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世界针灸日是由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通过的全球性节日,设在每年11月22日。这一天不仅是全球针灸从业者共同庆祝的日子,也是向公众普及针灸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契机。该日期源于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1987年11月22日的成立日,旨在推动针灸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p> <p class="ql-block"> 针灸的起源针灸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砭石与骨针,随后逐步发展为金属针具。考古发现的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毫针,证实了针灸技术在几千年前已进入金属加工阶段。《黄帝内经》中的《素问》与《灵枢》是最早系统记载针灸理论的经典,奠定了经络、穴位与气血运行的基本框架。历代医家如华佗、张仲景、皇甫谧等不断丰富针灸实践,使其在两千余年间形成完整的学术体系,并在《针灸甲乙经》中系统整理六百余穴位。</p> <p class="ql-block">“中医针灸”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申报工作。于2008年9月将“中医”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因申报规则的具体要求,2009年10月改为“中医针灸”申报。2010年5月通过联合国教科文非物质文化遗产处附属机构评审,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并通过“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标志着中医针灸在人类医学发展史上的巨大贡献得到充分认可与高度肯定。</p> <p class="ql-block"> 何为针灸针灸是由“针法”和“灸法”组成,具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作用。</p><p class="ql-block">·针法 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谓之“得气”,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有温针灸、电针、火针等。</p><p class="ql-block">·灸法 是以预制的灸炷或艾叶在体表选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温通经络,驱散寒邪,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另有蒜泥灸、芥子灸、灯芯灸等方法。</p> <p class="ql-block">针刺/穴位埋线:调节脏腑代谢、抑制异常食欲,实现健康减肥。</p> <p class="ql-block">最新研究显示,针灸对532种病症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尤其在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方面效果显著。针灸还能治疗中风、面瘫、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月经不调、减肥、失眠、视力下降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以下疾病都是针灸的优势病种:神经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眼科疾病、口腔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p> <p class="ql-block">针灸治疗小贴士</p><p class="ql-block">1.针灸前需避免过度饥饿、疲劳或精神高度紧张,建议提前半小时到院休息,放松心情,防止晕针;</p><p class="ql-block">2.针刺时应保持舒适稳定的体位,留针期间切勿随意转动肢体,以免造成弯针、折针或灸疗烫伤;</p><p class="ql-block">3.针刺后出现酸、麻、胀、重、热等感觉是正常“得气”反应,说明针灸正在发挥作用,若有明显不适可及时告知医师;</p><p class="ql-block">4.针灸后毛孔张开,需避免立即吹风、受凉或接触冷水,外出注意保暖,防止寒湿之邪侵入;</p><p class="ql-block">5.针灸后1-2天内建议饮食清淡,忌食生冷、辛辣刺激食物,避免饮酒,保证充足睡眠以巩固疗效,</p> <p class="ql-block">火龙灸/长蛇灸:施灸面积广、温补力强,适用于中风后体虚、颈肩腰腿痛(虚寒型)、免疫力低下,尤其适合慢性虚寒病症调理;隔姜灸:借助生姜温中散寒之性,强化艾灸温通功效,适配颈肩腰腿痛(寒湿型)、头晕(阳虚型)、脾胃虚寒辅助调理;</p><p class="ql-block">盒灸:操作简便、温煦持久,适配腰腹部不适、中风后肢体发凉、颈肩腰腿痛局部温通;</p> <p class="ql-block">或许您有手脚冰凉、身体疲惫、精神不振、腰颈疼痛等不适?或许您想调理养生、延缓衰老、预防疾病?或许小朋友食欲不佳、免疫力不足、生长迟缓等等?不妨了解一下这些传承千年,古老而神奇的中医疗法!</p> <p class="ql-block"> 世界针灸日,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对健康的期许。中医外治法,无论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针灸,还是松解筋骨、调和脏腑的推拿,亦或是祛寒除湿的艾灸、拔罐,这些外治手段都旨在激发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实现从“治已病”到“治未病”的跨越。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传承中医外治瑰宝,让这门千年技艺惠及更多人,为全人类的健康福祉注入源源不断的东方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