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毛主席开了利用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的先河

讷言

<p class="ql-block">  1949年,毛主席赴苏联给斯大林拜寿,用2万斤山东白菜大葱萝卜梨,从苏联换来三大工程,开启了新中国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对外开放的进程。</p><p class="ql-block"> 1949年寒冬12月,一列特殊的货运列车从北京站缓缓驶出,车厢里满载着来自山东的特色农产品。这些精心挑选的土特产包括:5000斤胶州大白菜、5000斤莱阳梨、5000斤章丘大葱和5000斤潍县萝卜,总计2万斤的山东味道正踏上前所未有的跨国之旅。每筐农产品都用竹篾精心捆扎,外层裹着厚厚的棉被保温,整齐码放在车厢里,就像一支整装待发的蔬菜军团。</p><p class="ql-block"> 在当今物流发达的时代,这样的运输或许不足为奇。但回到建国初期,铁路运输资源极其紧张,运费高昂,能组织如此大规模的农产品外运实属罕见。更特别的是,这些看似普通的蔬菜水果肩负着特殊使命——它们将成为新中国换取工业血液的重要筹码。</p><p class="ql-block"> 1949年金秋10月,新中国宣告成立,中华民族迎来了政治上的曙光。但经济领域却面临着严峻挑战,尤其是工业基础几乎一片空白。当时全国钢铁年产量不足16万吨,这个数字意味着平均每个家庭连一把新菜刀都分不到。毛主席曾精辟指出:粮食和钢铁是立国之本,有了这两样,国家建设就有了底气。而要发展工业,钢铁产业必须率先突破。</p><p class="ql-block"> 当时全国唯一的钢铁联合企业鞍钢,始建于1916年,曾引进日本改良的美国技术。这个位于东北的工业明珠,在辽沈战役中遭受重创。国民党军队将厂区作为军事据点,1.3万驻军把工厂变成战场,设备损毁严重。战后景象令人痛心:厂房千疮百孔,精密机床锈迹斑斑,不少零部件被附近居民拆走另作他用。</p><p class="ql-block"> 重建初期的鞍钢举步维艰:工人们只能用耐火砖搭建简易炉子,在沙坑里浇铸钢水。这样生产出的钢铁质量低劣,产量更是杯水车薪。地方政府虽全力组织抢修,但受制于技术和设备短缺,进展十分缓慢。</p><p class="ql-block"> 为打破困局,毛主席决定在1949年底访问苏联求援。考虑到新中国刚成立,能拿得出手的国礼实在有限,最终选定这批山东特产作为外交礼物。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农产品,既展现了中国农业特色,又饱含诚意。</p><p class="ql-block"> 这是毛主席生平唯一一次出国访问。当专列抵达莫斯科时,苏联给予了最高规格的接待。在克里姆林宫的会晤中,斯大林亲切询问:远道而来,我们是否该开展些合作?毛主席幽默回应:要既好看又实在。这些山东特产成为打开合作之门的钥匙。</p><p class="ql-block"> 经过三个月艰苦谈判,1950年3月,中苏签订技术援助协议。苏联承诺派遣专家团队,提供设备和技术,全力支持鞍钢重建。消息传来,整个鞍山沸腾了。工人们日夜奋战在工地,市民们把家中珍藏的金属器件捐给工厂。大连送来150吨电焊条,东北林区调拨优质木材,重庆支援重轨,上海供应电缆......全国上下掀起支援鞍钢的热潮。</p><p class="ql-block"> 1951年,建设进入攻坚阶段。国家发布动员令号召全民支援。苏联专家也展现出惊人毅力,有位专家为攻克技术难关,连续七天七夜闭门研究,最终带着满脸油污和疲惫的笑容解决了难题。</p><p class="ql-block"> 1953年寒冬,鞍钢迎来历史性时刻:无缝钢管厂建成投产。当第一根无缝钢管成功下线时,苏联专家赞叹道:这质量在苏联都属顶尖!随后,大型轧钢厂和七号高炉相继竣工,三大工程比原计划提前完成。毛主席亲致贺信:这是我国重工业发展的重大胜利!</p><p class="ql-block"> 鞍钢的重生不仅奠定了中国钢铁工业基石,更成为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里程碑。那些曾经远赴莫斯科的山东特产,最终化作了支撑国家建设的钢铁脊梁。</p><p class="ql-block"> 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撤回了全部专家,援助终止。‌‌</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70年代,国际局势发生了变化。美国陷入越战泥潭,国内动荡,而苏联在冷战中占据优势。此时,与苏联交恶的中国,成为美国积极拉拢的对象。</p><p class="ql-block"> 1971年,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打开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也让中国打破了长期的封锁。由此,中国终于有机会引进西方先进的化纤、化肥技术与设备。</p><p class="ql-block"> 尽管当时的中国经济非常困难,1972年的GDP仅2600亿元人民币,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但是,毛主席和周总理依然决定抓住这次宝贵机遇,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最初的计划是引进4套化纤设备和2套化肥设备,总值约4亿美元。化纤项目主要分布在辽宁、四川、上海和天津,预计年产24万吨合成纤维,相当于500万吨棉花;化肥设备则落户大庆和四川,每套可年产30万吨合成氨,大大缓解化肥紧缺问题。</p><p class="ql-block"> 但随着考察深入和各地需求的增加,项目规模迅速扩大。1973年,国家计委正式提出用43亿美元的外汇,引进包括化纤、化肥、石化、电站、钢铁及采煤等在内的26个重大项目。这笔资金几乎相当于当年全国进出口总额的一半,可见其决心之大。</p><p class="ql-block"> 经过几年紧张建设,到1979年,大部分项目已建成投产。统计显示,引进的13套大型化肥装置在1977年底已有7套投入使用,到1978年已累计生产361万吨尿素,大幅提升了粮食产量。而4套化纤设备在80年代初全面投产,直接推动了布票的取消,让“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p><p class="ql-block"> 更重要的是,这次大规模引进不仅解决了吃穿问题,还促进了工业整体水平的提升。采煤、发电、钢铁、化工等领域的产量显著增长。同时,中国第一次系统接触到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此后工业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80年代中国人能够吃饱饭、穿上时髦的确良,背后是毛主席等老一辈领导人未雨绸缪的远见和国家在极端困难中作出的战略选择。是中国从温饱迈向发展的关键一步。前人栽树后人摘果,我们不能说没有毛主席、周总理的功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