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村之感

老孙(sunYiben)

<p class="ql-block">昵称:老孙(sunYiben),美篇号:306265266,图片:来自自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地球村之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多年前便有人预言:当交通与通信技术如雷霆般疾驰而至,浩瀚地球终将缩为一村,五洲四海的人们,皆成抬头相见、低头相逢的邻里。如今回望,这“地球村”早已挣脱想象的藩篱,悄然融入日常烟火,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实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雪时节,寒风裹着清冽的气息拂过奉化城,然而午后的公园却暖意融融——阳光斜洒在长椅上,仿佛为一场不期而遇的“露天沙龙”悄然布景,天南地北的言语随风飘散,织成一幅流动的市井画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阿菊,侬昨日从加拿大飞回来的?”一位四十出头的女子笑着开口。被唤作阿菊的少妇眉眼含春:“是啊!多伦多飞上海十多个钟头,再转高铁到奉化,夜里七点多就到了。今天陪阿爸阿姆来晒晒太阳,松快松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话音未落,身旁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探过身来,眼中闪着好奇的光:“侬在加拿大,是工作还是旅游呀?”阿菊坦然一笑:“在那边一家银行上班,已经五年多了。复旦毕业后在上海的外资行做了五六载,正好有外派机会,便去了。前些年把丈夫和儿子也接了过去,这次回来,是想把爹娘也接到加拿大,安度晚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可不去!”她七十多岁的父亲立刻摇头,“十几个钟头的飞机,我这把老骨头经不起折腾。”话音刚落,周围几位老人纷纷劝道:“国际航班可宽敞啦,躺下睡一觉就到了!”我环顾四周,竟有五六位长者都曾远渡重洋——方才提问的老太,七十岁后还自费游历美国、英国、法国,几乎走遍西欧。一时间,众人围绕“国外好还是国内好”争得面红耳赤,各执一词,热火朝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喧闹声中,我却蓦然怔住:科技的进步与生活的跃升,竟让出国这般曾经遥不可及的事,变得如跨街串门般寻常。曾几何时,跨国远行是少数人的特权,如今却已走进寻常百姓家。据全国文旅部门统计,每年出国留学、旅游人次高达一亿五千万,且逐年攀升——这不正是“地球村”最生动的注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忆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我的故乡萧王庙镇,若有人能去一趟上海或北京,便如登天般荣耀,足以在邻里间传颂数月。而今,出国早已不足为奇:邻家子女,或在日本拼搏,或在英国任职,或于德国定居,人们相见如故,不再惊诧。更令人感慨的是,只要航班可达,纵在地球另一端,一日之内便可归家,何来“天涯海角”之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又忆起自己的知青岁月。七十年代初,我远赴黑龙江大兴安岭支边,单程火车需颠簸四天四夜,窗外风景由江南青翠渐变为北国苍茫,那份远离故土的孤寂,至今仍如寒风入骨。彼时通信艰难,无电话,无手机,与家人联络唯赖书信,“家书抵万金”并非修辞,而是深埋心底的期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时代如车轮滚滚向前,科技不仅将地球缩为村落,更悄然重塑着人们的情感与观念。距离被压缩,时空被折叠,曾经的遥不可及,如今不过是一张机票的距离。世界在变,生活在变,人心亦在变——面对这日新月异的“地球村”,我们每个人,不都在无声无息中,悄然完成了与时代的和解与融合。您感觉到吗?</p><p class="ql-block"> 孙益奔写于2025年11月22日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