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节探古贾沟行

小园香径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11-22(小雪节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小雪时逢气尚温,贾沟远足探迷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红旗漕渡铭星岁,幽洞磨石隐厚坤。</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两万步量山脊线,千年谜付壁纹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归来犹带松风爽,一卷云霞入酒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小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冬季第二个节气。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今日过后,北方静待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南方湿冷该现端倪。农谚道“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只是今天最高气温竟达19℃,是我们乐于出行的好天,但对农业农事怕是不利😅</p> <p class="ql-block">(此两张图片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继续报名参加翠竹群的周末休闲游活动。此次要去的地方是济源市轵城镇聂庄村贾沟,那里有千年迷窟之称的磨石洞,是新晋网红打卡地。看帖子上介绍,这里有56处人工石窟,只是关于这些石窟的形成原因、石料的去向以及确切的年代,至今仍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民间流传的说法,秦朝时期因战事频繁,这里的石头被采出后运至战场,用于磨砺刀剑,因而得名磨石洞。北魏时佛教盛行,这里的石材又被用来造佛像。但更多时候开采出的石料,是制作磨石、磨盘、石滚、辘轳滚和牛槽等石器,用于生产与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让我想起前年冬天去浙江丽水缙云看的岩宕,不知这里的磨石洞是否也和缙云的岩宕一样壮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带着好奇与走进大山呼吸新鲜空气的念想,开启周末之旅。呼朋引伴,有了个四人小团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早上7点上车,发现不少熟悉的面孔,曾经的强驴加老乡啤酒哥是群主,一直走野线的静云也新晋成领队,听名字就知道实力有多强的铁塔成了收队,一直坚持用手机记录全程的孟哥却是在野线与休闲线中自由切换,而我们四人原本也是野线阵营的驴友,现在却集体转为休闲游,只因野线太“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车后才发现有两位从前的男同事,居然也在此游之中,还有两位带着宠物狗出游的,可见此线路有多么“休闲”😄大家回忆着当年走某条野线的趣事,又感慨年纪大了保护膝关节要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巴车直接开到挂有“贾沟户外接待站”牌子的农家门前,不同于之前见过的一些简陋农家小院。此处的农家还挺气派,有高大的门楼,外墙上贴着醒目的广告:家常便饭、地火大锅菜肉撅片10元管饱。院子里外都种有花草,室内也挺宽敞整洁,在这样相对干净的环境里吃饭,倒是在户外野线里少见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地导的引领下,我们开始了今天的一日游。</p> 观红旗漕渡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农家门口斜前方有一高耸的渡槽,我们从漕渡下穿过,听地导讲它的历史。此漕渡名红旗漕渡,是引沁济蟒水利工程的关键组成部分,由1200名民工建造,于1967年5月1日完工,至今仍在使用。它横跨东西两山,由方石筑成,高约30米,全长126米,宽5米,共10墩9孔,石拱结构,解决了当地灌溉和饮水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漕渡南侧刻有标语“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北面嵌有“红旗渡槽”字样及“毛泽东思想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等标语。中间几根墩柱上的标语则是“一切想着毛主席”“一切紧跟毛主席”“一切服从毛主席”“一切为着毛主席”,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引沁济蟒这条“人工天河”是继林州红旗渠之后创建的又一个大型灌溉工程,是河南省山区水利发展史上又一伟大丰碑。“引沁济蟒”工程名称的由来直接关联其核心功能:‌引沁河水灌溉蟒河流域‌。该工程跨越300多个山头、200多条河流、凿通66个隧洞(总长16000多米),建造403座桥涵洞,干、支、斗渠总长近2000公里,灌区面积达40万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单看这一连串的数据,就知道此工程规模之大,而这些却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没有任何现代设备条件下由济源和孟县人民历时十年建造而成,付出的代价可想而知,的确是人民自力更生战天斗地的伟大创举。站在这样宏大的工程面前,了解它的前世今生,才能更深刻地领悟“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又让我想起很小的时候就会背的一首歌谣,“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几十年过去了,我现在依旧能脱口而出,而且每每念及,都是满满的气魄与豪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想想那个年代的其他口号、诗词和歌曲,内容虽过于夸张直白少意境,甚至觉着可笑,但能给人以满满的正能量。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也需要这样的精神鼓励,特别是在你迷茫时。</p> 探幽磨石洞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没看到磨石洞之前,我各种想象它的模样:是像普通采石场那样乱石嶙峋杂乱无章,还是像丽水缙云的岩宕那样层叠穿连通天接地如几何图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待我到达磨石洞的外围,没看到气势恢宏的场面一度有点失望,一个个洞口远远望去,就像鼹鼠打出的窟窿。可从那小小的洞口进入,却仿佛入了迷宫。说它像地下溶洞,却不是自然的鬼斧神工;说它像当年的地道战,却不见地道的工整平坦与功用。若只是采个石头,定会简单粗暴刀砍斧削切出平面,为何会留下这般形态各异又曲径通幽的地下空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阳光从洞口散射进来,在嶙峋怪石的棱角上跳跃碎裂;幽暗的石壁上铁钎凿过后留下的痕迹如波纹般,在光的安抚下显出奇异的光泽。巨大空洞的穹顶高不可及,逼仄的通道需要侧身甚至爬行穿过,奇形的巨石似乎随时可能崩塌压下。而洞穴深处的黑暗又吞噬了一切光线和方向感,迷宫般的岔路,让人不知身处何方,巨大的石柱遮挡视线,扭曲着空间感。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悬索从洞口垂下,有人全副武装吊坐其上,再有人从旁边控制绳索,更有不少摄影师从不同角度拍摄,于是像是攀岩又像是空中飞人。不知是拍广告还是微剧,选择这样的场景倒也独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干人也是各种角度互拍,找寻光影与石头交汇所带来的梦幻感。说是有56个洞窟,但实际开放的只有这么一个。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也不用进所有的洞窟了,不过只此一处,就耗时大半个小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出得洞来,地导说继续往山上走,还有几个有故事的景点。听她一说,又是王莽追刘秀的故事,迄今为止,我已去过十几处有王莽刘秀故事的地方,无一例外都是王莽把刘秀追得抱头鼠窜逃无可逃眼看就要丧命时,刘秀却又总能化险为夷,不是得人相助就是得神相助。以至于让我心生怜惜,都替王莽抱屈,实在是点子背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刘秀洞,据说是王莽追刘秀至此,眼看无路可退,刘秀下属赶紧想挖个洞。在山脊这边下手,可洞实在太小,容不下一人藏身。又转到山脊那边,在小洞对称的位置,一锤下去,居然一个大石头就滚落出来,形成一个圆圆的能容纳两人平躺的大洞。刘秀躲藏于此,王莽则带人继续向上追,待王莽走远,刘秀出来反向逃跑,并站在山口朝王莽方向大声得意地喊道“你追不上我了”,于是这个山口就叫挟邩口。挟邩(xié huò)是河南地区特有的方言词汇,描述大声喧哗或带有斥责意味的说话方式。我也是查找一番,才知道挟邩二字如何写法😄</p> <p class="ql-block">山顶俯瞰</p> <p class="ql-block">刘秀藏身的刘秀洞</p> <p class="ql-block">鳄鱼石</p> <p class="ql-block">远看磨石洞洞口,如鼹鼠打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红旗漕渡西头上到磨石洞再上到挟邩口,然后沿山脊左拐回到农家,走了一个小环路。午餐是大锅菜,外加一个鸡蛋不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谓的鸡蛋不翻是济源的一道传统特色小吃‌,因制作过程中无需翻面而得名。‌据说起源与愚公有关,但我更倾向于第二种解释,就是与黄河船民习俗相关。旧时黄河小浪底一带船家为避讳“翻船”,将无需翻面的米饼作为干粮,寄托平安祈愿,名称由此而来。‌‌‌煎制时需要用特制的不翻儿鏊,形似倒置的“凹”字。把米浆倒入鏊中煎熟成饼,再倒入鸡蛋液煎制,最后将米饼与鸡蛋合并焖制,全程无需翻面。‌‌成品形似帽状,外层焦脆,内里松软,色泽金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尝上一口,没什么特别之处,就是传说与制作技艺,赋予其独特,这就是它的文化价值😃</p> 徒步荒野小环线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午一点半,在地导的带领下,又从红旗漕渡的东头上山,开始野线小环线的徒步穿越。山路上有枯叶铺地,有树干树枝作抓手,还有自己带的手杖,所以攀爬起来倒是不难,只是许久不曾锻炼,爬起来还是有些气喘吁吁。原本地导说还可以带我们到一个山头远看小浪底的,可是却有铁丝网阻隔无法上去,稍有遗憾。l</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得山来,却在盘山公路上走了三四公里,而且是一路下坡,大脚趾头很是受力。无奈之下,各种技巧用尽,比如系紧鞋带、小碎步行进、之字形路线,甚至一度倒着走。好在路边的野花野果也转移了一些注意力,终于在4点多再度返回农家。回望一天走过的路,从西山到东山,以农家为中心,走出了两朵花瓣形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日之内,观漕渡了解愚公渠的历史文化价值,探石磨洞引发对千年迷窟的好奇,走野线两万步考验自己的体能。一举三得,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被荆棘绊住</p> <p class="ql-block">天空人字形的雁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