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云南省博物馆是中国西南地区最重要、最具特色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也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它就像一本立体的“云南百科全书”,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云南从远古到近代的自然历史、人文风貌和民族文化。</p> <p class="ql-block"> “莲花形嵌宝石金盒” 是云南省博珠宝类文物中的明星展品。金盒被巧妙地制作成一朵盛开的莲花,极其繁复华丽。它的花瓣上镶嵌了多颗红宝石、蓝宝石和绿松石,色彩对比强烈,金光与宝光交相辉映,展现了明代金器加工的高超水平和审美情趣。</p> <p class="ql-block"> 滇王金印是汉武帝赐予滇王的,是古滇国存在并归属中央王朝的最有力物证。</p> <p class="ql-block"> 云南各少数民族使用的金手镯、头饰等体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p> <p class="ql-block"> 钺(斧)兼具兵器和工具的功能,也是权力的象征。刃部宽阔,装饰有动物纹,彰显使用者的勇武。</p> <p class="ql-block"> 蛇首纹镂空铜柄铁剑及金鞘是一套组合,包括一把造型奇特的剑和一个奢华的金质剑鞘,是古滇国青铜文明高度发展的巅峰之作。这把剑的剑柄整体被塑造成一条蜿蜒的蛇,剑柄和剑身连接处是一个栩栩如生的蛇头,双目圆睁,蛇口大张,仿佛正在吞噬剑身,充满了动态感和神秘力量感。蛇身的剑柄部分采用了极其复杂的镂空 技法铸造,纹饰繁复精美。与剑配套的是一个纯金打造的剑鞘,这在全世界都非常罕见,足以说明主人的身份极其尊贵,很可能是古滇国的王族或大祭司。金鞘上压印或捶揲有精美的几何纹饰和连续的螺旋纹,与剑柄的镂空纹饰相得益彰,整体风格统一,充满了浓郁的滇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 人形纹铜柄铁剑的剑柄上铸造了多个立体的小人,形象生动,可能反映了某种宗教或社会仪式。</p><p class="ql-block"> 啄是古滇国最具特色的兵器之一,在其他文化中极为罕见。它的形状像一只长喙的鸟,用于啄击,威力巨大。它的出现是古滇国军事文化的独特标志。</p><p class="ql-block"> 狼牙棒是一种沉重的打击兵器。棒头呈球形或多棱形,上面布满了尖锐的锥刺,实战中杀伤力极强。</p> <p class="ql-block"> 金质阿嵯耶观音立像是云南省博举世闻名的镇馆之宝。阿嵯耶观音是南诏、大理国独有的观音造型,特点是身形瘦长,站姿笔直。这尊观音像由纯金铸造,造型独特,工艺精湛,是云南佛教艺术最高水平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大鹏金翅鸟是大理国的保护神。云南省博收藏有极为珍贵的银鎏金镶珠金翅鸟,它昂首展翅,立于莲座之上,周身鎏金,镶嵌宝珠,气势非凡,是大理国金银器工艺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 “大理国铜鎏金五股金刚杵”是云南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非常精美且重要的佛教文物。它完美地展现了大理国(与宋代大致同期)时期“妙香佛国”的佛教盛况和精湛的金属工艺。铜鎏金金刚杵与玲组合,鎏金工艺使其历经千年仍金光灿灿,彰显其神圣与尊贵。金刚杵,梵名Vajra,音译“伐折罗”,原本是古印度的兵器,在佛教密宗中则转变为一种至关重要的法器,象征着所向无敌、无坚不摧的智慧和真如佛性。铃杵结合,代表了悲智合一、阴阳调和,达到最终的圆满解脱。金刚杵的造型复杂而规整,中间的握柄(杵腰)通常会雕刻成华丽的莲瓣纹或神像,两端的杵刃为五股,线条锋利,对称性极佳。通体鎏金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体现其神圣性。这反映了大理国时期高超的青铜铸造和金属加工技术。</p> <p class="ql-block">金刚杵</p> <p class="ql-block">佛家法器</p> <p class="ql-block">全身缀满银饰的苗族女性服饰</p> <p class="ql-block">少数民族服饰</p> <p class="ql-block">少数民族服饰</p> <p class="ql-block"> 傣族漆木镶石石笋塔形盒是云南省博物馆民族文物中一件极为独特和珍贵的宝器。它结合了傣族精湛的漆器工艺、神圣的佛教信仰以及对自然力量的崇拜,艺术性和文化内涵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石笋”塔形模仿自然的神圣造型。“石笋”是喀斯特地貌溶洞中的一种钟乳石,由碳酸钙长期沉积形成,从洞底向上生长。在云南、东南亚等傣族文化分布区,溶洞被认为是连接人间与神灵世界的通道,具有神秘色彩。将盒子的造型设计成“石笋”状,是对自然神力的一种模仿和崇拜。同时,这种上尖下粗、层层收拢的造型,又与南传佛教中的佛塔高度相似。因此,这个造型是 “自然崇拜”与“佛教信仰”的完美融合,既像从大地生长出的神圣石笋,又像人为建造的庄严佛塔。</p><p class="ql-block"> 漆木工艺盒子以优质木材为胎,经过精细打磨后,髹涂多层天然大漆。傣族漆器以黑、红、金为主色调,这件器物很可能以黑色或深红色为底,营造出一种深邃、庄重的视觉效果,为后续的镶嵌工艺提供了完美的底色。工匠们在漆器表面镶嵌的各种天然的宝石、玉石、彩色玻璃或玛瑙,这些石材被切割、打磨成统一的圆形或菱形,然后规律地、密集地镶嵌在盒身上,沿着塔形结构的轮廓排列,形成华丽的装饰带。每一颗镶嵌物都如同星辰般在深色的漆面上闪耀,视觉效果极其璀璨夺目。镶嵌的宝石不仅代表了财富和地位,在宗教语境下,它们也象征着七宝,是对佛国世界“琉璃遍地、众宝庄严”的一种物化体现,增强了器物的神圣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彝族月琴,彝语称为“弦子”、“杰匹”或“葩枇”,是彝族人民最喜爱的弹拨乐器之一,尤其在云南的楚雄、红河等彝族聚居区极为流行。琴身造型最常见的是圆形或八角形的共鸣箱,像一个满月,这也是它得名“月琴”的原因。琴颈相对较短,琴弦多为两根或四根弦,这也是它被称为“四弦”的原因。月琴琴箱面板上绘制彝族特色的火焰纹、虎头纹、太阳纹等图案,在琴头、琴箱边缘进行镂空或浮雕雕刻,镶嵌骨片、贝壳等作为装饰,系上彩色的丝线绦穗,演奏时随之摆动,非常美观。月琴的音色清脆、明亮、悦耳,节奏感强,非常适合为歌舞伴奏。</p><p class="ql-block"> 月琴通常用拨片弹奏,可以弹奏出快速、热烈的旋律,也能弹奏出优美、抒情的曲调。在彝族传统的“吃火草烟”等社交活动中,青年男女通过弹奏月琴、对唱山歌来传情达意,寻找伴侣。月琴声是爱情的信号。在盛大的 “火把节” 、“插花节”以及婚礼、丰收庆典上,必有月琴的身影。人们围着弹奏月琴的艺人,跳起“阿细跳月”、“烟盒舞”等欢快的舞蹈,月琴是营造欢乐气氛的核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鹰爪杯是云南省博物馆非常独特且引人注目的展品。它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或西藏地区特有的器皿形式,在云南出现,反映了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鹰爪杯由两部分组成,上部的杯身和下部的鹰腿与鹰爪。杯身材质通常由金属制成,可能是银、铜或铜鎏金,造型多为高足杯,杯身外侧常常錾刻有精美的纹饰,如缠枝莲纹、回纹、狮兽纹等。底座是一只真实的老鹰腿骨和爪子,经过特殊的防腐处理,被完整地保留下来。金属杯身通过榫卯或包裹的方式,牢固地安装在这只强健的鹰爪之上。</p><p class="ql-block"> 这种杯子绝非日常饮酒用具,它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鹰是天空的霸主,是力量、速度和勇猛的化身。使用它的爪子作为杯足,意味着使用者将鹰的这些特质“转移”到自己身上。饮酒时,仿佛汲取了鹰的英武之气。</p> <p class="ql-block">云南省都督府拥护共和勋章</p> <p class="ql-block">昆明市徽章</p> <p class="ql-block">抗战期间飞虎队徽章</p> <p class="ql-block">聂耳的小提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