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贵州黔西南的群山褶皱间,流传着一部口耳相传的英雄史诗——《亚鲁王》。这部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品,以苗族先民的迁徙与抗争为脉络,用磅礴的叙事、瑰丽的想象,镌刻着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成为中国少数民族史诗宝库中熠熠生辉的明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亚鲁王》的核心是英雄亚鲁的传奇一生。作为苗族部落的首领,亚鲁带领族人告别故土,穿越荆棘丛生的荒原,渡过波涛汹涌的江河,在与自然的搏斗、与外敌的抗衡中,建立起新的家园。史诗中既有金戈铁马的征战场景,“钢刀映日破敌阵,铜鼓震山聚族人”,展现出先民坚韧不拔的抗争精神;也有对天地万物的敬畏、对亲情伦理的珍视,“祭山敬祖承文脉,手足同心守家园”,蕴含着苗族独特的文化基因与价值追求。整部史诗长达万余行,语言质朴而富有张力,将神话、历史、民俗融为一体,既是英雄的颂歌,也是民族的精神图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不同于汉族史诗的文字记载传统,《亚鲁王》长期以“东郎”(苗族祭司兼歌师)为传承载体,在婚丧嫁娶、祭祀庆典等民俗场景中口传心授。这些东郎不仅是史诗的传递者,更是文化的守护者,他们熟记史诗的每一个篇章,用独特的唱腔、古老的苗语,让千年故事在世代相传中保持鲜活。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年轻一代对传统语言和民俗的疏离,使得《亚鲁王》的传承曾面临断档危机。近年来,通过非遗保护工程的推进、数字化记录的开展、校园传承活动的普及,这部沉睡的史诗逐渐走出深山,被更多人知晓与珍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亚鲁王》的价值,早已超越了文学本身。它是苗族迁徙史的生动佐证,为研究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源流、民族融合提供了珍贵的口述史料;它所承载的“自强不息、团结互助”的精神,至今仍是激励族人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而其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更彰显了中华文脉多元一体的独特魅力——在汉字书写的文明之外,还有无数这样的“声音史诗”,共同构筑了中华文明的丰富肌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当铜鼓声再次在黔西南的山谷中回荡,《亚鲁王》的吟唱不再只是古老的仪式,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这部跨越千年的史诗,正以新的形式延续着生命力,让更多人读懂一个民族的坚韧与智慧,也让中华文明的多元之美,在岁月长河中不断绽放新的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