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绍兴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偏门直街75号,占地面积6053平方米,建筑总面积9533平方米,是绍兴市文物管理局直属的地区性综合类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绍兴博物馆创建于1992年,初建馆舍在绍兴市越城区延安路481号,2010年7月,迁址越王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内。1993年4月3日首次开放,绍兴博物馆馆藏文物1.83余万件(组),以新石器时代的石钺,商周至春秋战国的印纹陶、原始瓷、越王剑,汉代至唐代的越窑青釉瓷、会稽铜镜,明清时期的书画作品最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走进博物馆前的广场,天空湛蓝,几缕白云悠然飘过,绿树环绕间,整座建筑显得格外宁静。灰色的外墙与宽阔的台阶相映成趣,入口处“绍兴博物馆”几个大字沉稳有力。左侧的展板上,一件青铜器的纹样在阳光下泛着古意,仿佛在低声诉说千年前的故事。门前几盆绿植生机盎然,一个小女孩站在台阶上,仰头望着门楣,像是在等待一场穿越时空的邀约。</p> <p class="ql-block">创建于1992年,2010年迁址越王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偏门直街75号)。</p>
<p class="ql-block">广场中央,一柄高达12.8米的青铜剑直指苍穹,重达八吨,剑身正面镶嵌着280字的《绍兴名城记》,庄重而肃穆。剑下是一条长40米的青铜“薪道”,上面镌刻着从勾践筑城到绍兴撤地建市的25件历史大事。这组雕塑不只是装饰,更是一段精神的象征——胆剑精神,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整座建筑由唐玉恩设计,灵感来自绍兴出土的“伎乐铜屋”,四坡屋顶、东湖青石外墙,将越地的质朴与府山的自然融为一体。馆不大,上下两层,一两个钟头便可走完,却足以让人沉浸于两千五百年的历史长河。</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灯光柔和,展柜中陈列着陶鼎、铜镜、青瓷,每一件都静静诉说着过往。背景墙上的图文细致地勾勒出越地文明的脉络,从新石器时代的渔猎生活,到越国的兴衰,再到会稽郡的繁华。多媒体装置不时播放着古城复原影像,仿佛让人看见当年街巷间人声鼎沸的模样。走在这里,像翻阅一本立体的史书,每一步都踏在时间的褶皱里。</p> <p class="ql-block">地上一层讲述的是“先越、越国、会稽郡”的故事,地下一层则延续至“越州、绍兴府、近代绍兴”。一件新石器时代的鱼鳍形足陶鼎,造型古拙,却承载着先民对生活的理解;越王不光剑寒光未褪,虽覆铜绿,仍显王者之气;东汉的车马神仙画像镜,镜背浮雕繁复,神人驾车腾云,令人神往。还有那尊“维卫尊佛”,线条简练却神态安详,是越地佛教初传的见证。馆藏虽有1.83万余件(组),但许多真品已被调往省级或国家级博物馆,眼前所见,多为复制品。可即便如此,那份厚重的历史感,依然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展厅一角,一幅《越州境域图》静静悬挂。绿色的河流贯穿杭州、苏州、湖州,勾勒出古代江南的交通命脉。州、县、镇的标注清晰可辨,仿佛能看见商船往来、驿马飞驰的景象。这张图不只是地理的记录,更是文化的脉络,是绍兴作为越州中心的历史回响。</p> <p class="ql-block">建筑本身也是一件展品。园林式布局,前馆后院,中轴线上是广场与主展馆,东西两侧分布着辅助展厅与办公区。主展馆由两个错落的正方形构成,四坡屋顶中央开天窗,自然采光洒落展厅。稻黄色砖墙与孔雀绿琉璃瓦相映,庄重中透出江南的温润。后院更有亭台桥廊、假山荷塘,几株老树斜倚水面,夏日荷叶田田,秋日落叶轻旋,走累了,坐在亭中歇脚,仿佛也成了园林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院中一处茅草屋前,一尊盘坐的古人雕像静静凝望天空。他双手置膝,神情肃穆,像是在沉思,又像是在等待。竹编的墙、泥土的质感,让这方寸之地充满了远古的静谧。不知是谁曾在此焚香读书,或对月独酌?历史从不喧哗,却总在这样的角落留下最深的回音。</p> <p class="ql-block">基本陈列“越地春秋——绍兴历史文化”是整馆的灵魂。从旧石器时代到近代绍兴,六个篇章如六幕大戏,层层展开。展出文物千余件,辅以文献、图片、场景复原与多媒体解读,将越地文明的源远流长娓娓道来。那些陶罐、铜剑、青瓷、书画,不只是展品,更是绍兴人精神的注脚——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这是一部立体的绍兴通史,也是一场与先民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展厅设计别具匠心,圆形布局让人可环视四周,仿佛置身于时间的圆心。墙上图文并茂,展柜内器物有序陈列,每一件都有说明牌,讲述它的年代、出土地与意义。灯光不刺眼,脚步声在空旷中轻轻回荡,整个空间安静得能听见历史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越品越美——绍兴民营博物馆联展”则带来了另一种气息。非国有博物馆的藏品齐聚一堂,风格各异,却都透着民间收藏的热忱。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却有生活的温度。一张老椅、一方古砚、一卷残帖,都是普通人对文化的守护。绍兴的精神,不仅在史书里,也在这些默默坚持的收藏者手中。</p> <p class="ql-block">“饕餮盛砚——一二居珍藏古砚特展”以砚为线,串起从史前到清民的文脉。六百余方古砚,形态各异,有石砚、陶砚、瓷砚,每一方都曾承载墨香,见证笔耕。展览分七个单元,从“源于史前”到“玩于清民”,不仅展砚,更展文人之趣。壁画上,文人执笔凝思,山水为伴,仿佛能听见砚台研磨时的沙沙声。</p> <p class="ql-block">“守望——两宋皇陵考古成果展”则将目光投向大宋的陵寝制度。371件出土文物中,13件是宋六陵最新发掘的珍品,首次公开展出。展柜中两尊陶制头像,面容庄重,似守陵人,又似历史的见证者。背景壁画绘有松柏、山陵与古殿,上方“守望”二字苍劲有力。这里没有帝王的奢华,却有制度的严谨与文化的延续,让人看见一个王朝的尊严与记忆。</p> <p class="ql-block">“高古奇骇——陈洪绶书画作品展”是艺术的盛宴。这位绍兴籍的明末画家,以人物画奇崛著称,此次汇集国内35家文博单位,展出其书画、手稿、版画等百余件。《观音图》的慈悲、《钟馗像》的威猛、《扑蝶仕女图》的灵动,无不展现其“高古奇骇”的艺术境界。楼梯旁的展板上,一幅人物画像目光炯炯,仿佛正穿越时空,与今人对视。</p> <p class="ql-block">建筑的每一处细节都藏着匠心。主展馆的青铜屋面取自“伎乐铜屋”,外墙饰以东湖青石,质朴而厚重。广场上的青铜剑与薪道,不只是地标,更是精神图腾。从勾践筑城到现代建市,25件大事刻于“薪道”之上,像一条时间的刻度,提醒人们:不忘来路,方能前行。</p> <p class="ql-block">馆藏文物总数达1.83万余件(组),其中瓷器4352件、绘画2047件、书法1598件,尤以越窑青瓷与会稽铜镜为珍。一件春秋时期的“青铜觚杖”立于展台,虽已斑驳,却仍可见当年的工艺之精。另一展柜中,四件青铜器并列而置,锈迹斑斑,却难掩其庄严之气。</p> <p class="ql-block">青铜剑是绍兴博物馆的魂。越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