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组织部门工作。干部考察中,发现某些单位或部门为迎合年度考核,将实际工作成果夸大。有的干部通过虚报数据换取晋升的“通行证”,这种“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现象如同一根隐形的针,扎在组织的机体里,影响着干部队伍的纯正与效率。</p><p class="ql-block"> 于是,决定撰文揭示这一现象,《干部的数字与素质》一文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成了。我从基层干部的日常切入,用具体案例描绘了数字如何被扭曲为政绩的“遮羞布”。文章虽短,却直指问题的核心一一数字的失真,不仅损害了组织的公信力,更让真正有能力的干部被埋没。</p><p class="ql-block"> 然而,投稿之路并非坦途。那时的媒体审查制度很严格,投出的稿件都需经过单位和有关部门的审核盖章,对涉及敏感话题的文章更是严之又严了。</p> <p class="ql-block"> 我将稿件送到办公室时,办公室主任眉头紧锁,反复阅读后轻声说:“话题敏感,我不敢做主,需报部长同意。”部长接过稿件,目光如炬,片刻沉思后,决定召开部务会通报此事。部务会上气氛凝重,大家各抒己见,有人担心文章会引发舆论风波,有人则认为问题确实存在,应该披露。一番讨论之后部务会做出决定:作为内参报送省委组织部。</p><p class="ql-block"> 事后同事打趣道:“你厉害,真敢写,文章上报要召开部会来定还是第一次,恭贺你闯关成功!”此话说得我心中五味杂陈,既为文章的命运担忧,又为组织的谨慎感到一丝欣慰。</p><p class="ql-block"> 文章报上去不久,省委组织部《内参》采用了。部领导批示,此文反映的现象不是个例,全省组织、人事部门应高度警觉并引起重视。</p> <p class="ql-block"> 短短几百字的文章,竟引起了高层的关注,更让我想不到的是,此文还上了中组部的《内参》。官方态度的明确,如同一股春风吹散了笼罩在干部考核上的阴霾,也吹走了我的担忧。有了官方的背书,我又将文章投向国家《组织人事报》,竟也被采用。虽是小小的“豆腐块”,却也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干部队伍建设的警钟。</p><p class="ql-block"> 回望这段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一篇小文章的力量远不止于文字的本身。它像一粒种子,在组织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干部的素质与数字,不仅是考核的指标,更是组织纯洁性的试金石。</p><p class="ql-block"> 文章虽小,却实现了小文章,大效应的社会影响,为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提供了案例参考。在组织的大家庭中,每一个敢于发声、勇于担当的个体,都能成为推动事业进步的有益因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忆录连载之十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