,早让先来者占据,哪有我的位置。且导航并没提示终点到达,于是继续前行。翻过山顶,七弯八拐到达山腰处,终于抵达有百余车位,却无一车的生态停车场。此时已经挨晚五点,再登高上山看石窟显然不可能,便下坡去找游客中心。 游客中心还没看到,却见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开着门,便试探性的入内,见有一女性保安在,就问,还能入内参观吗?意外得允后。忙入内去寻那尊于1924年前后遭盗凿流散海外,2020年9月在日本现身的佛首。该佛首是经外交斡旋与旅日华侨张荣协助,第一尊从日本归来的天龙山佛首。2021年2月首度公开亮相时,央视曾有报道。 天龙山石窟始凿于北魏,其后东魏、北齐、隋、唐历代开凿,现存二十五窟,分列于东西两峰山崖间。2001年6月25日,天龙山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3年,天龙山石窟成功入选山西首批32项文化记忆项。 天龙山石窟自东而西排列,其中东峰分上下两层,上层四窟,下层八窟,第1窟面东;西峰十三窟,其中第11窟面东,第19、20窟面西,其余洞窟皆坐北朝南。石窟分四期开凿。天龙山石窟高超的雕造技法,尤其是圆雕造像,兼有印度佛像高雅、柔和的特点和中国传统雕刻所固有的清新韵律和线条,对中国佛教造像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看过石窟博物馆,我见其后侧有车位,面对群山深壑,有二、三辆车停着,这里明显比那大停车场安全,环境好,于是便移车至此,在车内将晚饭吃了。心里还正在盘算着明天早上如何应对上山探石窟艰难,如何再返回的路线时,有值班人员来通知,山上不能停车过夜。这规定包括我先到的大型停车场。让我开车到隔深谷的山对面的农家院。 我不敢说别人的规定不对,因规定是包含所有车子的。我好话说尽,借口天将黑,老眼昏花怕开路况复杂的夜路。何况真想明日看石窟。说来讲去就差以倚老卖舛,泼皮打滚了。那男子态度极好,就是不松口,面对我的理由,他宁可安排人帮我开车送下山去。让我明早再重新上山,他的如此好意,让人感觉像押送老倌下山,无奈只能服从管理,自行开车灰溜溜地摸黑下山。记得我在天早就黑透的八点过网红桥时,曾停过车,可伸手不见五指,哪有条件拍照嘛。 那夜,我重回晋祠公园停车场驻车过夜。这里没人驱赶,但我已无兴趣第二天再回天龙山石窟,而是直接到太原古县城观光。真应了那句话,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国家花钱修了好大停车场在深山里,却处于关闭状态,那是做摆样的。何况在中国有名的石窟里,天龙山石窟并不出名,排不上名号。 太原古县城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源北街外环,占地面积约0.81平方千米,城门分东、南、西、北四面,城墙全长3732米,城墙总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城墙共计设有城楼4座、角楼4座、望楼36座、魁星楼1座、瞭望楼1座,穿墙门洞6处(共12孔)。太原古县城整体风格沿袭了晋阳古城“城池凤翔余”的古老建筑格局,自古有着“凤凰城”的美誉。 太原古县城作为太原故城,始建于春秋中晚期,历经秦、汉、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从建成到焚毁历经一千余年。周、秦、汉、隋唐、北宋乃至元、明、清、等王朝的京畿重地,山西首都郡晋阳则始终居于中央的肘腋地位。历史上,先后有15位帝王在这里文治武功,使这里是名副其实的龙兴之地。 太原古县城创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是由当时的知县潘原英复建在已有近1700多年文化积淀的晋阳古城遗址之上,太原古县城与晋阳城一脉相承。一直到清代,这里都是太原县所在地。2011年,太原古县城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街区。后,历经八年修复,于2021年5月1日太原古县城正式开放。太原古县城现存文物保护单位38处,其中文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内主要景点有隆恩寺、城隍庙、玉皇庙、关帝庙、文庙、县衙、察院与魁星楼;同时开放金牛湖等公园绿地形成观赏景点。 我车开至古城北瓮城外,隔护城河的绿化公园里的停车场。我没从据说是唯一保留下来的北城门门洞进城,而是先沿北城墙西行近三百米,拍过城墙外立面后方由延西门入古城。进古城,首先看到晋阳福塔。晋阳福塔有五层,每面都挂有匾额,总共有20块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匾,颜色各异。 不知是我上午八点不到进城太早,古城还没从昨夜的夜市后的睡眠中苏醒过来?还是平时里就如此萧条?估计是前者,因从沿街铺面房看得出,都在正常营业中。 太原古县城内最主要的景点是十字街。十字街是城内最宽敞的街道,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在县城中心相交。东街是文庙、进士第、县衙等历史文化景点的所在地。西街则以休闲、休憩为主,有许多特色小吃和商店。南街以非遗文创、博物馆、展馆为主要特色。北街则是山西传统的美食聚集地。 我由西寺巷南下,先看到的庙宇为凤城西街的隆恩寺,可惜太早,山门还关着。再行,见“刺史牌楼”。刺史牌楼是四柱三门三楼式全青石结构,东面中门上匾书“耄耋致仕”,意为八九十岁的老年人辞官归家;西面中门上的匾书“刺史”,刺史是古代的官职名称,是“为明成化贡士鄜州知州刘永振立”,他是太原县三贤都人,“致仕九十四尚无恙”。 过刺史牌楼是古城十字街中心的市楼,市楼也叫旗亭,位于凤城东街与南北街交汇处。市楼绮丽又壮观,四层结构,高耸雄伟,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底层贯通东西南北。 市楼虽为新建,但现存匾额保留了明清时期所立原建筑的文化内涵。如市楼西面悬匾:“晋水风高”、“光风霁月”、“倚天拔地”与“望翠”。北面悬匾:“比屋可封”、“牛斗垂天”、“云程发轫”与“拱辰”。东悬匾:“地厚唐尧”、“千祥云集”、“千霄凌云”与“览汾”。南面悬匾:“行仁蹈义”、“繙霞散锦”、“俯察百隧”与“翔凤”。 过市楼沿凤城东街行数十米就是县衙署。县衙署是明代建筑,位于古县城东北隅,是古代太原县行政长官办公场所。其占地面积约35700平方米,遵循“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狱房居南”的传统礼制,复原明代格局。 县衙署主要建筑由一进院的申明厅、旌善亭、赋役房、寅宾院、监狱;二进院的见心堂(大堂)、六房、三班、城守司署、酂侯寺;三进院的二堂、县丞院;后院的县太爷后宅构成。最值得看的是圣谕牌楼。牌楼正面匾额书“清慎勤”,左右为“忠孝、仁爱”。背面匾额书“惇崇俭德”,左右为“礼义、廉耻”。前后左右的边框匾额为:“忠孝、仁爱、礼义、廉耻”。 常平巷南头对着的为鼓楼。鼓楼,又名谯楼,始建于明代,清朝乾隆二十六年(1716)知县黄捷山曾重修。楼身为砖木结构四周有围廊,其斗拱规整,梁架精巧,结构合理,高大轩阔。与其他地方的鼓楼不同,这是一座钟鼓楼合体,低层基座中间开设有门洞,可东西穿行,内置石阶可登二层。 出鼓楼沿凤城东街数步便是关着门的“察院”。察院门外有告示牌,称“办公区域,非请莫入”,后查资料知其由4层院落组成,布局森严肃穆。察院是太原县按察分司的办公场所,直属太原府按察使司,负责办理刑名案件、勘核词状、提讯囚犯等司法监察事务。 凤城东街复行百米,是太原县古城内现存的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在文庙东、西各有一座牌楼。文庙东面的牌楼东匾额书“德配天地”;西匾额书“万世师表”。文庙西面的牌楼东匾额书“东方圣哲”;西匾额书“道冠古今”。 太原县文庙,也被称为晋源文庙的建筑保存了从棂星门到大成殿的完整院落,是研究古代建筑和文化的宝贵资料。其建筑年代比古太原县早两年。那时的文庙,或可被称为“平晋文庙”,始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比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的太原古县城还要早两年,距今已有651年的历史了。 晋源文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东西长98米,南北深104米,占地面积约1.02万平方米。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建有琉璃照壁、棂星门、泮池、献殿、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藏经阁以及各院东西两庑。文庙里有魁星楼,楼为六角形,崇三丈。魁星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主宰文运,因此魁星楼不仅是一个建筑,更是一个文化和历史的象征。这座魁星楼也是复建的建筑。 凤城东街又行百米,街左为清代太原名士陈畏三旧居,依然关门谢客。陈畏三先生于清同治六年出生在太原古县城内东街,贡生出身,以书法著称。 街右是段氏宗祠。宗祠同样关着门,只能在街边看看仿古门楼,还有门前高台上的石狮。据记载,太原县城段氏于明洪武四年(1371)为避抽丁之举,从怀仁县段家沟迁居城内东街东北隅,是太原县城内明清两代至今的望族大户。段氏有段程式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高中丁丑科一等进士。 再东行为“大司马”牌楼,其为四柱三门三楼式木牌楼,牌楼西面中门上方是“方岳重寄”匾额,这是明嘉靖皇帝封王琼兵部尚书后、把边疆安危重任托付给他,并亲赐此匾。迎东门面的中门上方匾额书“大司马”三字。大司马是古代对最高武官的称呼,这是“为明成化进士户部吏部兵部尚书王琼(太原县城内东街人)立”。原匾悬挂在过去的王府大门上,王府衰落后,原匾也早已失传。 东城门“观澜门”,面西的城门一层檐下,高挂“承恩”竖额,二层、三层檐下的匾额,分别为“斗脊凌空”与“东阁文光”。东面门额为“观澜”竖额,二层、三层檐下的匾额,分别是“唐尧遗风”与“经仁纬义”。 听说瓮城外门额“东汾聚秀”,可惜我不想再外走,心头想去看金牛湖。因我幼时到青年至中年都在昆明市老城里的金牛街生活,所以对沾“金牛”二字的景点最情有独钟。到了古县城东南角的金牛湖,给人的感觉也不过尔尔,是一个占地约4.8万平方米的明清风格仿古园林,里面亭台楼阁水榭长廊,一样都不缺,独差人气。 为找寻导游图上的城隍庙,我不问方向,胡乱穿过一片明显是新开发还无人无商进驻的仿古街区,可惜,城隍庙也是关门,此时已经快上午九点,只能将山门、照壁与门前两边的书有“合境平安”与“道气长春”匾额的牌坊拍过就走人。 离开城隍庙,我西行到凤城南街,却连近在咫尺的南城楼都懒得走到,就在街心中间用长焦拍张相片打个卡。我从凤城南街穿过十字路口的市楼,北走约半公里,在凤城北街找到关帝庙。关帝庙,又名关王祠,俗称“老爷庙”,位于太原古县城北街路西,坐西朝东。是太原古县城主要景点之一。关帝庙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雄伟壮观。现为晋源区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庙山门为二层建筑,下层设门洞;上层背面为面西的戏台。戏台两侧设钟鼓楼各一座。整庙中轴线分为三进。前院正殿,内奉关帝像。中院之西为春秋楼,内塑关帝夜读《春秋》像,形象逼真生动。关帝庙的春秋楼,即麟经阁前两边左是刀楼,右为印楼。后院西端为总高10余米的三代阁。关帝庙在抗日战争初期,前院正殿之南小院曾是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太原县分会会址。 找关帝庙,实是因其位于我要到的北门外的停车场同一方向,所以再累,再远都得经此。凤城北街尽头当然是北城门。北城内额为“德化”。城门外门额为“奉宣”。瓮城外门额为“古原屏翰”。据说出北门瓮城就是古时的“官道”,可通达太原府城及京城,而我却是寻上午来时停的车,准备到河边镇访阎锡山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