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西安碑林博物馆始建于北宋,是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西安碑林博物馆,是我国收藏古代碑石墓志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不仅是中国古代典籍刻石的集中地点之一,也是历代著名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之地,有着巨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唐景云钟:唐睿宗李旦亲自撰写铭文并监铸,铸于唐景云二年(711年),是春晚钟声的原型,重6吨,被誉为“天下第一名钟”,中国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国宝级文物。铸于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711),故称景云钟,至今已有近1300年的历史,1953年景云钟移到陕西省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前身)。钟高2.47米,腹围4.86米,口径1.65米,重约6吨。它是由25块铜模铸成,而今铜铸弥合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钟身分上中下三段,每段分三格,除下段中格为铭文外,其余均饰八棱花瓣为界,以四线达于四角的几何纹相间隔,饰有龙、凤、狮、牛、鹤等不同的动物和飞天形象。</p> <p class="ql-block">下段中格的铭文共18行、292字,是唐代第五个皇帝唐睿宗李旦撰文并书写的,主要描述道教的神秘玄妙和对景云钟的赞语。三段中32枚钟乳像颗颗璀璨晶亮的星星,均匀地布于钟身各处,既装饰了钟表面,又起到了调节音韵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大夏石马是匈奴赫连氏大夏国于真兴六年(424年)制作的国宝级文物,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戟门西北侧亭内,是现存唯一有大夏国年号纪年的实物遗存。</p> <p class="ql-block">该石马以花岗岩整块雕刻而成,通高约2米,全长2.25米,呈站立姿态,立于阴刻云纹底座之上。其雕刻融合了线刻、浮雕与圆雕三种技法:马身主体为圆雕,表面通过线刻和浅浮雕处理增强细节,既保持雕塑厚重感,又兼具绘画效果与装饰性。石马造型遒劲刚健,头部略低,颈部与头部形成55度夹角,前腿直立,后腿微屈,右后腿作曲蹲状,尾部残缺,整体风格古朴庄重。</p> <p class="ql-block">在戟门(小殿)和大成殿之间沿路两侧有六座碑亭。这些碑亭相继建于清代,其中碑文记载了康熙、乾隆年间平定西北分裂割据势力的战争。</p> <p class="ql-block">现博物馆门外“照壁”上“孔庙”两个大字,是由清末陕西著名书西家刘晖(字春谷)所书。整个西安孔庙的建筑,完全遵从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贯轴线、左右对称的原则,布局严谨,气氛肃穆,气势宏伟。孔庙与学府、碑林共居一处,不仅是尊孔祭孔的场所,还负担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启迪后人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庑,指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孔庙的两庑,为祭祀孔子七十二弟子而设,现在作为举办各种临时展览的展室。</p> <p class="ql-block">中轴线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泮池之上一座极为狭窄的石桥——这便是象征学宫入口的"泮桥"。在古代科举制度中,只有考中秀才的学子才有资格踏上这座桥,体验"入泮"的仪式感。</p> <p class="ql-block">站在泮桥之上远眺,一座古朴庄严的门楼矗立在中轴线北端,那便是著名的"棂星门"。此门最早建于元代,当时仅为两扇门,到了清代才扩建为三门结构。门额上镌刻的文字蕴含深意:中门刻有"文庙"二字,东门为"德配天地",西门为"道冠古今",皆出自《论语》经典。</p> <p class="ql-block">桥下半圆形的泮池寓意着孔子倡导的"学无止境"理念,正如这永远无法成为满圆形的水池,学问亦无止境。</p> <p class="ql-block">跨过象征学宫入口的“泮池”后,气势恢宏的“太和元气”牌坊赫然眼前,这座建于明万历二十年的牌坊,由皇族朱惟柪捐资400多两黄金修建,牌坊上“太和”寓意阴阳调和,“元气”象征生命本源与浩然正气,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宇宙和谐的哲思,也彰显了对孔子思想精髓的崇高礼赞,三者依次排列,共同营造出孔庙建筑群庄重肃穆、文气氤氲的独特氛围。</p> <p class="ql-block">戟门,位于棂星门以北,是明代修建后又多次翻修的古建筑。屋顶为歇山顶,面开三间,中间为大门,东西两厢为侧室。</p><p class="ql-block">戟门,顾名思义是为列戟而设,以示威严。两侧室则是为祭孔人员熟悉仪规和整理衣冠而设。在古时宗庙、陵墓门前列戟多少是衡量主人身份的一个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踏入碑林,仿佛一步跨进了千年。那些沉默的碑石,如此近距离地挺立在前,仿佛在不断提醒我们,它们的价值,远不止是冰冷的石头,还是一部部可以触摸的史书。</p> <p class="ql-block">《大唐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经台》碑巍然矗立于碑亭之中,青石质地,高逾丈,宽约三尺,碑额雕琢双龙盘绕,中央篆书“御注孝经”四字,庄重肃穆。碑身正文为唐玄宗李隆基亲笔御注《孝经》之节选,楷法遒劲,笔意流畅,字里行间透出盛唐气象。碑阴镌刻着玄宗序言,阐述其注经之旨:“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彰显其以孝治天下之政治理想。碑侧饰以云纹瑞兽,象征天人合一、君权神授。此碑立于开元天宝年间,正值大唐国力鼎盛,文化昌隆,玄宗亲注《孝经》,不仅弘扬儒家伦理,更寓有教化万民、巩固社稷之深意。碑亭飞檐斗拱,古朴典雅,与碑石相映成辉,历经千年风雨,仍默默诉说着盛唐文治武功与孝道精神的不朽传承。</p> <p class="ql-block">碑阴部分,镌刻着唐玄宗李隆基亲撰的《孝经注序》及群臣奉和之辞,字迹庄重古朴,虽经岁月侵蚀,部分字迹略显斑驳,却更添历史沧桑之感。其文开篇即阐明玄宗注解《孝经》的初衷:“朕闻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故述先圣之训,垂范后昆,以弘至道。”此言不仅彰显玄宗对儒家孝道伦理的尊崇,更揭示其以孝道为基石,推行教化、巩固皇权的政治抱负。序文后续回顾了自汉魏以来《孝经》的传承流变,强调“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将孝道从家庭伦理提升至国家治理的高度,谓“移孝作忠,则君臣有序;以孝施政,则天下咸宁”。其后所刻群臣颂词,或赞玄宗“圣德光被,孝理宏敷”,或颂“经义昭明,垂裕后世”,字里行间洋溢着盛唐时期君臣共治、文化鼎盛的气象。碑阴边缘饰以浅浮雕的卷草纹与祥云图案,寓意孝道如蔓草长青,德泽绵延不绝;纹饰间偶见模糊的捐资立碑者姓名,依稀可辨“开元某年”“天宝某载”字样,为后人追溯立碑的具体年代与参与官员提供了珍贵线索。整座碑阴,不仅是一部凝固的文献,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它见证了玄宗在开元天宝年间励精图治、推崇儒学的文治功绩,反映了盛唐时期孝道思想与政治秩序的深度融合,也承载了千百年来人们对孝德精神的敬仰与传承。立于碑亭前,抚今追昔,碑阴上的字字句句仿佛穿越时空,诉说着大唐盛世的伦理智慧与文化自信。</p> <p class="ql-block">第一陈列室陈列的是《开成石经》,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论语》、《孝经》、《尔雅》等12部经书,计60多万字,用石114方。</p> <p class="ql-block">在第一展室中,游客可以围绕《开成石经》本体,深入探索其刻立背景、迁移历程、历代保护及研究成果。同时,七朝石经遗存、石经刊刻历史以及儒家经典体系的形成等丰富内容,也使得游客能够全面领略《开成石经》的历史意义和文献价值。</p> <p class="ql-block">《开成石经》的细腻局部展示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展览中成为了一大亮点。通过精心的设计和细腻的呈现,游客们能够近距离地观察到每一块碑石的纹理和字迹,深入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这不仅是对《开成石经》本身的致敬,更是对碑石文化的一次深刻挖掘。</p> <p class="ql-block">清代补刻的《孟子》也陈列于此,合称《十三经》。这些经书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之书。</p> <p class="ql-block">当时为避免文人学士们在传抄经书时出现错误,以及永久保存,就把经书刻在石碑上作为范本,立于长安城国子监内,以供校对。《开成石经》是目前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经书。</p> <p class="ql-block">第二陈列室陈列书法名碑,以唐代为主。内容上,《大秦景教流传中国碑》、《不空和尚碑》是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宝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书法价值上,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同州圣教序碑》、欧阳询《黄甫诞碑》、欧阳通《道因法师碑》、张旭《断千字文》、柳公权《玄秘塔碑》,以及僧怀仁集王羲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家庙碑》等,无一不是从古至今书法爱好者学习的范本。</p> <p class="ql-block">其中僧怀仁花费24年心血,从内府藏王羲之墨迹中集字刻成的《圣教序碑》,再现了书圣王羲之秀劲超逸的书风,加之碑文由唐太宗作序、唐高宗作记,颂扬了卓越的佛学家玄奘,又有玄奘写的谢表及心经,被誉为“三绝碑”。</p> <p class="ql-block">第三陈列室陈列是由汉至宋代的各种书法字体名碑。篆书有唐《美原神泉诗序》等,隶书有汉《曹全碑》等,楷书有唐《臧怀恪碑》、《郭家庙碑》、《颜勤礼碑》等。</p> <p class="ql-block">行书有唐《慧坚禅师碑》等,草书有隋《智永千字文碑》、唐《怀素千字文》、张旭《肚痛帖》等,都是驰名中外的书法瑰宝。</p> <p class="ql-block">第三展室中,历代碑刻琳琅满目,包括汉代的《仓颉庙碑》,前秦的《邓太尉碑》与《广武将军碑》,隋朝的《孟显达碑》,以及唐、宋、元等朝的众多碑刻。这些碑刻不仅展示了碑刻艺术的丰富多彩,更见证了碑刻形制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第四、五、六展室,作为历史的另一侧写,同样精彩纷呈。这里主要展出的是历代石刻线画,包括士人、名家的诗文书迹刻石,以及众多反映社会史、地方史、西安碑林史的珍贵史料碑刻。馆方介绍,这些纹饰其实是来自平日里不为观众所注意的文物内壁,它们的发现,不仅为展览增添了知识性,更让参观者在欣赏中感受到普及性和趣味性。</p> <p class="ql-block">第四陈列室陈列的是宋至清代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祝允明等的诗文书迹,以及明清时期有珍贵史料价值的碑石。</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部分宋至清代的各种线刻画,其中宋刻《唐太极宫残图》、《唐兴庆宫图》,清刻《太华山全图》、《关中八景》等,对研究古代建筑和旅游胜迹都有参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第五陈列室陈列着宋、元、明、清各代的地方史料碑石,以清代的居多。这些碑石内容丰富,涵盖修庙记功、拨田赡学、修渠水利、乡规民约等诸多方面。</p> <p class="ql-block">犹如一部部凝固的地方志,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貌、经济状况、文化教育及民俗风情,为研究各时代尤其是清代地方历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p> <p class="ql-block">同时,这些碑石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在书法艺术上也各具特色,或遒劲有力,或秀丽端庄,展现了不同时期书法艺术的传承与演变,是历史研究与艺术鉴赏的双重瑰宝。</p> <p class="ql-block">第六陈列室陈列的石碑,除少数是元、明人士的诗文作品外,大部分是清代的诗词歌赋。其中元赵孟頫的、明董其昌、清康熙帝及林则徐所书的石碑等,都是难得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第七陈列室陈列的是清代用《淳化秘阁帖》复刻的碑石,共145方。石刻两面,其内容有历代封建帝王、名臣及书法家的各种字体,更有王羲之和王献之的草书字。是不可多得的名碑帖。</p> <p class="ql-block">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区场馆一层的“星耀长安——西安碑林博物馆碑刻珍品展”。该展览精选了26件碑刻珍品,分为东、西两个展区进行展示。其中包括峄山刻石、曹全碑、皇甫诞碑等众多珍贵文物,让观众能够近距离地欣赏到这些文物的细腻工艺和深厚历史内涵。</p> <p class="ql-block">步入序言大厅,观众可先了解东西展厅具体分布有哪些碑刻,再根据喜好选择观看。该展陈展品结构创新采用“一碑一介绍,一线一组合”的方式,确保每件展品都能得到充分展现,同时还与相邻碑刻形成“紧密联系”组成连贯的展览路线。</p> <p class="ql-block">东、西两个展厅各分布3个单元,从中国碑刻的起源、发展以及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到唐代书法的卓越成就和深远影响,共同讲述碑林千年书法故事。</p> <p class="ql-block">西展厅内,重磅碑刻串联中国书法史。“书圣”王羲之作品聚集“王书大统”单元。“峄山刻石”被后世书法家奉为篆书典范;“曹全碑”隶书风格娟秀飘逸;“集王圣教序碑”融皇室文采与灵动书法,珍贵无比;“兴福寺残碑”,保存了王羲之书法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通过十三块重磅碑刻串联中国书法史,分为“碑以载道”“王书大统”“佛浴大唐”三个部分;在东展厅内,十二块颜真卿和柳公权书写的碑刻首次联袂展出,分为“忠烈书魂”“心正笔直”“亘古亘今”三个部分,书法精神,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1.峄山刻石</p><p class="ql-block">原碑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北宋淳化四年(993年)进行摹刻,李斯撰并书,徐铉摹写,郑文宝刻。碑阳为颂扬秦始皇功绩的文字,碑阴刻秦二世诏书及郑文宝题记,乃后世学习秦代小篆的范本。</p> <p class="ql-block">2.曹全碑</p><p class="ql-block">此碑刻于东汉中平二年(185年),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发现于渭南市合阳县。碑文记载合阳县令曹全的家族世和征讨疏勒、抚恤百姓等事迹。碑阴刻曹全门下故吏姓名、官职、捐赠数目。书法秀美温润,汉隶名碑之一。</p> <p class="ql-block">3.晖福寺碑</p><p class="ql-block">此碑刻于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原本竖立于渭南市澄城县北寺村如来庙。碑文记载宦官王庆时在澄城县修建晖福寺的功绩和寺院的壮观景象。碑阴刻有少数民族姓氏,为研究民族史的珍贵资料。碑身束腰,形制独特,书法质朴,北魏名碑。</p> <p class="ql-block">4.梁守谦功德碑</p><p class="ql-block">此碑刻于唐长庆二年(822年),原本竖立于唐长安城大宁坊兴唐寺,杨承和撰并书,陆邳篆额,强琼刻。碑文记载唐宪宗时宦官梁守谦因平定“淮蔡之叛”被封为大将军、邠国公,以及其在兴唐寺抄写佛经的事迹。</p> <p class="ql-block">5.兴福寺残碑</p><p class="ql-block">此碑刻于唐开元九年(721年),原本竖立于唐长安城修德坊兴福寺,由僧人大雅集王羲之行书刻成。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发现于西安南城濠,仅存下半截,也称“半截碑”。碑文记载吴文的事迹,并对其功德进行颂扬。</p> <p class="ql-block">6.集王书圣教序碑</p><p class="ql-block">此碑刻于唐咸亨三年(672年),原本竖立于唐长安城修德坊弘福寺,李世民、李志撰,僧怀仁集王羲之书,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刻。碑文内容包含李世民为玄奘翻译佛经作的序、李治作的述记、对玄奘谢表的答敕和《心经》。分行布白,一气呵成,乃临习王羲之行书的最佳范本。</p> <p class="ql-block">7.同州三藏圣教序碑</p><p class="ql-block">此碑刻于唐隆朔三年(663年),原本竖立于渭南市大荔县龙兴寺,李世民、李治撰,褚遂良书。碑文内容包含李世民为玄奘翻译佛经作的序、李治作的述记,碑阴附刻宋代至民国时期的题记。</p> <p class="ql-block">8.皇甫诞碑</p><p class="ql-block">此碑刻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原本竖立于唐长安城咸宁县,于志宁撰,欧阳询书。皇甫诞是隋代名臣,仁寿四年(604年)死于权力斗争,皇甫无逸为纪念其亲竖立此碑。书法峻拔险劲,为欧阳询楷书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9.道因法师碑</p><p class="ql-block">此碑刻于唐龙朔三年(663年),原本竖立于唐长安城怀德坊慧日寺,李俨撰,欧阳通书,常长寿、范素刻。碑文记载成都多宝寺的道因法师来到长安大慈恩寺协助玄奘翻译佛经之事,被封为“翻译大德”,结构紧密,笔力清劲。</p> <p class="ql-block">10.隆阐法师碑</p><p class="ql-block">此碑刻于唐天宝二年(743年),原本竖立于唐长安城太平坊实际寺,没有撰者姓名,似王羲之行书。碑文记载实际寺僧怀恽法师的生平事迹,并被敕赠“隆昌法师”。碑阴是宋代郭忠恕以古文、篆、隶三体书写的《阴符经》。</p> <p class="ql-block">11.大智禅师碑</p><p class="ql-block">此碑刻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严挺之撰,史惟则书并撰额,史子华刻。碑文记载大慈恩寺义福和尚的生平,他是盛唐时期禅宗北宗的代表人物。史惟则是唐代隶书名家,书法丰润雍容,用笔果断有力,章法严谨有序。</p> <p class="ql-block">12.杜顺和尚碑</p><p class="ql-block">此碑刻于唐大中六年(852年),原本竖立于唐长安城南郊的华严寺,杜殷撰,董景仁书,邵建初刻。碑文记载杜顺和尚对弘扬佛经所做的贡献,以及他行医治病的事迹,被尊为“华严宗祖师”。</p> <p class="ql-block">13.广智三藏和尚碑</p><p class="ql-block">此碑刻于唐建中二年(781年),原本竖立于唐长安城靖善坊大兴善寺,严郢撰,徐浩书。碑文记载西域不空和尚在大兴善寺传授密宗和翻译佛经的事迹,他在玄宗、肃宗、代宗三朝被奉为国师,谥号“大辩正广智三藏”。</p> <p class="ql-block">14.马璘残碑</p><p class="ql-block">此碑刻于唐大历十四年(779年),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陕西布政司署整修库门时出土,程浩撰,颜真卿书,韩秀实题额。碑文记载唐代“中兴猛将”马璘的生平,他去世两年后新修家庙时立碑,损坏严重,残存数块。</p> <p class="ql-block">15.争座位稿刻石</p><p class="ql-block">原稿书写于唐广德二年(764年),颜真卿撰并书,此碑刻于宋代。文稿横刻于北宋《抄高僧传序》的碑阴,内容是颜真卿写给尚书右仆射定襄郡王郭英乂的信,指责郭英乂不该在宴会上宦官鱼朝恩坐在郡王之上。</p> <p class="ql-block">16.郭家庙碑</p><p class="ql-block">此碑刻于唐广德二年(764年),唐代宗李豫题额,颜真卿撰并书。碑文记载郭子仪的家族世系和官爵武功,碑阴分为三段刻郭子仪兄弟子孙的名字和官职,乃郭子仪为其父郭敬之建立的家庙碑。</p> <p class="ql-block">17.臧怀恪神道碑</p><p class="ql-block">此碑刻于唐广德元年(763年),原本竖立于咸阳市三原县臧怀恪墓前的神道,颜真卿撰并书。碑文记载臧怀恪的生平,包括抵御奚、室韦内犯和西征突厥等事迹,以及他死后被三次追封的荣誉。</p> <p class="ql-block">18.颜家庙碑</p><p class="ql-block">此碑刻于唐建中元年(780年),颜真卿撰并书,李阳冰篆额。这是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所立的家庙碑,碑文记载颜氏先世、家族的仕途经历和后代的学问事业。笔力雄健,浑厚开阔,为颜真卿72岁书写,乃“颜体”的代表之作。</p> <p class="ql-block">19.颜勤礼碑</p><p class="ql-block">此碑刻于唐大历十四年(779年),1922年在西安市社会路出土,颜真卿撰并书。这是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所立的神道碑,碑文记载颜氏祖辈的功德和后世子孙的业绩。因为发现较晚,保持原有风韵,成为研习“颜体”书法的极佳范本。</p> <p class="ql-block">20.多宝塔感应碑</p><p class="ql-block">此碑刻于唐天宝十一年(752年),原本竖立于唐长安城安定坊千福寺,岑勋撰,颜真卿书,徐浩题额。碑文记载天台宗楚金禅师在千福寺夜诵《法华经》时忽现宝塔,便发愿建造宝塔,皇帝御书“多宝塔”。书法秀媚多姿,乃颜真卿早期书法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21.迴元观钟楼铭</p><p class="ql-block">此碑铭刻于唐开成元年(836年),1986年在西安市太乙路出土,令狐楚撰,柳公权书,邵建和刻。碑文记载迴元观的历史沿革,这里曾是唐玄宗赏赐给安禄山的宅第,在“安史之乱”以后,宅第被改为迴元观。这是柳公权59岁所书,还没形成“柳体”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22.冯宿神道碑</p><p class="ql-block">此碑刻于唐开成二年(837年),王起撰,柳公权书并篆额。碑文记载冯宿的生平,后半部分漫漶,缺失竖立年代。根据碑文“开成元年十二月长乐公薨”和“明年五月克葬”等文字推断刻碑的时间,正值柳公权60岁书法造诣臻于成熟之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3.杨承和神道碑</p><p class="ql-block">此碑刻于唐开成四年(839年),2021年在西安市枣园北路出土,王起撰,柳公权书。碑主杨承和(?—835年)是唐朝中期宦官,碑文记载杨承和的家族世系和仕宦经历,涉及监军制度、藩镇管理、唐蕃战争等历史。书风劲利清健,乃新发现的“柳体”珍品。</p> <p class="ql-block">24.玄秘塔碑</p><p class="ql-block">此碑刻于唐会昌元年(841年),裴休撰,柳公权书,邵建初、邵建和刻。碑文记载长安安国寺上座大达法师端甫的生平,以及弟子为他建造玄秘灵骨塔的事迹。笔法锐利,筋骨外露,乃柳公权书法的里程碑,成为学习“柳体”的范本。</p> <p class="ql-block">25.严公贶墓志</p><p class="ql-block">这块墓志刻于唐大中四年(850年),2022年在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出土。严公贶(774—849年),父亲严震,中唐名将,妻子河东柳氏是柳公权的堂妹。他官至左散骑常侍,死后长子严修睦请柳公权撰书墓志铭。</p> <p class="ql-block">26.孔子庙堂碑</p><p class="ql-block">原碑刻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北宋时期进行重刻,虞世南撰并书,李旦篆额。碑文记载唐武德九年(626年)封孔子三十三世孙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葺孔庙之事,原碑竖立后不久被毁,武则天时期进行复刻,五代时期再毁,宋初再次复刻。</p> <p class="ql-block">负一层的“汉字·书法·碑林——西安碑林文化历史展”展区,630件(组)展品便映入眼帘,这些展品共同勾勒出西安碑林作为文化地标的独特风貌。这里不仅展示了汉字的演变历程,更深入探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观众也能深刻感受到汉字文化的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负二层的3个专题展同样不容错过。其中,“贞珉千年——于右任与鸳鸯七志斋藏石展”通过丰富的文物资料,生动展现了于右任先生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卓越贡献。此次展览还首次公开展出了北魏时期多位高官显贵的墓志,为观众提供了深入了解北魏历史的宝贵机会。</p> <p class="ql-block">“丝路石语——中古碑志与丝绸之路展”汇集了128件(组)碑刻墓志,成为展览的核心亮点。观众将有机会近距离感受碑志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石刻艺术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骧腾百世——昭陵六骏专题展”,是以“昭陵六骏”石刻为核心展品的专题展区,从“飞驰的战马 见证奔腾的时代”“凝固的石马 走向神圣的符号”“永生的六骏 跨越时空的生命”三个篇章,呈现其作为战马、石马和对后世的影响力三个不同阶段的社会世情,展现昭陵六骏超越时光的文化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昭陵六骏是备受瞩目的中国古代动物题材雕刻,是放置在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坛两侧的6块骏马青石浮雕,也是中国古代陵墓石刻中唯一有姓名的动物造型。六匹骏马分别为什伐赤、青骓、特勒骠、白蹄乌、飒露紫、拳毛騧,通过写实手法展现了唐代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被鲁迅先生誉为“前无古人”的创作。</p> <p class="ql-block">可惜的是,昭陵六骏命运多舛,飒露紫和拳毛騧于1914 年被盗,最终流失海外,现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而剩下的四骏也曾被打碎装箱,好在盗运时被截获,才得以留在国内,现都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走入展厅,除了昭陵六骏石刻外,属《昭陵六骏》椎形拓最为吸睛。《昭陵六骏》拓本 该拓本全套6幅,5幅钤有“长安李氏拓古印记”,1954年入藏西安碑林。</p> <p class="ql-block">昭陵六骏为高浮雕石刻,难以直接拓印。民国长安传拓名家李月溪首创依六骏原石制作平面模板,再借鉴青铜器椎拓技法进行拓印,并追摹已流失的二骏,最终完成全套六骏拓本。拓本虽非出自原石,但大小、形神皆与原石高度契合。</p> <p class="ql-block">在六骏石刻一侧置放有可触摸互动的多媒体显示屏,其中收录有六骏各自的毛色、特点、来源、血统等详细信息。</p> <p class="ql-block">昭陵六骏共六块石屏,一屏一马,每块石屏高171 厘米,宽 205 厘米,厚 30 厘米,通过写实手法展现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特勒骠”原为东面第一骏,系李世民平定宋金刚时所乘。据说此马毛色黄中带白,嘴角微黑。浮雕中特勒骠左侧两腿抬起,右侧两腿着地,一侧腿同起同落的对侧步,是经过严格训练才能达到的仪仗步法,此马可谓训练有素。</p> <p class="ql-block">青骓为东面第二骏,是李世民征战洛阳虎牢关时的坐骑。石刻中的青骓作奔驰状,雕刻上青骓鬃尾翻飞,四蹄横成了一线,马身中了五箭,均在冲锋时被迎面射中,但多射在马身后部,由此可见骏马飞奔的速度之快。</p> <p class="ql-block">什伐赤为东面第三骏,也是李世民征战虎牢关时乘骑的战马。浮雕上什伐赤的姿态与青骓相仿,且身上也中五箭。</p> <p class="ql-block">飒露紫原为西面第一骏,李世民攻打洛阳,与王世充部队在邙山交战时乘骑的一匹战马,由于这匹马毛色偏紫,所以取名为“飒露紫”。这块浮雕表现了一名战将为胸部中箭的战马拔除箭头的场景。牵着战马正在拨箭的人叫丘行恭,丘行恭卷须,相貌英俊威武,身穿战袍,头戴兜鍪,腰佩刀及箭囊,作出俯首为马拨箭的姿势,再现了当时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拳毛騧为西面第二骏,是一匹毛为旋转状的黑嘴黄马,前中6箭,背中3箭,为李世民平定刘黑闼时所乘。石刻上的拳毛騧身中9箭,说明这场战斗之激烈。</p> <p class="ql-block">此像为西面第三骏。此马周身毛色乌黑,四蹄俱白。石刻的“白蹄乌”筋骨强健,昂首怒目,四蹄腾空,鬃鬣迎风,呈疾速奔驰之状。</p> <p class="ql-block">漫步完西安碑林博物馆,仿佛穿越千年时光,与历代先贤、书法巨匠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对话。这里不仅是石碑的丛林,更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库,是书法艺术的圣殿,每一块碑石都镌刻着历史的厚重,每一道刻痕都诉说着文化的传承。从汉隶的古朴到唐楷的端严,从《开成石经》的浩瀚到《大秦景教碑》的多元,从石马的雄浑到佛像的庄严,碑林以其博大精深,让我们在静默中感受到中华文脉的澎湃不息。</p> <p class="ql-block">走出馆门,回望这片“石质书库”,心中充满敬意与感动——这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愿这份厚重的文化底蕴,永远熠熠生辉,激励我们守护传统、赓续文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