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内城九门之一一正阳门

龙籠

<p class="ql-block">正阳门: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南端,是明清北京内城正南门,也是老北京“京西九门”之一。</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原名丽正门,明正统元年(1436年)改名正阳门,俗称“前门”,正统四年(1439年)添建箭楼。现存正阳门城楼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焚毁后重建,1915年后改建。</p><p class="ql-block">正阳门原由城楼、箭楼、瓮城等组成,现仅存城楼和箭楼。城楼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通高43.65米,是老北京所有城门楼中最高者。</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军事防御、礼仪制度和建筑艺术的形象体现,也是老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1988年,被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箭楼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清乾隆四十五年(1980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箭楼两度失火被毁。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箭楼再次被焚毁,1906年竣工。1915年,政府委托德国人罗思凯格尔改建正阳门箭楼,1916年竣工。1976年唐山大地震,箭楼严重受损,后经全面大修,1990年1月21日,正阳门箭楼正式对游人开放。</p> <p class="ql-block">箭楼为砖砌堡垒式建筑,城台高12米,门洞为五伏五券拱券式,是内城九门唯一箭楼开门洞的城门。箭楼为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上下共四层,东、南、西三面开箭窗94个。箭楼面阔七间,宽62米,北出抱厦五间,宽42米,楼高24米,门两重,前为吊落式闸门,后为对开铁叶大门。</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箭楼是老北京的象征,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在此举行盛大的入城式。1988年,正阳门箭楼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的功能:军事防御,可对外射箭抵御外敌。城门前有护城河环绕,城门设有千斤闸,遇敌时可放下闸门,阻止敌军进入。</p> <p class="ql-block">礼仪象征:正阳门是皇帝专用的“国门”。皇帝每年去天坛祭天、到先农坛耕地等重要活动都要从正阳门通过,彰显皇权的至高无上。</p> <p class="ql-block">城市管理:正阳门是城市交通的重要枢纽,也是城市管理的关键节点。明清时期实行宵禁制度,正阳门随钟鼓楼的报时而启闭,以控制城市居民的出入,维护域市秩序。</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的正下方,是北京的起点,也是中国公路零公里的起点,标志东西南北对应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神兽,象征四级主体图案,四周辅以东西南北四个篆体造型,标志中心采用阿拉伯数字0作为原点,标志中的放射线从中心车轮沿着64个方位点辐射开来,预示中国公路网络的四通八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