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谁能成为「AI时代的微信」?

《华人文艺家》官方帐号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谁能成为「AI时代的微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新眸原创·作者 | 棠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回溯ChatGPT横空出世时,几乎所有人都认定,个人AI助手将成为下一个流量入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那时,各类chatbot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创业者扎堆涌入,大厂也纷纷试水——百度发布文心一言,字节推出豆包,腾讯内测混元助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但热潮来得快,退得也快:不到一年,烧钱大战就让中小创业者望而却步,多数玩家要么转向AI编程、AI搜索等细分场景,要么彻底退场,AI To C市场一度陷入“叫好不叫座”的沉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谁也没想到,三年后的今天,个人AI助手会再次成为行业焦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就在最近,阿里突然扔下一颗行业炸弹:正式上线个人AI助手“千问APP”,直指ChatGPT的To C赛道,宣布全面进军AI消费级市场。消息一出,科技圈瞬间炸开——要知道,过去三年里,阿里在AI领域的动作多集中于To B的企业服务和阿里云的算力支撑,如今突然重兵压境To C,不免让人感到意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这背后,是AI行业发生的两大关键变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社交、搜索、电商”三驾马车格局被彻底打破,AI开始重构所有场景——从办公软件的智能助手,到手机系统的语音交互,再到消费决策的智能推荐,AI不再是边缘功能,而是成为核心入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另一方面,国内外产品的商业化验证,让To C市场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如今ChatGPT月营收已突破10亿美元,尽管OpenAI仍处于亏损状态,但个人AI助手的商业模式可行性已经得到初步验证;国内市场,字节豆包今年10月日活用户突破4000万(2023年11月时日活还不足130万),日均处理Tokens达30万亿,成为现象级产品;腾讯元宝、DeepSeek等,用户规模也在持续扩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以吴嘉为首的阿里AI团队显然意识到,AI To C市场不是“可选项”,而是“必争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移动互联网时代,阿里错过了社交入口,只能在电商赛道固守;如今AI时代,若再错过个人助手这个超级入口,未来可能失去整个生态的话语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然而,要成为「AI时代的微信」,这些产品还面临着根本性的挑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微信从社交工具演变为囊括衣食住行的超级应用,其核心并非功能堆砌,而是社交关系链的不可替代性。微信的成功,不仅在于拥有10亿级用户,而在于它构建了“社交-工具-服务”的完整生态,成为每个人生活的“数字基础设施”。而现在的个人AI助手,大多还停留在“功能工具”的层面,离“生态入口”还有漫长的距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AI to C市场的竞争,本质上是对用户时间占有率的重新分配。而这场战争的赢家,很可能重新定义下一个十年的互联网格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0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个人AI助手怎么又火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熟悉AI行业的人都知道,个人AI助手的热潮经历了明显的「轮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回溯2022年AI元年,ChatGPT以Chatbot的形态点燃了To C市场的热情,那时的创业者们坚信,“每个人的专属AI助手”即将到来,各类产品密集上线,融资额屡创新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但现实很快给了一记耳光:模型训练、算力消耗的成本居高不下,而用户付费意愿却低于预期,多数产品要么靠免费引流烧钱续命,要么因无法变现黯然退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一时间,AI To C被贴上“伪需求”“烧钱游戏”的标签,创业者们纷纷转向To B或细分场景。大厂们也纷纷调整战略,百度将文心大模型的重心转向企业服务,腾讯把混元助手嵌入微信生态做轻量化应用,阿里则专注于阿里云的算力输出和行业解决方案——To C赛道,仿佛成了无人问津的“弃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但就在行业集体“逃离”To C时,市场却在悄悄发生变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最先打破僵局的是ChatGPT:2023年下半年,其推出的Plus会员订阅制开始爆发,到了今年7月,OpenAI首席财务官Sarah Friar在接受采访中提到,OpenAI月营收首次实现了10亿美元的单月营收,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还表示,公司预计将斥资数万亿美元用于建设数据中心以满足用户需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国内市场的变化同样迅猛。字节旗下的豆包,凭借字节跳动的流量扶持和产品快速迭代能力,成为最大赢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从最初的文本交互,到后来的多模态生成、Agent智能体,豆包的功能持续丰富,用户规模也呈指数级增长:从2023年8月灰度上线时月活不足10万,到2024年5月月活达2600万,同年9月用户规模突破1亿,再到今年8月月活达到1.57亿,其增速令人咂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过去,大家认为AI To C是“烧钱游戏”,核心原因是技术不成熟导致成本过高,且产品无法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如今,大模型的推理成本下降约100倍,Tokens计费模式让普通用户都能负担,而AI助手的功能也从简单的文本生成,扩展到多模态创作、智能规划、场景化服务等多个领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原生APP、In-App AI及手机厂商AI助手,用户规模分别达2.97亿、7.06亿和5.35亿。其中,月人均使用时长得到显著提升。间接说明,个人AI助手一定程度上成为检验上游端侧模型技术的“试金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在这样的背景下,阿里的决策就很好解释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阿里现在入局虽不算最早,但也不算太晚——AI To C市场仍处于“战国时代”,而千问的优势在于背靠阿里生态,按照一些业内人士推测,阿里所有业务都会给千问让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比如淘宝、天猫的电商场景可以与AI助手深度结合,实现“智能导购+下单”;支付宝的生活服务能为AI助手提供支付、出行、缴费等基础设施;阿里云的算力则能支撑模型的快速迭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更重要的是,AI To C市场的想象力远非细分场景可比。微信的成功已经证明,国民级的个人应用能够构建起不可替代的生态壁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在AI时代,个人AI助手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这样的“超级入口”——它可以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替代部分搜索功能;可以成为智能交互的核心载体,连接各类硬件设备;可以成为生活服务的聚合平台,覆盖购物、出行、医疗、教育等方方面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对于阿里而言,错过微信的遗憾始终存在,而AI To C市场给了它一次“补课”的机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0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用户才是最重要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早期AI行业的投资热点,主要集中在算力和模型训练,大厂和资本疯狂囤GPU、建数据中心,那时的行业共识是“得算力者得天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根据PitchBook去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AI融资总额中,有69%来自单笔超1亿美元的大项目,集中在模型研发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但这种“重技术轻用户”的模式很快遇到了瓶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通用大模型的训练成本极高,动辄数亿甚至数十亿元,而商业化落地却异常缓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To B和To G市场虽然看似稳定,但存在两个致命问题:一是项目制的商业模式导致收入波动大,且高度依赖销售团队,边际成本无法降低;二是定制化需求强,每个客户的需求都不同,导致产品无法规模化复制,很难形成真正的竞争壁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更重要的是,To B/G市场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除了大厂,各类创业公司也纷纷涌入,价格战愈演愈烈,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与此同时,技术的进步正在悄悄改变AI行业的成本结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随着模型压缩、量化技术的成熟,以及算力集群的优化,大模型的推理成本持续下降,如今国内大模型的每千Tokens价格已降至“厘时代”(2024冬季火山引擎FORCE原动力大会上,火山引擎总裁谭待宣布豆包视觉理解模型每千 tokens 输入价格定为三厘(即 0.003 元),比行业价格低 8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普通用户每月花几块钱就能获得足够的调用额度。这种成本的大幅下降,为AI To C市场的爆发创造了有利条件——用户不再需要为AI服务支付高昂的费用,厂商也能通过规模化的用户基础实现盈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毕竟,To C市场的核心逻辑是“用户为王”,只要能积累海量的个人用户,就能通过规模化效应降低成本,再通过增值服务实现商业变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微信的崛起之路就是最好的例子:早期通过免费的社交功能积累用户,当用户规模达到一定量级后,再逐步加入支付、电商、生活服务等功能,构建起完整的生态闭环,最终成为国民级应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阿里显然也看到了这一点。千问APP的上线,本质上是阿里对“用户价值”的回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过去,阿里的AI业务过于依赖To B市场,虽然营收稳定,但缺乏用户粘性和数据积累;如今进军To C市场,阿里希望通过千问APP积累个人用户,从而获得多样化的训练数据,反哺模型优化,同时构建起自己的AI生态闭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然而,如何界定个人AI助手的能力边界,仍是一个关键难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微信的成功,关键在于它抓住了“社交”这一核心需求,而社交的本质是“连接”,这种连接形成了强大的网络效应,让用户难以迁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如今的个人AI助手,虽然功能越来越丰富,但大多还停留在“工具”层面,缺乏类似微信的“连接”属性。用户使用AI助手,更多是为了完成特定任务,如生成文案、制作图片、查询信息等,任务完成后就会退出,很难形成持续的用户粘性,而且,市面上主流个人AI助手商业模型更接近于SaaS模式,为功能买单,而非社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更重要的是,个人超级助手的能力边界尚未明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微信的生态是“社交为核,功能为辅”,所有功能都是围绕社交展开的;而现在的AI助手,功能繁杂但缺乏核心定位——既能做文案生成,又能做智能规划,还能提供生活服务,看似全能,实则没有真正的“杀手级功能”。用户很难说清楚“为什么必须用这款AI助手”,这也是当前个人AI助手面临的最大困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社区化是个人AI助手的另一个短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微信不仅是社交工具,更是一个庞大的社区,用户在里面分享生活、交流观点、开展商业活动,这种社区氛围进一步增强了用户粘性。而现在的个人AI助手,大多是“一对一”的交互模式,缺乏用户之间的连接和互动,很难形成社区生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字节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在豆包中加入了“AI创作社区”功能,允许用户分享自己的AI生成作品,点赞、评论、转发,试图构建社区氛围;反观阿里,之前把主要精力投入在夸克上,将夸克升级为「AI超级框」,集成搜索、写作、生图等20余项功能,试图打造智能入口;作为微信的拥有者,腾讯在AI To C市场的布局相对谨慎,没有推出独立的个人AI助手APP,而是将混元助手嵌入微信生态,通过“微信聊天框+AI”的模式,让用户在社交场景中就能使用AI功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这些尝试都指向同一个目标:成为用户与数字世界交互的首要接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0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成为「AI时代的微信」,并不容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当行业在讨论“谁能成为AI时代的微信”时,很少有人意识到一个关键问题:微信的成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殊产物,其路径很难被复制。而AI时代的个人AI助手,要想达到微信的高度,面临的挑战远比想象中更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国内外AI产品的设计思路,从根源上就与微信不同。当前,无论是ChatGPT、Gemini,还是国内的豆包、千问、元宝,其设计核心都是“个人价值最大化”——聚焦于满足用户的个体需求,如信息检索、内容生成、任务规划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这种设计思路导致产品呈现出强烈的“工具属性”,用户与产品之间是“单向依赖”关系,缺乏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双向连接”。而微信的设计核心是“社交连接”,用户与产品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网络关系,这种关系网络构成了微信的生态壁垒,也是其难以被替代的核心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举个简单的例子。用户可以轻易地在ChatGPT和豆包之间切换,因为两者的核心功能都是文本生成,用户的迁移成本极低;但用户很难放弃微信,因为他的社交关系、工作联系、生活服务都沉淀在微信生态中,迁移成本极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这就是“工具”与“生态”的本质区别。工具满足的是单一需求,而生态满足的是多元需求,且构建了用户之间的连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事实,是AI技术的局限性。比如最近谷歌工程师负责人Addy Osmani就发出警示:“AI只能完成70%的工作,大模型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里,帮你搭出一个大约‘七成可用’的应用雏形,可一旦进入最后30%,就会卡住。” 也就说,在标准化、流程化的任务中,AI表现出色,但在需要精准性、责任感、复杂决策的场景中,AI往往力不从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而且,这种局限性在AI To C市场中已经开始显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Hacker News上充斥着各类AI产品的负面案例:有用户因AI生成的合同存在法律漏洞而遭受损失;有开发者因AI推荐的代码存在安全隐患,导致API密钥泄漏。这些案例背后,是AI技术的“不可靠性”——大模型的生成结果存在随机性,且缺乏对后果的责任划分,这使得AI助手很难真正进入医疗、法律、金融等需要高度信任的场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反观微信的成功,恰恰建立在“可靠”和“信任”的基础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微信的社交功能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支付功能保证了交易的安全性,生活服务功能保证了服务的可靠性。用户之所以愿意将自己的生活、工作、财务都交给微信,核心是因为微信建立了足够的信任壁垒。对于AI助手而言,要建立这样的信任壁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它不仅需要技术上的突破,解决准确性和可靠性问题,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责任机制,明确AI出错后的责任归属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再者,成为AI时代的微信,面临着两条路径选择,但每条路径都充满挑战。第一条路径是对标微信的设计模式,以某种核心连接功能为基础,构建“连接+工具+服务”的生态。但这种路径的投入成本极大,且成功概率极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微信的社交连接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红利,而AI时代的核心连接功能尚未明确——是智能交互?是信息聚合?还是场景服务?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答案。即使找到了核心连接功能,要构建起覆盖数十亿用户的生态,需要海量的资源投入和长期的用户积累,这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都是巨大的考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第二条路径是重新思考AI时代的个人助手逻辑,进行“原子化设计”——将AI的核心能力拆解为一个个“原子级”的功能模块,让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组合,构建个性化的AI助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换句话说,AI时代的微信,未必会是微信的复刻版,更有可能是一款全新的、符合AI技术特性和用户需求的产品。它可能不再以社交为核心,而是以智能交互为基础;不再是单一的APP,而是分布式的生态系统;不再是标准化的产品,而是个性化的助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但这场争夺“AI时代的微信”的战争,注定是一场漫长而艰难的较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