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水都江堰:川西高原自驾之八

张剑杰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5日,上午游览完青城山,便来到了都江堰景区。</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由渠首枢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渠首占地面积200余亩。它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40县(市、区)1130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p><p class="ql-block">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至251年),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唐代,修建了飞沙堰。</p><p class="ql-block">建国后,又修建了工业供水渠、外江闸、飞沙堰工业引水临时挡水闸。为有效管理维护都江堰的运行,设立了堰官、岁修制度。</p><p class="ql-block">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p><p class="ql-block">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p> <p></p> <p class="ql-block">未到都江堰,先闻其名。这名字不像“青城山”那般带着仙气,反倒透着一种朴拙的、属于大地的实在。及至走近了,不见飞檐斗拱的崇楼杰阁,先听见的,是那闷雷也似的水声,沉雄而厚重,从脚下的什么地方传来,仿佛这整片土地都在微微震颤。</p> <p class="ql-block">“拜水”并非单纯指对自然水的敬畏,而是‌对都江堰水利工程所体现的人类智慧与生态哲学的崇敬‌。‌‌</p><p class="ql-block">都江堰由李冰父子主持修建,通过“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巧妙利用自然规律实现“水旱从人”,至今仍滋养成都平原。‌‌</p><p class="ql-block">‌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将其升华为“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强调其“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哲学,代表了中国人顺应自然、追求长久和谐的精神内核。‌‌</p> <p class="ql-block">在二王庙里徘徊了片刻。庙里供奉的李冰父子,其貌不扬,不像神佛,倒更像两位勤恳的老农。他们父子俩人是我们山西运城人,他们没有留下什么玄妙的经典,只留下一句朴素的格言:“深淘滩,低作堰。”这六个字,抵得过多少鸿篇巨制?它说的不仅是治水,也是治国,是修身。为政者,要疏浚民情的淤塞,不可筑起高高的堤防;为人者,要淘深内心的泉源,行事却要低调,不可张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冰(约公元前302年——公元前235年),号称陆海,关于李冰的籍贯,有陕西眉县,山西河东,四川什邡等多种说法,但都缺乏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期间,李冰治水,创建了奇功。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p><p class="ql-block">几千年来,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坚实的基础。后世为纪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庙。都江堰也成为著名的风景名胜。历史治水名人。</p> <p class="ql-block">关于李冰的籍贯,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直到1999年,山西的李氏后裔李保生读了一本名叫《都江堰》的书,书中提到了李冰的族属、生地至今不详。想起自家族谱中有对“始祖李冰赴蜀治水”的记载,他激动万分地给都江堰市政协发了一封信,从此揭开了这个千古之谜,并经各方确认李冰籍贯为山西运城。</p><p class="ql-block">但也有不同的说法,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便认为,对于李冰的身份和祖籍在史学界本身就是一个谜团,现代主流的说法有两种:一是山西,一是陕西。由于佐证不够,都无法得到证实。</p><p class="ql-block">李保生一族家谱,52代之前都没有记载,很难成为直接证据。“历史上还是存在很多家谱的总序里将前代名人列为始祖的现象。”为何家谱只记录了第52代到70代呢?李保生解释:家谱修订之风在清朝才盛行起来,早先一般人家不会修订家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过了一座简朴的索桥,便上了“鱼嘴”。这便是我此行的起点了。站在这里,岷江的激流,挟着雪山的魂魄与万古的泥沙,就这么劈面而来。那水是浑黄的,带着土地的原色,不是文人笔下清浅的碧波,而是一种蛮野的、几乎未加驯服的力量。它奔腾着,咆哮着,像是千万头挣脱了缰绳的野马。然而,这“鱼嘴”却从容地、几乎是谦逊地,将这匹狂暴的巨兽一分为二,一道向外江,一道入内江。这分水之妙,全在“顺势”二字。它不是要与自然争个高下,硬生生地去拦,去堵;它只是巧妙地站在那里,像一个极有经验的牧人,轻轻一拨,便将洪流的蛮力,化作了两股较为温和的、可供驱使的流水。</p><p class="ql-block">我看着那中流砥柱的“鱼嘴”,千百年来,它便这样站着,任凭雷霆万钧的力量日夜冲击,它自岿然。这已不是工程,而是一种哲学了。</p> <p class="ql-block">“宝瓶口”,这才是都江堰画龙点睛的一笔。玉垒山在这里被硬生生劈开一道狭窄的口子,内江的水,便从这“瓶颈”处,被约束着,引导着,流向广袤的成都平原。我凝望着那峭拔的岩壁,水在这里被激怒了,它翻滚着,挤撞着,发出更其沉闷的吼声,从那狭窄的通道里喷射而出,而后,便是一片的坦途,一片的安详。这景象,不知怎的,让我心里生出一种庄严的悲悯。那滔滔的江水,原是一匹无缰的野马,纵横决荡,恣意毁坏;而今,它被引导着,成了一股滋养生命的血液,去哺育千里沃野,去养活无数生灵。这被约束了的自由,才是更大的、更有力的自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离了宝瓶口,我登上玉垒山的一处高阁,凭栏远眺。整个都江堰的格局,便尽收眼底了。鱼嘴、飞沙堰、宝瓶口,这三者有机地结合着,像一套精妙绝伦的连环计,将一个狂暴的自然,调理成一位慈爱的乳母。脚下是安澜索桥,如一条颤巍巍的丝带,连着两岸;远处,成都平原像一幅摊开的青绿画卷,烟树人家,迷迷蒙蒙,一派安宁。这平原上的每一缕炊烟,每一串稻穗,怕不都浸润着这堰口流出的乳汁么?</p> <p class="ql-block">岷江,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历史上,岷江曾被认为是长江正源,明代徐霞客通过实地踏查得出:金沙江一支才是长江正源。岷江传统上以发源于四川松潘县岷山南麓的一支为岷江正源,但实际上,其西支大渡河从河源学上才是正源。这一观点,中国科学院于2013年予以确认。</p><p class="ql-block">但从传统上,水文水利界仍以东支为正源。岷江东西二源:东源出自高程3727米的弓杠岭;西源出自高程4610米的朗架岭,两源汇合于虹桥关上游川主寺后,自北向南流经茂县、汶川、都江堰市;穿过成都平原的新津、彭山、眉山;再经青神、乐山、犍为;于宜宾市注入长江。干流全长711公里,以大渡河(1062公里)为正源,则全长1279公里。</p><p class="ql-block">岷江总落差3560米,流域面积135881平方公里,其中四川126280平方公里。岷江各支流流域面积大于500平方公里的支流30条,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10条。河口流量2830立方米/秒。水能蕴藏量820万千瓦。</p><p class="ql-block">岷江是成都平原的最重要的水资源,历史上岷江以都江堰为代表的灌溉工程造就了四川成都平原天府之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干支流上还建设了诸多水利工程,特别是水电工程,给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p> <p class="ql-block">沿着内江的“金刚堤”往下走,水势果然温顺了许多。接着便到了“飞沙堰”。这又是一重令人叹为观止的智慧。它的作用,是泄洪,是排沙。名字起得极好,“飞沙”,何等轻巧,又何等确切!当内江的水位过高,便从这低矮的堰上漫溢出去,回归外江;那水中挟带的沙石,也借着那巧妙的水流回旋之力,被“甩”了出去。这其间没有一道闸门,没有一个机关,全凭水自身的性情与力量,来完成这自动的调节。</p><p class="ql-block">我倚着栏杆,看那水流在堰前形成一个微妙的漩涡,果然有些许碎屑般的沙砾,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金光,轻盈地跃入外江。这哪里是人与水的对抗?这分明是人与水的一场共舞,一场持续了千年的默契与对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归途中,那江水的轰鸣,依旧在耳畔回响,久久不散。我想起青城山的清幽,是一种出世的、个人的修养;而都江堰的雄浑,却是一种入世的、对苍生的担当。一者如山之静穆,一者如水之奔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山教你如何独善其身,水却教你如何兼济天下。这一静一动,一出一入,或许便是这方水土赐予人的,最完满的启示了。</span></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南桥是南街与复兴街之间的一座雄伟壮丽的廊式古桥,位于都江堰宝瓶口下侧的岷江内江上。原名为“普济桥”,桥长约133米,4排5孔,曾多次损毁,南桥的最后一次改修,仍为5孔,桥长45米,宽10米,各种彩绘、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融为一体,被誉为“水上画楼”、“雄居江源第一桥”、“览胜台”。</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四年(1878),县令陆葆德用丁宝桢大修都江堰的结余银两设计施工,建成木桥,名“普济桥”。1925年重建,桥面加宽。1933年,毗河战争爆发,木桥中孔被拆毁,战后修复时,增建了寨门。桥长约133米,4排5孔,白天开放,晚上关闭。1958年,桥毁于洪水,重建时改木桥桩为混凝土桥墩,增建了牌坊形桥门,仍为5孔,长45米,宽10米,正式定名为"南桥"。</p><p class="ql-block">1979年改建,加高了桥身和通道仍5孔。桥身为木梁钢筋水泥柱,混凝土桥面,桥头增建了桥亭、石阶、花圃,桥身雕梁画栋,桥廊增饰诗画匾联。不仅保持了古桥风貌,而且建筑艺术十分考究,是都江堰市一处旅游胜景。1982年,国务院将南桥划入都江堰文物保护区范围。</p> <p class="ql-block">下午五点离开都江堰景区,继续向汶川映秀地震遗址纪念地走。</p> <p class="ql-block">下午五点四十,到达汶川映秀地震遗址纪念地,可惜的是,人家已经关门了。</p> <p class="ql-block">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汶川县映秀镇南方向约11千米处(北纬31°,东经103°24‘)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震源深度14千米。昔日秀美繁华的映秀几乎被夷为平地。</p><p class="ql-block">5.12汶川地震震中,位于映秀镇百花大桥之上的牛眠沟口、莲花心至漩口镇的蔡家杠村。汶川地震从这里开始撕裂大地,伴随恐怖的巨响,几百万立方米的岩石碎块从陡峭的山崖上倾泻而下,造成汹涌的岩石流,顺山谷呈之字形几大沟谷两侧山体,形成长达近3千米的岩石流和9处山体击打面的震源景观。原牛眠沟被瞬间添高30米。</p><p class="ql-block">汶川地震中,都汶公路全线80%的道路被损毁,10余千米的路段被崩塌的山体完全覆盖,50余座桥梁受损,7座桥梁完全垮塌,数十处山体滑坡。</p><p class="ql-block">其中,位于映秀与漩口交界的百花大桥,桥面断裂,桥墩震毁,全长500米的大桥轰然整体垮塌。</p> <p class="ql-block">漩口中学遗址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大型地震遗址,主体建筑包括倾斜的教学楼、宿舍楼等地震废墟。</p><p class="ql-block">遗址核心区设有定格地震发生时刻的破碎表盘雕塑、纪念遇难者的《汶川时刻》雕塑群及铭刻抗震救灾历程的记事碑墙,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p> <p class="ql-block">六点半继续赶往今天的目的地汶川县城。</p> <p class="ql-block">汶川县,隶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四川省西北部、川西北高原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截至2025年2月,汶川县辖9个镇,幅员面积4084平方公里。截至2024年末,汶川县户籍人口89214人。</p><p class="ql-block">汶川县因岷江(古称汶水)而得名,从汉武帝设汶山郡开始,迄今已有两千多年郡县史。</p><p class="ql-block">汶川县是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素有“大禹故里、熊猫家园、康养汶川”之美誉,是全国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是藏、羌、回、汉等各族群众交汇融合的地带,都汶高速公路和国道213、317线穿境而过。</p><p class="ql-block">汶川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有国家AAAAA级景区汶川特别旅游区、国家AAAA级景区大禹文化旅游区等景点。县内属温带季风气候,气候随东南向西北地势上升,呈比较完整的垂直气候带。</p><p class="ql-block">全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汶川县因岷江(古称汶水)而得名,从汉武帝设汶山郡开始,迄今已有两千多年郡县史。西汉时置绵虒县,西晋改为汶山县,北周始名汶川县,1952年县城由绵虒迁威州;1958年茂县、汶川县、理县(部分地区)合并成立“茂汶羌族自治县”;1963年恢复汶川县。</p> <p class="ql-block">晚上七点多到达目的地汶川县城。</p> <p class="ql-block">汶川县城山上的汶川县地形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