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2骑行游览北京宋庆龄故居

三亚老刘

<p class="ql-block">相关链接:</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v.douyin.com/oMy5d7dObVY/%20C@u.FH%2006/03%20zGV:/" target="_blank">宋庆龄故居</a></p> <p class="ql-block">2025-11-22周六 天晴好。</p><p class="ql-block">今天骑行北京城游览:</p><p class="ql-block">1- 张自忠路上的民国时期的段祺瑞执政府旧址,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民国史研究院。建国初期的人民大学初址。</p><p class="ql-block">2- 张自忠路上的和敬公主府:</p><p class="ql-block">乾隆帝第三女固伦和敬公主下嫁后的赐第。和敬公主(1731-1792),孝贤皇后所生,乾隆十二年(1747)下嫁蒙古科尔沁部辅国公色布腾巴勒珠尔。色布腾巴勒珠尔是顺治帝从女端敏公主额驸达汗亲王之孙,亦属勋戚,曾从征金川,被封为和硕亲王。</p><p class="ql-block">3- 欧阳予倩故居:</p><p class="ql-block">位于东城区张自忠路5号,是欧阳予倩自1949年起在京的住所。</p><p class="ql-block">欧阳予倩(1889--1962),是我国杰出的戏剧艺术家和戏剧教育家,中国话剧奠基人之一。1986年,欧阳予倩故居被列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4- 玉河庵-通惠河玉河遗址公园-澄清中闸。澄清中闸是漕船行至运河终点码头什刹海的必经之路,通惠河北段河道上的重要水利设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玉河是元、明、清三代北京城中的重要水系,元代的玉河是通惠河的组成部分,由郭守敬于至元三十年(1293年)修建完毕,忽必烈赐名"通惠河",主要用于漕运。</p><p class="ql-block">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重建都城,水系改变,通惠河终点段改名为玉河,漕运功能消失。明宣德七年(1432年)玉河被围入皇城供排水系。明正统三年(1438年)又与皇城内外金水河、筒子河等皇家用水合流,逐渐成为皇城中的景观河。</p><p class="ql-block">清代史料中大多将玉泉山至大通桥的一段称为玉河,亦有称为御河或者御沟。从民国七年(1918年)开始至1956年,玉河逐渐断水被改为暗梁,最终填埋。</p><p class="ql-block">2007年以来,北京市为恢复城市景观,美化城市风貌,重新恢复了什刹海帽儿胡同至地安门一段的玉河河道,今天的玉河经历了漕运河、皇家河、地下暗河的沧桑变迁,又恢复昔日的美景,与附近的皇城根遗址公园、菖蒲河公园交相辉映,共同展示着古都北京的绚丽风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 万宁桥:北京中轴线上唯一的一座山,正在中轴线上,目前是北京市中心南北交通通道,地安门外大街上,位于鼓楼与景山公园之间。万宁桥下即为澄清中闸。</p><p class="ql-block">澄清上闸是元朝著名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为调节积水潭水位、满足漕船航运需要而建造的重要水工建筑物。水闸初名海子闸,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元世祖忽必烈赐名"澄清闸"。闸原为木质结构,元代至顺元年(1330年)改用石材重建,并与东侧万宁桥连为一体,成为积水潭东岸、通惠河起点处重要水上交通枢纽。历经数百年,目前仍保存有闸槽、绞关石等原有建筑构件旧物。万宁桥又称海子桥,同时因地近地安门(明为北安门,俗称后门)亦称后门桥。万宁桥为单孔石拱桥,桥两侧堤岸雕有镇水兽,是珍贵的石刻艺术品。现在澄清上闸与万宁桥,是大运河遗产的见证之一,成为研究北京漕运和城市发展的重要节点。</p><p class="ql-block"> 6- 今天重点是:宋庆龄故居。</p><p class="ql-block">浓重的历史和历史人物记载,醇亲王府。</p> <p class="ql-block">🏛️ 醇亲王府(北府)—— 最具传奇色彩的王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座王府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后海北沿,也就是今天宋庆龄故居的所在地及其周边区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与传奇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世:康熙朝大学士纳兰明珠的宅邸</p><p class="ql-block">王府的基址最早是康熙朝权臣纳兰明珠的宅邸。其子、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曾在此居住。这使得这片土地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文化气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成为王府:成亲王府 → 醇亲王府</p><p class="ql-block">清朝中叶,这里成为成亲王永瑆的府邸。到了清末同治年间,它被赐予咸丰皇帝的弟弟、第一代醇亲王奕譞,从此被称为“醇亲王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潜龙邸”与“两代潜龙,一朝摄政”</p><p class="ql-block">这是醇亲王府最传奇之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代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奕譞的嫡福晋是慈禧太后的妹妹)被慈禧选为皇帝,即光绪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代醇亲王载沣(奕譞的儿子、光绪的弟弟)的儿子溥仪又被选为皇帝,即宣统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一个王府里出了两位皇帝,按照清朝规制,皇帝出生过的府邸即为“潜龙邸”,不能再作为普通王府,应升为宫殿或闲置。因此,老醇亲王府(南府)被空置,光绪皇帝出生后,奕譞一家迁入了后来的北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溥仪即位后,其父载沣成为监国摄政王,这里也成为中国最后一个摄政王的府邸。因此有“两代潜龙,一朝摄政”的说法,这在清代历史上绝无仅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世变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朝灭亡后,王府逐渐没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王府的后花园经过修缮,成为宋庆龄副主席的居所(1963年至1981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府的主体部分曾由国家卫生部使用,后来得到修缮和保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筑格局与今日风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醇亲王府北面是宋庆龄故居(原王府花园),南面是国家宗教事务局等单位(原王府主体建筑群)。整个王府布局规整,符合清代亲王府邸的高规格制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要可参观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花园部分(今宋庆龄故居):这里对外开放,您可以欣赏到精美的清代园林景观,包括曲廊、亭台、湖泊和古树,感受王府花园的幽静与气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府主体建筑:包括宫门、银安殿、神殿、遗念殿(后罩楼)等主要建筑保存较为完好,但目前并不对公众开放,只能从外部眺望其宏大的规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三·一八”惨案发生地</p><p class="ql-block">此地原称铁狮子胡同1号,系清朝和亲王府。1924年,北洋军阀皖系首领段祺瑞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这里遂改为执政府。</p><p class="ql-block">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群众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主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李大钊等人带领在天安门集会抗议并举行示威游行。队伍行进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时,遭到执政府卫队的枪击和大刀砍杀,死难47人,打伤200余人,酿成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北京女师大学生刘和珍等就是当时在此地牺牲的。</p><p class="ql-block">1992年此地被列为东城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被东城区委区政府命名为东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故居及历史的简介</p><p class="ql-block">共七张图片</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故居位于北京什刹海后海北岸。在古代,什刹海曾是高梁河的故道,因河身宽阔,辽代(900-1125)成湖,金代(1115-1234)称白莲潭,元(1271-1368)改称积水潭,为通惠河的漕运码头,舟车辐辏,商贾云集。明朝(1368-1644)初年,通惠河一段圈入皇城之内,什刹三海便与漕运无关。据明《帝京物略》记载:"沿水而刹者、墅者、亭者,因水也,水亦因之。" 明末清初之际,故居所在的具体归属已不从考,大体应为王公贵族宅院。园内凤凰国槐栽植于明朝,已有500余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康熙年间,这里是纳兰明珠府邸的西花园,纳兰明珠(1635-1708),满州正黄旗人。12岁丧父,由其兄郑库抚养成人。明珠自幼聪颖好学,“辩若悬河,兼通满、汉语言文字”,富于权谋胆识。17岁就任銮仪卫云麾使;康熙十六年(1677年)升任武英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加太子太傅,与索额图同为宰相。1684年,索额图失宠去职,明珠独为首辅,于是他卖官鬻爵,贪污受贿,1688年被弹劾罢宰相职务,但经济上未受损失。明珠购置这所宅院后,传到四世孙成(承)安,历经六代百余年的历史。如今,园内有康熙帝亲笔御题“五峰挺秀”匾额,悬挂于畅襟斋后罩楼北侧,为明珠府第的遗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珠的长子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康熙身边的一等侍卫。他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有349首纳兰词传世,在当朝就享有盛誉。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在这座府邸中,他留下许多精彩诗篇。《海棠春》中有:“落红片片浑如雾,不教更觅桃源路”,认为海棠盛开的场景比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还要令人向往。康熙二十四年,30岁的容若在此举办宴集,写下《夜合花》,后因病不起,英年早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乾隆年间,明珠的四世孙成(承)安,因抵触权臣和珅(1750-1799)而被罗织罪名,抄没府邸和家产。这里被和珅霸占为别院。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皇帝令和珅自尽,抄没他的家产,并将这所宅邸赐给其兄成亲王永瑆(1752一1823),按王府建制改建为成亲王府。</p><p class="ql-block">成亲王永瑆是乾隆帝的第十一子,自幼聪明过人,读书用功,诗文精洁,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成亲王。嘉庆四年,他在朝中任领班军机大臣。有清一代,亲王无领军机者,领军机自永瑆始。嘉庆帝还破例允许成亲王府引玉河水入园,永瑆为此修建“恩波亭”以谢皇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成亲王是清朝著名书法家,当朝名重一时,士大夫得片纸只字,重若珍宝。他题写的“岁岁平安”刻在太湖石上,位于花园西侧。由于成亲王永理不是铁帽子王,不能世袭罔替,按照清代的建制,后代要因袭降爵,传至第五代毓繡,袭贝子爵。光绪十四年(1888年),这座宅院被内务府收回</p> <p class="ql-block">1888年,光绪皇帝已经亲政,原太平湖的醇王府因是光绪皇帝的出生地而成为“潜龙邸”,不能再作府邸使用。慈禧太后下令将这所宅院交与内务府,遂赐给光绪皇帝的父亲、第一代醇亲王奕讓(1840-1891),成为新的醇王府,称为北府。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先后拨银16万两以资修缮。奕譞将王府花园中东南角的亭子修建为扇子的形状,并题写“sha亭”匾额。“畅襟斋”匾额为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题写,奕譞在这里亲栽西府海棠,甚为有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奕譞是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异母弟,其大福晋为慈禧太后胞妹。道光三十年(1850年)封为醇郡王。咸丰帝死后,奕譞与恭亲王奕诉配合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所以慈禧太后开始重用奕讓。同治十一年(1872年)晋封亲王。光绪登基,他又被加封亲王世袭罔替光绪十年(1884年),恭亲王带领的军机处被慈禧全班斥退,史称“甲申易枢”,奕譞开始接掌政权,是军机处的实际控制者,次年总理海军衙门,任内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p> <p class="ql-block">醇亲王奕譞死后,他的第五子载沣(1883-1951)袭封醇亲王爵位,成为第二代醇亲王,继续住在醇亲王府。载沣是光绪皇帝的弟弟,他的长子溥仪为清朝末代皇帝。1908年11月14日和15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在20小时内先后死去,溥仪即位称帝,载沣任监国摄政王,次年代理陆海军大元帅,任上曾罢黜袁世凯,重申预备立宪。在清朝的最后三年中(1909-1911),他是中国实际的统治者,这里又称为摄政王府。园内今天保存着载沣的老师缪嘉玉题写的“濠梁乐趣”匾额,“听雨屋”“南楼”匾额为载沣的弟弟载洵题字。</p><p class="ql-block">由于这里是皇帝溥仪的出生地而又成了“潜龙邸”,于是朝廷决定在今中南海西北部建造新的摄政王府,但工程还未竣工,清朝就覆亡了。1911年12月6日,载沣被迫辞去监国摄政王职,以醇亲王的名义退归藩邸,闭门家居。1912年9月,孙中山来北京时,曾到醇亲王府“宝翰堂”会见载沣,对其选择皇帝“逊位”表示赞许。日后溥仪潜往东北,载沣再三拒绝日本人的威逼利诱,坚持不到伪满洲国任职。1939年载沣携全家回到北京,住在西花园内。</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这座花园历史悠久,见证着千年古都北京城的地理变迁,留存着有清一代至今三百余年的人文印记,与中国近现代特别是百年来许多关键历史人物紧密相连。从权相纳兰明珠到贪官和珅,从第一词人纳兰性德到著名书法家永瑆,从第一代醇亲王奕譞到摄政王载沣,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到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最后到新中国缔造者之一、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观背景中,这些历史人物向我们走来,讲述着国家兴亡与个人命运休戚相关的往事。</p><p class="ql-block">“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走进故居,让我们学习历史,确立历史思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扬宋庆龄先生的崇高精神,在新时代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