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5日,今天的目的地是汶川县。途中游览青城山景区、都江堰景区,凭吊汶川映秀地震遗址纪念地。</p><p class="ql-block">第一站,雅安市金鸡关川藏线起点处。</p> <p class="ql-block">上午九点首先来到川藏线的起点:雅安市金鸡关。</p> <p class="ql-block">都说国道318是自驾爱好者此生必驾的传奇之路,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因其奇、峻、险、美的独特风貌而著称,更因其所处的北纬30度地理带而充满神秘的魅力。</p><p class="ql-block">雅安地处国道318中心位置,是川藏公路起点,也因此成为中国·雅安318自驾大本营的最佳选址,既是川藏公路自驾游零公里出发点,又是国道318的中心点,把国道318最美的诗和远方集结在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最美318,雅安到拉萨”“此生必驾318,雅安集结再出发”……雅安318大本营,已然成了川藏公路自驾集结地“超级IP”,以文化旅游牵引“路衍经济”发展,扮靓川藏线门户,成为雅安继“世界大熊猫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化发源地”超级IP之后,雅安着力打造的第三个超级IP,成为“中国最美人文景观大道”上一个不容错过的新地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雅安跨越千年进藏零公里,此生必驾318从这里出发——</span></p> <p class="ql-block">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的主体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真龙门派圣地,十大洞天之一,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成都十景之一。</p><p class="ql-block">青城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区68公里,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景区面积200平方公里,最高峰老君阁海拔1260米,青城山分为前山和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p><p class="ql-block">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景区内外,天师洞和圆明宫幽静是青城山的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青城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成都平原西北部、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区内,距成都68公里,距都江堰市区16公里。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合称为“蜀中四秀”。</p> <p class="ql-block">“问道青城山”是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为都江堰市题写的旅游宣传语“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的后半句,意指到青城山探寻道教智慧与修行文化,强调青城山作为中国道教发祥地的核心价值。</p><p class="ql-block">“问道青城山”出自余秋雨2001年游览都江堰和青城山后的题词。他原计划重点游览青城山,却被都江堰水利工程震撼,最终写下“道家有道,上善若水,于是,此生有两事可为,曰: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这一表述后成为都江堰市的标志性旅游口号,概括了当地“水文化”与“道文化”的双重特色。</p> <p class="ql-block">车到山门,便觉一股清润之气扑面而来,将市廛的尘嚣与燠热隔在了身后。我没有急着进去,先在门外的石阶上站了一会儿。抬头望,满眼是泼天的浓绿,那绿是活的,是流动的,仿佛要从山间溢出来,将人也融化在里头。山形算不得如何险峻,却自有一种圆融而沉静的姿态,像个打坐了许多年的道人,眉宇间尽是阅尽春秋的淡然。我忽然想,山若有记忆,该是多么厚重的一本书;而山若懂得遗忘,又该是何等自在的一种境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进了山门,沿着石阶徐徐上行,立刻便被那无穷层次的寂静包围了。这静,并非空无一物,而是丰饶的,饱满的。脚下石阶上,苍苔恣意地生长着,茸茸的,像一层厚密的绿绒毯。那是一种极古老的绿,沉郁而温润,仿佛把千百年的光阴都凝结在了那细小的绒绒里。路的两旁,多是些高大的楠木与银杏,蓊蓊郁郁的,将天光筛得细碎,洒在地上,便成了明明暗暗、晃动着的金币。最动人的是那无处不在的潺潺水声,它不喧哗,只是如低语一般,贴着山石的根,伴着你的脚步,时远时近,像一首永恒的、听不真切的背景音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城山景区的树木是一大景观!</p> <p class="ql-block">我走得很慢,心里那点黏滞的俗虑,竟在这行走中,一丝一丝地被抽了去。这时才有些明白,为何古人总将“入山”与“出世”连在一起。这山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似乎都暗合着某种自然的节律,一种不为人知的秩序。它们自在地荣枯,自在地流淌,无所谓欢喜,也无所谓悲戚。人呢,却总被无数无形的丝线牵引着,在名利与情感的漩涡里打转,求不得,放不下,如何能得这般清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城天下幽,昔人久知处。</p> <p class="ql-block">正想着,已走到天师洞前。这里香火缭绕,人气便旺了些。那棵传说中的张天师手植的银杏,真是令人心惊的庞大。它的枝干虬龙一般伸向天空,每一片叶子似乎都在诉说着历经的风霜。我抚着它那粗糙如龙鳞的树皮,感到一种时间的硬度与凉意。树下有道士静坐,青布道袍,闭目凝神,身外的熙攘仿佛与他全不相干。看着他,我忽然想起晋人那句妙语:“云岫无心,岂借劳于逸待?”这山中的云与岫,何曾有意要成为风景?这修道的真人,又何尝刻意去求什么?那份从容,原是来自内心的无所营求。而我们这些匆匆的过客,怀着“征服”或“游览”的心思而来,究竟是扰了山的清梦,还是徒然印证了自己的痴愚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终于到了上清宫。宫前有观景的平台,视野极是开阔。凭栏远眺,群山如海,一层淡似一层,终于融化在天地尽头那片空濛的烟霭里。风过处,松涛阵阵,那声音浑厚而苍凉,像是大地深沉的呼吸。此刻的我,衣衫已被汗水与潮气浸透,身子是疲乏的,心里却感到一种难得的空旷与平静。那来时盘踞在胸中的种种块垒,虽未全然消弭,却仿佛被这山风吹淡了,被这绿意洗涤了,不再那样沉甸甸地压着人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再向上,路愈发陡了。过了掷笔槽,那一段路几乎是贴着崖壁,下临无地,只闻得谷底水声轰鸣,激起一片森然的凉气。我扶着栏杆,小心翼翼地挪步,呼吸也禁不住急促起来。这身体的劳顿,倒有一种奇异的效用,它让你无暇再去思前想后,只将全副精神都贯注在眼前这一步、下一脚上。思想上的重负,有时竟也需要这肉体切实的疲惫来置换、来消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道无为”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指遵循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让事物按其本性发展,最终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p><p class="ql-block">“大道无为”并非消极不作为,而是强调顺应自然规律:</p><p class="ql-block">“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运行规律,其生成万物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无需外力强加,故称“无为”。</p><p class="ql-block">“无为”指不刻意强求、不违背事物内在逻辑,通过“疏导”而非“阻拦”的方式行事。</p><p class="ql-block">因“道”的运作能自然成就万物,故又体现为“无不为”,即在不妄为的前提下实现无所不为的效果。</p><p class="ql-block">这一概念源自《道德经》,老子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旨在说明:</p><p class="ql-block">对统治者而言,“无为”指不与民争、减少过度干预,使百姓自治。</p><p class="ql-block">对个人而言,需摒弃私欲妄念,按客观规律行事,达到“与道同体”的逍遥状态。</p> <p class="ql-block">下山时,已是四点多。山色由青翠转为墨黛,更添了几分幽邃。那来时的溪声、树影,此刻在渐浓的夜色里,都成了模糊的轮廓,唯有那股草木与泥土混合的清气,愈发浓郁。</p><p class="ql-block"><br></p> <p></p> <p class="ql-block">回到山门,再回首,群山已隐入无边的黑暗,沉默着,仿佛我这一日的游历,不过是它漫长睡梦中一丝微不足道的涟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归去的车上,我闭目养神,那满山的绿意和潺潺的水声,似乎还跟着我。我知道,明日醒来,依旧要回到那扰攘的俗世中去,但心里总算是偷得了这半日的清闲。清人魏源说得好:“一游胜读十年书”,书中的道理是别人的,而脚下的崎岖与眼中的清明,却是自己的。青城山教给我的,并非出世的玄理,而是一种“看”的方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之后,或许能在那山水之间,看见一个稍稍从容些的自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