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提升培育对象将数学阅读融入课堂教学的能力,中原名师宋君老师9月23日线上开展了《数学阅读专题》讲座。讲座中,宋老师谈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阅读的三种形式:方法1.融合嵌入式。找到可嵌入教材的阅读材料,通过精准介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内化理解。方法2.融合贯穿式。将选择的阅读材料与教材融合并贯穿始终,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方法3.融合替代式。将课外阅读材料深挖,并以此为载体替代教材文本。通过学生的阅读、思考和表达达成教学目标,提升思维品质。</p><p class="ql-block"> 基于对以上方法的理解,我选择人教版6年级数学上册第5单元《圆》第1课时作为实践内容,开展数学阅读融合式教学设计。在宋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五易其稿后终见雏形。特结合如下流程,简要反思。</p> <p class="ql-block"> 课伊始,我借助宋君老师编著的《魔力数学(模型推理)》一书引入新课,指导学生通过简单观察封面和目录,进而走进其中案例“车轮为什么是圆”的故事情节。以其真实的生活化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产生对圆的探究兴趣。圆形车轮问题,既是故事情节中淘淘的思考,也是贯穿本节教材学习的核心内容。任务驱动下,指引学生走进对数学教材的细致阅读。</p><p class="ql-block"> 在学习活动中,分为七项具体内容做探索。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划重点,结合图形理解概念。接着,通过利用圆片图“说一说”的方式,组织学生从名称认知走向数学表达的精准描述层面。利用班级汇报环节,深入探究主题,把半径与圆的关系和道理理清楚,并将对称轴知识有机关联、自然渗透。为强化以上认知理解,借助“辨一辨”活动,检测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学习情况。继而,便是引导学生画圆和认识圆规的过程。该环节设置了三项学生活动,首先让学生基于已有生活基础和学习经验画圆。通过对圆形作品的探讨,领悟画圆的正确方法。最终,回归到认识圆规,从其结构再次感悟圆规各部分与圆的形成的本质关系。</p><p class="ql-block"> 当学生对教材内容圆的认识已经深刻时,我再次引导学生回归《魅力数学》中“车轮为什么是圆”的系列原因探究。通过文字阅读加上本节所学知识储备,学生明白了圆在车轮应用中的数学本质意义。基于此,启发他们感悟古代数学家关于圆的研究成果,培养其民族自豪感,更为其深度研究提供基础。为使学生对圆车轮的认知走向更加丰富的思考状态,我又引入本书中方轮、三角轮在平路行驶的状况及其原因片段。此时,创设了“验一验”活动,通过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感悟中心点在图形中相等数量线段的情况不同是导致了它们在水平路面行走中差异明显的根本原因。进而,感受圆“一中同长”的核心本质。借助视频图,拓展学生认知方形车轮能够平稳行驶的特殊路面,从而丰富思考认知,产生创新意识。</p><p class="ql-block"> 在本节课的学习总结环节,启发学生谈收获和疑问,双重视角认识圆的特征。练习环节设置为三个层次,不同的题目既注重学生动手画、动口说,又注重领悟其中蕴含的数学道理。作业布置,则凸显对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将手抄报、小短文有机融入,在不断的切换身份中,指导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认识圆,理解圆。</p><p class="ql-block"> 从整节课的数学阅读融入情况看,属于融合贯穿式。具体体现为:导入环节,封面+目录+课例的呈现形式。给予学生真实情境下的数学思考,更引领其感悟本节课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探究需求,从而浓厚学习兴趣。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基于圆的认识重回车轮做成圆形的道理,剖析圆在车轮行走中的核心本质--一中同长。拓展环节,体现为方轮、三角轮与圆轮相比的情况,通过文字阅读与思考,拓展学生认知和丰富数学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