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关怀古

老李成蹊

<p class="ql-block">  从雅丹回城,路过玉门关景区。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强烈地感染着人们,引发起人们对这座古老而富有神奇传说的关塞的向往。今天的玉门关到底怎样?迫不及待中……</p> 差不多又走了一个半小时,柏油路没了,前面只剩一片连车辙也没有的戈壁,我正在担心,司机却说快到了。果然,过了一会儿,前方出现了一个小黑点——玉门关终于到了,这时候眼睛所能看见的除了自己就是天空,远处的雪山,近处的戈壁,一切都是原始的颜色。玉门关更是原始的土黄色,在湛蓝色的天空和不远处一条泛着白沫的小河背景里显得孤单和沧桑。 可是说实话,玉门关和汉长城,多少让一个初来者有些心理落差———很难接受当年的雄关竟然只是一个并不高大的土墩,曾经御敌千里的城墙,只是一条并不巍峨的土堆。要不是这些遗址被铁栅栏圈着,被边上的石碑标注着,在四周一片戈壁中,我真的会忽视这些重要的符号。 西汉时,为了对外抗御匈奴骚扰,加强边塞设防,对内安定百姓生活,巩固中央集权,保证撍柯窋畅通。以加强同中亚、西亚各国的贸易和友好往来,由秦长城的终点临洮开始,向西设亭障至盐泽(罗布泊),并修筑长城经河西走廊张掖、额济纳旗、金塔、嘉峪关、玉门、安西等地,直到敦煌西湖的马迷兔附近。不过,当时的长城叫“塞”或“塞垣”。 汉长城虽历两千年风沙雪雨,有些地段仍坚固如磐,屹立于戈壁沙漠之中,如矫龙蜿蜒,气势不凡。 有一段记载:玉门关又称小方盘城,耸立在敦煌城西北90公里处一个沙石岗上。关城呈方形,四周城垣保存完好,为黄胶土夯筑,开西北两门。城墙高达10米,上宽3米,下宽5米,上有女墙,下有马道,人马可直达顶部。 还有一个传说:丝绸之路畅通时,经小方盘入关至中原经商的西域诸国商队络绎不绝。于阗国特产"和田玉",国王为换回中原丝绸,派兵往内地押送玉石。驮运玉石的骆驼一进小方盘城,口吐白沫,昏迷不醒。一老者语:"骆驼入关生病,是因长年途经此地运玉石,从未祭礼关神。欲保人畜平安,需上等玉石,在关门上镶嵌一圈,关楼有了光彩,关神自会化解灾病,自可平安到达长安。"从此小方盘城门砌了一圈玉石,改名玉门关。 很难想象眼前这座玉门关就是当年通往丝绸之路的要塞,甚至很多历史考古学家也不相信,这个"小方盘城"的规模能称得上"海关"。但是1907年,那个从王道士手中运走大量莫高窟经卷的斯坦因,确实在此不远的废墟中挖到了判定玉门关的汉简;1944年,夏鼐、阎文儒先生也在此地掘得汉简多枚,其中一简文字清晰,墨书"酒泉玉门都尉"字样。 战事频繁、丝绸之路的衰颓,让旧玉门关在隋唐之际废弃,长城坍塌,路无人迹。据说,这里曾经胡杨挺拔,芦苇摇曳。为何一遭废弃,塞外江南竟被湮灭成了荒漠,现在的我不得而知,只能从沙砾抽在脸上的疼痛感知造化的力量。 玉门关,是丝绸之路通往北道的咽喉要隘。自西汉张骞“凿空”,出使西域以来,通过玉门关这座海关,中原的丝绸和茶叶等物品源源不断地输向西方各国。而西域诸国的葡萄瓜果等名优特产和宗教文化相继传入中原。 很难想象,当时玉门关,驼铃悠悠,人喊马嘶,商队络绎,使者往来,一派繁荣景象。 玉门关又称小方盘城,关城呈方形,四周城垣保存完好,为黄胶土夯筑,开西北两门。城墙高达10米,上宽3米,下宽5米,上有女墙,下有马道,人马可直达顶部。 玉门关与阳关同时设置。西汉时为玉门都尉治所。王莽篡位后不久,丝路中断,此关封闭。但自东汉建武至延光一百余年中,丝绸之路又三通三绝。东汉时,玉门关已改为玉门都尉所辖。两晋南北朝以来战争频繁,又因中西方海上交通日益兴盛,丝绸之路呈现出衰颓迹象。小方盘城门砌了一圈闪光的玉石后,使关楼更中雄伟。从此,就改名叫玉门关。2014年6月,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评委世界文化遗产。 有专家这样认为:小方盘城历来因为缺乏证据,所以认为就是玉门关,现在还是个谜。 不过当地文史专家们认为,真正的玉门关在小方盘城西侧约 150米处的南北长城线上。一时,汉代玉门关关址究竟在何处成了人们关注的话题。 登上古关,举目远眺,四周沼泽遍布,沟壑纵横,长城蜿蜒,烽燧兀立。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汉长城不是拿砖石砌的,而是就地取材,以红柳、芦苇、罗布麻等植物的枝条为地基,上铺土、砂砾石,再夹芦苇,层层夯筑而成。由于年代久远,汉长城出现塌陷、风化。 但是即使这样,在这茫茫一望无垠的大戈壁上,汉长城烽燧遗址如龙游瀚海,犹可领略汉代西塞壮伟景观。据记载,这是汉代丝绸之路的北道。新莽时期,丝路中断,两关随之关闭。东汉时,丝绸之路三通三绝。到了南北朝,由于伊吾道(由甘肃安西经哈密至吐鲁番的道路)的开辟,玉门关随着迁到了瓜州晋昌县境(今安西县双塔堡附近)。从此,故关废弃而淹没于沙海。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玉门谓之北道,西趣车师前庭及疏勒。"卷四十又载:"玉门关,在县西北一百一十七里。"敦煌藏经洞所出历史地理文书中,有不少记载玉门关的文献。如《沙州图经》中载:"玉门关,县(寿昌)东北一百六十里。汉武帝后元鼎中置。《汉书·西域传》云:东侧接(汉),厄以玉门,阳关是也。"《寿昌县地境》、《沙州城土境》等记载相同。《沙州地志》载:"玉门关,周回一百二十步,高三丈……"《敦煌录》也有记述。由敦煌西行出玉门关,沿天山南路西行,经车师前王庭(今新疆吐鲁番)和库车、喀什等地,再由此而向西南行,经大月氏(今中亚阿姆河中游),可到达安息(今伊朗),最后通往印度、中亚、欧洲诸国。汉代以来,中国的丝绸品和农副土特产从这里大量输到了西方。西域各国的皮毛、葡萄、玉石以及文化艺术、宗教等由此输入中国…… 在汉长城遗址附近的沙漠下,我们不小心都能挖出长城,挖出历史。漫步在汉代城障坞堡的周围,一座座雄伟的烽隧依旧巍然矗立在无垠戈壁中,虎气雄风不减当年,仿佛手执戈矛的甲士刚刚登临过,战斗的硝烟尚未散尽。 烽隧附近的陶片、珠器残件和丝绸纺织品等遗物,令人油然想起守卫玉门关的将士艰苦卓绝的屯戍生活。汉西域都护班超,在边塞度过了大半生的岁月,晚年时请求皇帝允许他在离开人世之前回归中原。他给皇帝上书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班超的名句,给玉门关增添了隽永的情韵,慷慨悲壮的精神,是我们祖先留下的珍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