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路有恩,逐光而行

传说光影团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是从晨光中走来的人,掌心里还沾着昨夜的星光。若你仔细看,他的鬓角有粉笔灰凝成的霜雪,衣襟上带着书香与岁月交织的气息。“倒在讲台上”它不仅仅指物理位置的倒下,更象征着一位战士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是教育工作者最光荣的“战场”。受人爱戴的老教师,最终“倒在了讲台上”,用生命诠释了‘师道’的真谛。戴在胸前的党徽闪闪发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粉笔在他的指间短了又短,黑板上的字迹写了又擦。那些看似简单的横竖撇捺,那些反复讲解的公式定理,都成了我们认知世界的最初坐标。他用一支粉笔,为无数幼小的心灵画出了第一道地平线。他手握粉笔,粉尘染白了双鬓;他站立讲台,岁月压弯了脊梁。他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用一生书写满“育人”二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总记得一位老教师说过的话:“教育是慢的艺术,就像种一棵树,你往往要等很多年才知道它到底能长多高。”他们确实是这样做的——在物质清贫的年代,语文老师会用钢板刻写泛香的油印诗篇;数学老师会把一个定理背后的故事讲成传奇;班主任的办公桌抽屉里,永远备着针线、饼干和写给家长的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是知识的灯塔,是文明的守护者。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他1948年开始将最宝贵的青春、智慧与热情,毫无保留地献给了饶平县那一方黑板,献给了无数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他主要活动在饶平南部到中部,都有他深深忙碌的足印,他们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的种子有些春天就发芽,有些要在深土里沉睡多年。但他们从不催促,只是日复一日地用耐心浇灌,用守望陪伴。这种朴素的坚持,在今天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常常想起我的启蒙老师。他教我写的第一个字是“人”——一撇一捺,相互支撑。她说:“写字如做人,要端正,要有骨。”很多年后,当我在人生的岔路口做出选择,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重量。这就是老一辈教育者的智慧,他们从不空谈大道理,却把最深刻的哲理,种进我们心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们的伟大不在于培养了多少杰出人才,而在于让每个普通学生都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期待的。那些赞许的目光,那些深夜灯下的批改,那些夹在作业本里的简短批注——所有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汇聚成了照亮我们一生的光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校园的面貌变了,他们从青丝走到白发,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粉笔灰染白的何止是头发,更是他们无悔的青春。但在每一个受他们影响而成为更好的人身上,他们的生命都获得了最美的延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些教育路上的点灯人,他们自己化作了灯盏。当星火相传,光耀山河,那便是对这个职业最动人的礼赞——不是用言语,而是用一个个挺拔站立、不负所望的人生。他们教给我们的,不仅是书本上的公式与文字,更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执着,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今天,我们在各行各业取得的点滴成就,都浸润着他们当年播撒的智慧甘霖。他们是我们的启蒙者,是奠基人,是我们精神家园里永不熄灭的灯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的谆谆教诲,我们终生铭记;您的无私奉献,我们永远感恩。您们是教育的丰碑,是我们心中永不褪色的榜样。向饶平所有老一辈教育工作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果这篇文章是为你曾经的老师而准备,我可以加入你们之间的独特故事——也许是他经常对你说的一句话,或是改变你人生的某个瞬间。这些真实的细节会让文字更有温度。)</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