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本里的烟火气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书柜第三层,摆着本深绿色封皮的账本,塑料封皮被摩挲得发亮,内页纸张泛黄却平整,边角用透明胶带仔细粘过——这是我们家在城市里扎根三十年的烟火见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账本第一页的字迹清瘦工整,是1994年母亲刚随父亲迁到城里时写的。1994年9月18日,租屋添置煤炉1个,25元;蜂窝煤20块,8元;给女儿买校门口烤红薯,1元。备注栏里画了个小小的太阳:“女儿说城里的红薯比乡下甜,今晚睡得香”。那时父亲在建筑工地做木工,母亲在菜市场摆摊卖菜,一家三口挤在十平米的筒子楼里,楼道里永远飘着各家饭菜的混合香气,账本上的每一笔开销都精打细算,却从未少过给我买习题册和冰棍的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00年,账本里的记录有了新变化。2000年5月26日,买二手电风扇1台,120元;2002年10月12日,添置彩色电视机,1800元。母亲的字迹越发稳重,备注栏里的话也多了起来:“风扇吹着凉快,女儿写作业不用再扇扇子”“电视能看少儿频道,周末全家一起看动画片”。我记得买电视那天,父亲骑着三轮车从旧货市场拉回来,邻居阿姨们都凑过来帮忙抬,筒子楼里热闹了一整晚,电视里的笑声和楼道里的闲聊声缠在一起,成了童年最鲜活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10年我们搬进了单元楼,账本里的开销渐渐丰富。2010年8月23日,交新房首付15万;2012年3月7日,给女儿买笔记本电脑,4500元;2015年9月1日,女儿大学学费12000元。母亲的字里多了几分匆忙,有时会在数字旁画个小勾,想来是忙完家务、核对完账单后随手标记的。有一页备注栏里,字迹带着浅浅的晕染:“女儿第一次离家上大学,多塞了2000元,在外照顾好自己”。后来我才知道,为了凑首付和我的学费,母亲除了摆摊,还在小区里帮人代收快递、做钟点工,手指被塑料袋磨出了厚茧,却从未在我面前抱怨过一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近些年,日子越过越红火,父亲成了工地的小包工头,母亲不再摆摊,却依然保持着记账的习惯。账本里的内容换了模样:2021年6月18日,全家报旅游团去海边,6800元;2022年12月25日,给孙女买早教机,1200元;2024年3月10日,换智能冰箱,5999元。母亲的字迹添了几分沧桑,眼角的皱纹藏不住岁月的痕迹,但备注栏里的温暖从未褪色:“孙女第一次看海,追着浪花跑不停”“智能冰箱能保鲜,女儿下班晚也有新鲜菜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回家收拾书柜,我又翻出了这本账本。母亲坐在沙发上,戴着老花镜,指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絮絮叨叨地讲着背后的故事。讲到当年为了省钱,在筒子楼里用煤炉给我煮面条,备注里写着“女儿爱吃荷包蛋,特意多打了一个”时,母亲的声音软了下来,眼角泛着光。我握着母亲温热的手,看着账本上从几元到几千元的变化,忽然明白,这本小小的账本,记的哪里是开销,分明是一家人在城市里打拼的酸甜苦辣,是藏在柴米油盐、房贷学费里的爱与坚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如今,手机支付普及,电子账单随时可查,但母亲的账本依然在书柜里好好收着。它就像城市变迁的见证者,记录着我们从筒子楼到单元房的日子,见证着亲情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愈发醇厚。那些平淡的数字,串联起的是我们家最珍贵的时光,是永远萦绕心头的烟火气,在城市的喧嚣里,温暖而绵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致敬财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