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中的信仰之光——琅勃拉邦僧侣布施纪实》

姜明婷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2025年11月初的清晨五点,老挝琅勃拉邦的街道还笼罩在薄雾中。向导阿宾带我们到达指定地点,我提前在路边架好三脚架,将手机固定好位置,对准即将出现的方向。这不是普通的旁观,而是一次深度的参与。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橘红色的僧袍如流动的火焰般出现在古城的石板路上时,我坐到到队伍里,将准备好的糯米饭轻轻放入僧侣的乞食钵中。那一刻,僧人的眼神与我相遇,没有言语,只有一个温暖的微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在布施前一晚,向导阿宾特意告诉大家,这种清晨布施(Tak Bat)在老挝语中意为"给予清晨的食物",是上座部佛教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修行方式。对僧侣而言,托钵乞食不仅是获取食物,更是一种放下自我、培养平等心的修行——无论施主给予多少,都要心怀感恩。而对信众来说,布施是积累功德、培养慈悲心的重要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阿宾还纠正了我们一个常见误解:"很多人以为佛教徒布施是为了求福报,但真正的布施精神是'三轮体空'——忘记施者、受者和所施之物,只是单纯地给予”。 布施结束后,我端起相机,开始记录这个延续了千年的神圣仪式。镜头中,有白发苍苍的老奶奶颤抖着双手布施,有年幼的孩子在母亲的带领下学着给予,还有外国游客像我一样,带着敬畏之心参与其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第二天清晨,我又和影友们一起走街串巷,从不同角度捕捉布施的动人瞬间。我们发现,真正打动人心的不是那些"完美"的构图,而是那些不经意的细节——一个僧侣在接受布施后双手合十的虔诚,一位施主在给予后脸上绽放的满足笑容,或是晨曦中僧袍与街道交织出的温暖色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两个早晨的拍摄,让我不仅是一个记录者,更成为了这个神圣仪式的参与者。我开始理解,佛教文化中的布施精神其实很简单——它教会我们放下占有欲,学会分享,在给予中找到内心的平静。正如阿宾告诉我的:当你给予时,你得到的比你给予的更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这种跨越文化的精神共鸣,或许就是旅行最大的意义所在。</span></p><p class="ql-block"><br></p> 摄影 编辑:姜明婷<div> 感谢您的浏览!<br><div><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