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山(福堂)莫氏宗族谱

莫 奈

<p class="ql-block">  书封上的“莫氏宗族谱”五个大字沉稳有力,墨色虽经年岁浸染却依旧清晰如初,仿佛一笔一划都在诉说这个家族的厚重过往。右侧小字写着“莫自炅整理 鼎武抄录”,让我心头一动——原来有人曾如此郑重其事地将血脉的来路一笔一画留存下来。这不只是记录,更像是一种承诺,是对祖先的敬意,也是对后人的交代。</p> <p class="ql-block">  翻开泛黄的书页,字迹密布,纸面带着折痕与斑驳的印记,像是被无数次摩挲过。那些竖排的墨字静静铺展,不疾不徐地讲述着某一代人的生卒年月、迁徙轨迹,甚至某年某月添丁进口的喜悦。没有华丽辞藻,却因真实而动人。我仿佛看见一盏油灯下,执笔之人凝神提腕,在寂静夜里为家族写下一笔不可磨灭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纸上有细密的竖线格,每一行字都规整地落在其间,看得出书写者极有耐心。内容多是祖训与族规,字里行间透着一种朴素的智慧:“勤以持家,俭以养德,忠孝传世,诗书继业。”这些话并不新鲜,可当它们出现在这样一本手抄的族谱里,便不再是空泛的训诫,而是代代相传的生活准则。它们曾被念给孩童听,也被写进婚书、刻进祠堂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  一页草稿上写着“此武草草上”,字迹略显匆忙,却依然工整。看得出这是某位族中执笔者在整理资料时的初稿,名字、世系、支脉交错排列,像在梳理一团绵延千年的丝线。正因是草稿,反倒更显真实——原来再庄重的传承,也始于一次次修改与推敲。鼎武或许也曾伏案良久,反复核对某一支脉的归属,生怕一笔之差,便让后人迷失了来路。</p> <p class="ql-block">  书页打开,左右两页文字整齐对称,上方有“始祖讳某公传”几个大字,下面详述其生平事迹。这位始祖原是自中原南迁,落脚连山,开垦荒地,立祠建屋,终成一方望族。文字虽简,却勾勒出一个家族扎根的起点。我不由想到,每一个“始祖”背后,都曾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风雨中跋涉,在陌生的土地上种下第一粒种子。</p> <p class="ql-block">  越往深处翻,字迹越密,纸页越脆。一页页看去,名字如星点般连成线,一代接一代,从无到有,从少到繁。有些名字旁注着“早夭”,有些写着“迁居广西”,还有些只留下一个“失考”——那是时间留下的空白,也是血脉长河中的沉默回响。这些密密麻麻的字,不只是名字的堆叠,而是一个个曾经呼吸、劳作、爱恨过的人留下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一页纸上记着“辛丑年丁丑盛元月十八吉日”,旁边写着“祠堂重修竣工,合族祭祖”。寥寥数字,却让我眼前浮现出那天的场景:鞭炮声起,族人齐聚,老少列队,香火缭绕。这样的日子被郑重记下,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让后人知道——我们曾一起回来过,我们没有忘记。</p> <p class="ql-block">  一张世系图铺展在纸上,用墨线连接着一个个名字,从上至下,如树根蔓延。图中“永清公”为一世祖,其下分出三支,每支再细分,如同枝杈伸展。图旁有小字注解,记录婚配、子嗣、功名。这不仅是血缘的图谱,更像是一幅精神的地图,告诉每一个莫家人:你从哪里来,你属于谁。</p> <p class="ql-block">  左侧写着“孔甲”“帝皋”“帝发”,似乎是追溯远古帝王血脉的尝试;右侧则列着本族历代先祖的名字。这种并置让我莞尔——或许某位先祖也曾幻想过与圣王同源,但真正打动人的,不是虚构的荣光,而是那些真实存在过的普通人:务农的、教书的、行医的、戍边的……他们没有载入正史,却在这本族谱里,被永远记得。</p> <p class="ql-block">  繁体字一行行垂落,如雨滴入土,润物无声。每一段传记都简短,却尽力还原一个人的一生:某公“性刚直,好义轻财”,某公“幼读诗书,屡试不第,遂执教乡里”。这些评价朴素得近乎谦卑,却因出自亲人之手而格外可信。他们不求青史留名,只愿在族人心中,留下一点温度。</p> <p class="ql-block">  从始祖到今人,世系清晰,辈分分明。每一代人的名字都按序排列,像一队沉默的士兵,守护着家族的记忆。我注意到,名字中常有“宗”“德”“文”“永”等字重复出现,那是代代相承的期许。一个家族的品格,就藏在这些反复使用的名字里。</p> <p class="ql-block">  左页是名字与批注,右页则详述某位先祖如何在灾年开仓济民,如何调解乡里纠纷。他并未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因仁厚被子孙铭记。这样的记录,让族谱不再是冷冰冰的名单,而成了有血有肉的故事集。原来最动人的历史,往往藏在那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日常里。</p> <p class="ql-block">  灯光轻轻洒在泛黄的书页上,字迹在光影中显得格外柔和。我一页页翻过,仿佛听见了时间的脚步声。这本书不属于博物馆,它属于生活,属于那些在节日里跪拜祖先、在茶余饭后讲述“我们家从前”的普通人。它提醒我们:无论走多远,总有一条线,牵着你回到起点。</p> <p class="ql-block">  右侧世系完整,左侧却被遮去一角,露出些许残缺。可即便如此,脉络依旧清晰。或许这正是家族传承的真实写照——总会有些记忆遗失,有些故事中断,但只要还有人愿意翻开这本书,愿意记住那些名字,血脉就不会真正断绝。</p> <p class="ql-block">  横线纸上写满数字与姓名,密密麻麻,像是某位族老在核对账目。生卒年、婚配年、迁居地,一一列出。这些数据看似枯燥,却是支撑整个族谱的骨架。没有它们,故事便无从谈起。我忽然明白,所谓传承,既需要诗意的铭记,也需要琐碎的坚持。</p> <p class="ql-block">  一张手绘的家族关系图静静铺展,线条清晰,名字分明。“永清公”居首,其下子孙如枝蔓延伸。每位成员旁都标注了生平要点,有的还画了小记号,表示曾任族长或有功名。这张图像是整个宗族的精神家谱,它不只告诉你“你是谁的孩子”,更在问:“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