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大为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猪</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古生物学家研究和考古发现,猪科化石最早出现在欧洲的始新世的地层中,可以说,猪出现的历史比人类还要久远,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猪的生命力十分顽强,经过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直到全新世,演变了几千万年,使得猪科遍布地球。猪科在演变中出现了3个亚科,它们分别是猪兽亚科、猪亚科和镰齿猪亚科(又称为利齿猪)。在中国,最有代表性的镰齿猪亚科为巨镰齿猪、蒙古镰齿猪、蓝田镰齿猪、中间镰齿猪等,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库班猪”。库班猪主要分布于早中新世至中中新世(距今2300万至1163万年间)的欧亚大陆,是一类体型巨大(体重可达800千克)、具丘型齿的猪,其头部很特别,眼睛上有细小的角,雄性的前额长着一个相当大的骨质角,跟传说中独角兽的角相似。因其独特的特征,在猪的系统演化中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可以说,猪在地球上的生存远远超过了人类。猪作为先于人类出现近2000万年地球生物的元老,可在欧洲人的心目中却显得极为不堪。在他们看来,在所有四足动物中,猪似乎是最不开化的,形体的缺陷仿佛影响到它的天性:它的所有习惯都是粗俗的,所有口味都是肮脏的,所有感觉都可归结粗暴的贪食,见东西就吞噬,根本不分辨,甚至吃自己刚生下来的猪崽。猪这样贪婪,大概因为它的肠胃功能太强,必须不断地填充,还因为它的口味太低劣,必须不断地麻痹味觉和触觉。猪毛粗糙,皮肤坚硬,肥膘很厚,因而不在乎棍棒击打:有人见过小老鼠待在猪背上,噬食猪皮和肥肉,而猪却好像没有什么感觉,因为猪的触觉非常迟钝,味觉也同触觉一样粗鄙,但其他感官却很好:猎人非常清楚,野猪在远处就能看得见,听得到并感觉得到人的存在,因此,他们为了偷袭,就连夜静静地守候,而且选择下风头,以免让野猪闻到气味;如果猎人处于上风头,野猪很远就能闻到气味,马上就掉头沿原路回去了。欧洲人还发现,不满三岁的野猪是“结群的动物”。因为,不超过这个年龄,它们彼此决不离散,总是一起跟随它们的母亲;因为它们只有等到长得相当强壮,不再怕狼了,才开始单独活动。这种动物主动结群,以确保安全,一旦遭受攻击,就靠数量抵御,相互救援、群体自卫;它们紧紧靠拢,围成一圈,最大的守正面,最小的躲在中间。家猪也以同样的方式自卫,不需要狗去看管;不过,由于它们不驯服又固执,一个机灵而强壮的汉子,也只能放牧五十来头而已。秋冬两季,树林里野果很丰富,可以赶猪去吃。夏季,就到潮湿的沼泽地去放猪,那里有大量的虫子和植物的根茎。春天则把猪散放到田野荒地上,每天放牧两次,一次是从早晨露水干了以后,直到10点钟,第二次从下午2点直到黄昏。冬季每天仅放牧一次,而且天气还必须好,朝露和雨雪对它们都不合适。如果雷雨骤起,或者陡降大雨,常常看到猪群逃窜,边逃边叫,类似被捆起来要挨宰时的头几声哀号。公猪不像母猪叫得那么凶。难得听到野猪嚎叫,除非在搏斗中,被另一头野猪咬伤;母野猪倒是常常叫唤。野猪突然受到惊吓,喘息就特别剧烈,从老远的地方就能听到。</p>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历史中,猪在古代称为“鬣(liè),即为凶猛的动物;又称为豨(xī),即大野猪;又称为彘(zhì),即野猪。”华夏文字中出现最早的是甲骨文“豕(shǐ)”,后面是豚(tún),到异体字“瘃(zhú)”,再到后来是“肫”,再到繁体字“豬(zhū)”,最后到现在的简体字“猪”;天上有星宿名“封豕”,山中有药名“豨首”。猪还有其他别名“乌鬼”。</p><p class="ql-block"> 那么,猪在盎盎华夏的命运又是如何呢?</p><p class="ql-block"> 猪在在稍后出现的甲骨文中,古人依据这种动物的外形将其称为豕(shǐ)。豕的食谱广泛,它们喜欢掘取根茎、采拾果实,所以经常成群出现在人类的田地之中抢掠、践踏庄稼。于是,愤怒的人类狂奔追杀,豕便成了“逐”。然而,被追逐的豕岂肯轻易就范,它凭借蛮力抵抗,它们通过尖利的獠牙、排山倒海般的冲撞,试图将追逐者置于死地,尤其锐利的体毛高高炸起,仿佛体型又大了一圈这便是“豪”。然而强中自有强中手,真正的人类勇士,敢于直面豪横的豕,并将其制服,这种行为被称为“敢”。不过这一次,村里果敢的勇士并没有立即杀死豕,而是将其拘禁起来,甚至定期喂以食物,他似乎在等待一个更好的用餐时间。良渚文化玉璧上的猪形象,后腿系有绳索,反映了初期猪的拘禁与饲养方式;由于成年野猪性格暴躁,难以驯服,驯化也可能是从野猪幼崽开始的。就是这么一次偶然事件,一场历史风暴却从此开启:豕已经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它只是风暴中的一粒沙子,失去了独立生存的自由。在之后的两千年中,豕的同类不断被捕获、拘禁、喂养,并在人类的监管下繁衍后代,它的“身份”也从野猪变成了家猪。</p> <p class="ql-block">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化野猪的国家之一。通过对中国考古遗址出土的猪骨材料进行骨骼形态的观察和测量、病理学研究、数量分析、年龄结构统计、考古背景解读、食性分析、古DNA分析等,确认中国最早的家猪出土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年代为距今9000年左右。到了距今7000年前,家猪已经遍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人类的长期拘禁,限制了它们的活动空间,给食喂养又弱化了它们的野外取食需求,猪的生理特征因此出现了巨大变化。起先,野猪头颈部强大、嘴长而有力,有利于拱土掘食;发达的犬齿则可作为攻防武器;身材也是前部粗壮、后部纤细,相当健美。变成家猪后,它的头部和嘴则大大缩短犬齿退化、体型臃肿。它们的性别也按照人类的喜好区别对待:母猪可以提供肉食,还能繁育后代,因此受到人类的喜爱。暴躁的公猪则被阉割,从此变得越来越温顺。甲骨文中阉割和未阉割的豕字,腹下那一划与身子相连的是没有阉割的,而字体中的那一划与身子稍有断开的,是阉割过的了。它们的寿命也受到人类的控制,从长达20年的猪,变为1-2岁时即被宰杀,因为此时它的肉量已经稳定,继续喂食也并不会明显增重,不如一宰了事,7000多年前的一些遗址出土的猪的骨骸来分析,未成年即被宰杀的猪的比例,竟然达81%以上。这于对于人类而言,家猪的驯化却是成功的,它只需要很小的一块地方圈养起来,或者在村庄附近小范围放养,非常适应农耕民族的定居生活。猪对饲料也不讲究,人类弃之不用的食物残余,包括谷壳、稻壳、剩饭都足以打发。相比之下,牛、羊则需要广阔的草地,有时还需要迁徙。家猪的生长速度也是极快,半岁到1岁即可达到70千克,简直是一台长肉的机器。这台机器还拥有极强的繁殖力,母猪每年产仔一至两窝,一窝通常有小仔4-10只,而牛、羊、鹿一般每年生仔仅有1只。好养活、长肉快、生的多,堪称低投入、高回报的稳赚生意。因此当野猪被驯化之后,中原地区居民的肉食中,猪的比例迅速升高,由平均10%增长到70%左右。</p> <p class="ql-block">  距今6900-5000年前,更是达到90%的峰值。即便随后因为驯化的牛羊传入中原,猪的比例略有下降,但仍维持40%-60%的高位,一个“猪肉之邦”正在形成。不过,猪存在于江湖,却高于江湖。食用猪肉的机会多数属于社会的上层“肉食者”,猪肉总体仍是稀缺的、贵重的,猪本身也有着较高的文化地位,甚至是神化。</p><p class="ql-block"> 甲骨文中,古人在房下养豕,便有了家。一个家庭拥有猪的数量越多则越富有,猪代表了财富,食用猪肉代表了社会地位。所以,在史前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同样偏爱猪主题的“文创产品”,包括距今7000 -6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出土的憨态可掬的陶猪。</p><p class="ql-block"> 据我了解,在内蒙古、辽宁的红山文化时期,人们更是结合猪首、蛇身,用玉石加工出玉猪龙,或佩戴在巫师、酋长胸前,或装饰于权杖之上,成为神权的象征。此时此刻,猪不再是普通的猪 而是被赋予了神性的“神猪”。神猪持续演化,甚至有学者认为:它最终演变成了甲骨文中的“龙”字,猪与龙的渊源令人称奇。一山更比一山高,一猪更比一猪强。5300年前,安徽含山县凌家滩另有一只“神猪”横空出世,它用一整块玉石雕刻重量高达88千克,是目前已知新石器时代最大最重的玉猪,人称中华第一玉猪。猪的地位如此重要,自然应该献祭给神灵和祖先。距今4000年以前人们使用猪头、猪下颌随葬,或者使用整头猪进行祭祀,占到所有祭祀动物的80%以上。</p><p class="ql-block"> 至迟到春秋时期,官方建立了固定的祭祀用牲制度,其中:帝王祭祀社稷的规格最高,共使用三种动物,名为“太牢”,猪即是其中一种。至此,猪奉献了身体,奉献了“品牌形象”,为史前及先秦中国人换来了生动的“文创产品”,换来了盛大的祭祀仪典,也换来了贵族阶层酒池肉林的生活。但是,之后的日子里,猪的牺牲并没有换来相应的尊重,反而是一再的贬低与侮辱,令猪生“死不瞑目”。</p> <p class="ql-block">  秦汉时期,家猪的数量更加庞大,养猪事业更加普及,许多知名人物都曾有牧猪的经历,例如汉武帝时官至丞相的公孙弘,年轻时便因家贫而到渤海边放猪。养猪者中不乏高手,他们以猪致富,富可敌国。《史记·货殖传》中就有“羊彘千双”“比千乘之国”的说法。其时,帝王贵族们依然喜欢用猪展现财富,各种可手握、可佩挂的玉猪,随葬在墓室中,特别是汉景帝及其皇后的陵寝中,拥有包括猪在内的大量动物陶俑,规模之宏大,令人惊叹。</p><p class="ql-block"> 然而,猪的数量增加,猪的地位却急剧下滑;战争的需要使得马的地大幅提升;牛耕技术的成熟,又使得牛的重要性突显,不能打仗、不能耕地的猪,怎么还有理由“忝列神猪”?曾经的神猪被安排居住在厕所旁边,汉代专门设计了与厕所相连接的猪圈,把稻草、谷壳之类撒进其中,利用猪的践踏,将人与猪的排泄物混合形成优质肥料,在没有化肥的年代,这是数千年来保持中国土壤肥力不竭的秘密之一。但对于猪来说,却是生存环境的恶化,猪圈狭小、逼仄、肮脏、臭气熏天。</p> <p class="ql-block">  环境决定命运,住房改变猪生,诸多恶名随之而来,人们嫌猪脏、嫌猪臭,嫌猪懒惰不运动。但是在人类强加的环境中,猪有得选择吗?没有!选择权掌握在人类手中,人类需要一个物种成为坏名声的发泄对象,猪在此时“脱颖而出”。秦始皇巡游到会稽,专门警告私通的男女,不要像公猪一样随意交配(语出自《史记·始皇本纪》,“寄猳”意为乱配的公猪)。而汉高祖的皇后吕雉,将宫斗的失败者断手断脚,扔进厕所之中,并命名为“人彘”(zhì),意为人形之猪。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据《洛阳伽蓝记》所载:游牧民族入侵中原,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出现了巨大改变羊肉取代猪肉,“羊者是陆产之最”,成为中国人的主要肉食达千年之久,猪的最后一点尊严也被剥夺。当时著名的农业生产指南《齐民要术》与畜牧业相关的内容中,养马、养羊分别占45%、25%,养猪的比例不到4%,甚至低于鸡鸭饲养。即便如此,在这少之又少的文字比例中,却有对猪不少的不逊之词:“母猪,取短喙无柔毛者良。牝者,子母不同圈;壮者,同圈则无嫌。圈不厌小,处不厌秽;亦须小厂,以避雨雪。春夏中生,随时放牧。糟糠之属,当日别与。八、九、十月,放而不饲;所有糟糠,则畜待穷冬春初。初产者,宜谷饲之。其子三日搯尾,六十日后犍。十二月子生者,豚一宿蒸之,汗出便罢。不蒸则脑冻不合,出旬便死。供食豚,乳下者佳,简取别饲之。愁其不肥,共母同圈。粟豆难足,宜埋车轮为食汤,散粟豆于内。小豚足食,出入自由,则肥速。”到了唐代,12种动物大比拼形成的十二生肖中,猪再次居于最末。直到宋代,猪的拯救者才终于出现,他们不是别人,而是一群吃货。</p><p class="ql-block"> 相传大文豪苏东坡,被贬到黄州时,选取半肥半瘦的猪肉切成方块,小火慢煨,煨得红红酥酥,汤质稠浓,味道醇厚,人称东坡肉。在苏东坡所作《食猪肉诗》就说:“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之后苏东坡又就任杭州知事,他用此肉犒劳疏浚西湖的民工,大受欢迎,从此成为最富盛名的猪肉菜肴之一。传说归传说,但类似东坡肉这样的菜肴创新,的确引发了猪肉的“产业革命”。一个吃货吃饱了,一群吃货又闻风而来,猪肉的吸引力指数大幅提升。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天有上万头猪被运进开封城,消耗量之大,令人咋舌。开封的“吃货们”如此喜爱猪肉,一场漂亮的猪肉翻身仗似乎就要打赢。</p> <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中国人口高速增长,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数千人甚至超过万人的村庄比比皆是。大大小小的土地都被开发,寸土无闲,就像清代赵翼《瓯北诗抄》中所说的:“海角山头已遍耕,别无余地可滋生”。已经没有多少土地可供放牧了,牛羊的繁衍受到限制,圈养的家猪反而优势突显,猪肉终于击败了羊肉成功翻盘,成为中国人消费量最大的肉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猪,天下畜之。”但是,猪的形象相应提升了吗?仍然没有!在人地关系紧张的背景下,猪只能生活在窄小的猪圈中,依然脏、依然臭,依然是人类嘲笑的对象。恰好此时,神怪小说《西游记》流行开来,其中的猪八戒集贪吃、好色、懦弱、无能等诸多缺点于一身,对猪的嘲笑深入到了文学经典,昔日的光环完全失去,形象已然无法挽回。</p><p class="ql-block"> 1950年代,中国迎来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数亿人民嗷嗷待哺,大量农田急需施肥,猪作为国计民生,被前所未有地重视起来。毛泽东在《这里养了一大批毛猪》的按语中写道:“养猪是关系肥料、肉食和出口换取外汇的大问题,一切合作社都要将养猪一事放在自己的计划内。”而《人民日报》更是在头版刊登《养猪必须有一个大发展》的文章,将猪从六畜最末位提升至首位,即“猪、牛、羊、马、鸡、犬。”长期被压制的形势瞬间逆转(1959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全国人民的养猪热情也被调动起来。</p><p class="ql-block"> 而真正的奇迹,则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专业养殖户与工业化养殖,取代了持续数千年的庭院式散养,猪作为“长肉机器”的特性被发挥到极致。巨大的产量让猪肉走上了,亿万普通人的餐桌,各式猪肉菜肴花样百出,包括但不限于,猪肉炖粉条、红烧狮子头、青椒炒肉、炒腊肉、红烧排骨、青椒肉丝、回锅肉、糖醋排骨、豉汁蒸排骨、红烧排骨、蒜香排骨、煎猪肝、梅菜扣肉、水晶咕噜肉、可乐排骨、粉蒸肉、水煮血旺、苦瓜腱肉、红烧肉、生炖腩肉、猪腩肉、萝卜干煲腩肉、水煮肉片、猪肉饺子、柠檬猪脚、猪脚姜、红烧猪手、白切猪蹄、卤猪蹄、姜醋猪蹄、花生猪蹄、扣肉、烤乳猪、烧猪肉、木瓜煮肉丸、香菇烧肉、千层猪耳、鱼香肉丝、滑溜肉片、滑熘里脊、香爆肥肠、酱汁肘子、菠萝咕噜肉、脆皮猪大肠、板栗烧排骨、梅子蒸排骨、水晶猪皮冻、猪杂汤、排骨冬瓜汤、玉米排骨汤、胡椒猪肚汤、黑豆猪脚汤、红枣桂圆莲子猪心汤、猪肺梨雪汤、巴戟杜仲猪尾巴猪腰汤,等等等等。除此之外,猪皮可制革,猪鬃被制成各种刷子,从猪皮中提取的明胶,会被用来制作蛋糕、冰激凌、啤酒,甚至猪骨粉还被用来制作精美的瓷器。</p> <p class="ql-block">  猪作为古代社会的重要祭品,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古代祭祀的最高规格,在《礼记》中称为“太牢”,次一点等级的祭礼使用“少牢”,仅用羊、猪二牲,规格上稍逊一筹,但猪都是不可或缺的祭品。猪在商代被大量用于祀典,这在甲骨文中可见到许多的辞例,甲骨文中就记载:“丁巳卜,又燎于父丁百犬、已百豕,卯百牛”,这场祭祀杀了上百只猪、牛、狗,场面十分庞大,应该是极为重要的祭祀。在茂名地区也有金猪祭祖的习俗,寄托了人们慎终追远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在广大农村,积肥也是农民养猪的主要目的之一,“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是相传已久的农谚。《汜胜之书》记载种麻时“无蚕矢,以溷中熟粪之亦善”,猪粪特别是焐熟的猪粪是极好的肥料,可见当时人们就知道用猪圈养猪,而且利用猪粪做肥料,对庄稼长势具有极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猪的文化形象也迎来了大繁荣,中国的猪、外国的猪,都在国内拥有了广泛的拥趸,包括聪明又活泼的小猪佩奇,反应总是慢半拍的麦兜,拥有特异功能的晴天小猪,以及性格各异的三只小猪等等。正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展览《与猪同行》中所说:“数千年来,还没有一种家养动物像猪一样,既是中国人最主要的肉食资源,又一直在精神领域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猪的驯化到饲养选育技术的发展,从简单地食用猪肉,到将猪肉烹饪成美味佳肴,从用猪随葬到把猪作为重要的精神文化符号,人类在与猪同行的历史进程中,生产技能在进步,生活水平在提高,风俗习惯在变化,文化知识在丰富。”不少人开始意识道:尽管人们鄙视猪、蔑视猪,侮辱猪、贱踏猪,但人们无法忽视猪,如果没有猪,历史将倒退,民族将置于危难,人民将陷于饥饿,这种动物就是猪。</p> <p class="ql-block">  由此看来,猪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有荣有辱,有沉有浮,有盛有衰,有起有落,总的来看还没有在西方那么名誉扫地,形象不堪。这可以从关于猪的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一些文化符号和要素可以得到验证。汉语中,有关猪的成语有:一龙一猪、肥猪拱门、泥猪癞狗、猪卑狗险、寄豭之猪、牧猪奴戏、猪突豨勇、猪狗不如、泥猪瓦狗、封豕长蛇、 豕交兽畜、猪欠狗债、猪朋狗友、行同狗彘、信及豚鱼、 杀彘教子、牧豕听经、见豕负涂、敝鼓丧豚、三豕涉河、 辽东白豕、鲁鱼亥豕、豚蹄穰田、狼奔豕突、曾子杀彘。有关猪的俗语有:死猪不怕滚水烫,人怕出名猪怕壮,狗彘不食其余;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 ;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扮猪吃老虎(比喻用心奸诈);鸡飞上树猪拱圈(这是一句预示地震的俗语);猪扶不上树(喻无可救药之人);死了张屠夫,不吃混毛猪(比喻缺了某人事情照办)。与猪有关的歇后语: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猪八戒喝磨刀水——心里秀;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庙里的猪头——已经有主;猪八戒上阵——倒打一钯;猪八戒戴花——自觉美;猪八戒坐飞机——丑上了天;猪鼻上插葱——装象;不放酱油浇猪爪——白提(蹄);吃了猪下巴——爱搭嘴;吃猪肉念佛经——假善人;钉猪的刀——要快;恶狼专咬瘸腿猪——以强欺弱;饿汉抢猪头——争嘴;饿猪占木槽——死不放;放了血的猪——趴下;肥猪跑进屠户家——找死;肥猪跑进屠户家——送上门的肉;豁牙子啃猪蹄——横扯筋;肥猪上屠场——挨刀的货;降不住猪肉降豆腐——欺软怕硬;就着猪肉吃油条——腻透了;乌鸦落在猪背上——一个赛过一个黑(比喻一个更比一个坏);鸦嫌猪黑——自己不觉得(比喻只看见别人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毛病);虎和猪生的——又恶又蠢;母猪吃铁饼——好硬的嘴;母猪吃碗碴——满嘴是词(瓷) 母猪打架——动口不动手;母猪爬楼梯——高攀;母猪追兔子——上气不接下气;两块钱买去个猪头——便宜了他;林冲到了野猪林——绝处逢生;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粗中有细;麻袋里装猪——不知黑白;没眼儿猪叫——瞎哼哼;眉毛上挂猪胆——苦在眼前;母猪的耳朵——软的(比喻容易被感动或动摇);猪钻进玉米地——找着吃棒子;三个钱买猪头——就是一张嘴;杀猪的遇到拦路的——都有家伙;杀猪割耳朵——不是要害;杀猪开膛——搜肠刮肚;杀猪捅屁股——各有各的刀路;杀猪杀尾巴——一人一个杀法;山中的野猪——嘴巴厉害;树上的鸟鸦,圈里的猪——一色货;剔了肉的猪蹄儿——贱骨头一个!</p> <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很多部落和氏族都认为自己是猪神的后代。传说中,伏羲、黄帝、女娲都是猪神。相传,周文王姬昌是在猪圈里出生的,因此,被视为猪神的儿子。此后许多达官贵人,也常以猪为名。春秋时,晋国大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范宣子,祖先就叫豕韦氏;商朝有个国家,名叫豕韦;汉初刘邦的属下陈豨,曾任赵国国相,后在代国叛乱,自立为王;大汉最著名的皇帝汉武帝,大名刘彻,乳名彘。可见猪在古人心中的地位何其尊贵。</p><p class="ql-block"> 到了后来,有关猪的传说就变味了。关于猪的来历,荆楚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则民间传说:传说古时候是没有猪的,人们吃牛马驴和虎豹的肉。自从商纣王亲女色,害忠良,绝子绝孙的事太做多了,损了德。死后,阎王把他打到十八层地狱,受尽了苦,要脱生了。投什么生呢?阎王老爷想了想,就把纣王的两只手指砍断,打弯后面的腿变成蹄爪,因为他爱听谗言,做尽了坏事,就扯大了他的耳朵,因为他生奸计,害忠良,就给他安了一个独心,因为他爱说假话,就打肿了他的嘴巴。从此,纣王变成了一头蠢猪。发配到世上,给人们千刀剁,万人嚼,吃他的肉,喝他的血。</p> <p class="ql-block">  另有一则关于猪当上生肖的民间传说,说的是古时有个员外,家财万贯,良田万顷,只是膝下无子。谁知年近花甲之时,却得了一子。合家欢喜,亲朋共贺,员外更是大张宴席,庆祝后继有人。宴庆之时,一位相士来到孩子面前,见这孩子宽额大脸,耳阔有轮,天庭饱满,又白又胖,便断言这孩子必是大福大贵之人。这肥胖小子福里生、福里长,自小只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习文武,修农事,只是花天酒地,游手好闲,认为命相已定,福贵无比,不必辛苦操劳。哪知这孩子长大成人之后,父母去世,家道衰落,田产典卖,家仆四散。这胖小子仍然继续过着挥金如土的生活,直到最后饿死在房中,这胖小子死后阴魂不散,到阴曹地府的阎王那里告状,说自己天生富贵这相,不能如此惨淡而亡,阎王将这阴魂带到天上玉帝面前,请玉帝公断,玉帝召来人间灶神,问及这位一脸富贵相的人怎么会饿死房中,灶神便将这胖小子不思学业、不务农事,坐吃空山,挥霍荒淫的行为一一禀告。玉帝一听大怒,令差官听旨,要胖小子听候发落,玉帝道:“你命相虽好,却懒惰成性,今罚你为猪,去吃粗糠”这段时间恰逢天宫在挑选生肖。这天宫差官把“吃粗糠”听成了“当生肖”。当即把这胖小子带下人间,从此,胖小子成为一头猪,既吃粗糠,又当上了生肖。另有一说是猪靠自己的努力当上了生肖,在天宫排生肖那天,玉帝规定了必须在某个时辰到达天宫,取首先到达的十二种动物为生肖,猪自知体笨行走慢,便半夜起床赶去排队当生肖。由于路途遥远,障碍也多,猪拼死拼活才爬到南天门,但排生肖的时辰已过,但猪苦苦央求,其他六畜也为之求情,最后终于感动了天神,把猪放进南天门,当上了最后一名生肖。这样,马、牛、羊、鸡、狗、猪“六畜”都成为人间的生肖。</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白乡,骂一个人脑子不灵活还是骂猪或猪脑子;白族语言中也有不少关于猪的词汇,并有一些关于猪的白族谚语。“猪朝前拱,鸡往后刨”字面意思是猪总是向前拱地找食,鸡则向后刨土。常用来比喻夫妻分工协作,丈夫在外打拼(如猪向前拱),妻子在家操持家务(如鸡向后刨),各司其职,共同维持家庭生活。“猪心猪肝街上卖,人的心肝各自带”意思是猪的心肝可以公开在市场上售卖,而人的心思却藏在内心,难以被人直接知晓,常用来形容人心思复杂,与“人心隔肚皮”意思相近。“猪有猪心肝,人有人心肝”表示动物和人都有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强调即使是动物也有其独特的灵性,人更应尊重和理解彼此的内心世界。这些谚语既反映了白族对生活的观察,也蕴含着对人性和自然的思考。白语中还有一些童谣就是以猪为内容。冬至节白语叫“嘟嘟者”,“嘟嘟者”的童谣是:“嘟嘟者,鱼一条,肉一块,吃了去放猪。”另一首名叫“赶街”的童谣是:“哩哩嘭,䃥破酸菜坛,你妈去赶集,买回一群小猪仔!”这些童谣生动有趣,童谣中的猪成了活泼可爱和温馨的动物。</p> <p class="ql-block">  白族还有一则关于猪的传说故事叫</p><p class="ql-block">《金猪与贪婪的财主》,相传在南诏时期,一位神匠尉迟恭韬师傅在建造大理崇圣寺及三塔时,借住在一对善良的白族老夫妇家中。临别时,师傅送了两块饼给他们,叮嘱回家后各吃一块。然而,老两口的侄女因看到师傅和面时曾吐口水,便觉得饼脏,将饼掰碎丢给了大公鸡、母猪和六头小猪。没想到,公鸡和猪瞬间变成了金光闪闪的金鸡和金猪。金鸡飞走后,金猪留在猪圈里,消息传开后,引来众人围观。此时,一个贪婪的财主得知此事,勾结贪官,带人强行抢夺金猪。母猪为保护家人和同伴,奋力反抗,将财主及其随从掀翻在地,随后带着金链和小金猪冲进洱海深处。当晚,老夫妇发现猪圈草窝里的猪粪变成了十大锭金锭,他们留下一锭,将剩余的九锭分给了穷乡亲们,让大家过上了好日子。后来,老馆在海心捞到一节金链,他本想敲下一扣金链就回家,但财主得知后,逼迫他继续捞金链。财主贪婪地拼命拉金链,最终惊醒了海中的金母猪,金母猪一挣,将财主的船掀翻,财主落水丧命。金母猪带着金链和小金猪朝北奔跑,其走过的路变成了邓川的弥苴河。</p><p class="ql-block"> 这个故事通过金猪的神奇经历,讽刺了贪婪财主的可恶,同时也赞扬了老夫妇的善良和乐于分享的品质,告诫人们不可贪心,要懂得珍惜和感恩;而猪却成了除强扶弱、惩善扬恶、智慧、勇气与美好希望的象惩;以至于白族除夕夜祭年的供品和吃食就是猪头和猪尾,猪手猪脚加工而成的火腿成了誉满天下的一大食品和产业;红曲肉、猪卷蹄和吹猪肝都是白乡“八大碗”中少不得的三道菜;而在白族的家家户户中,用猪肠猪肚拌辣椒做成的一坛猪干酢,就可以确保一年都过红红火火有滋有味;而我自已最喜欢吃的腌在猪干酢中的腌猪肉。</p> <p class="ql-block">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特此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