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

无求

<b> 续接上篇:《云南大学(东陆校区)掠影》</b><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xd35fd?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网页链接</a><b>。</b> <b> 游览云南大学东陆校园,发现内里还有一个云南大学伍马瑶人类学博物馆,简称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因中午休馆,等到下午开馆,浮光掠影地匆拍了馆展。无论是观展还是回来后的整理、编篇,可能受兴趣点的局限,都没能令我产生特别深刻的印象。浮游、盲拍了,也简单整理了,毕竟还得将它安置到一个归处,于是决定,还是罗织成一个美篇作为纪实留存;考虑到受众喜好,仅发朋友圈和旅居地。</b> <b> 2003年9月启动建设的人类学博物馆,是云南大学民族学学科建设子项目,由美籍华人伍达观、伍马瑶夫妇捐资70万美元兴建。主体建筑于2006年4月10日建成开放,地处云南大学东陆园校区核心区域,与银杏道、会泽院等历史建筑群相邻 。建筑总面积4154平方米中,2100平方米用于展览与接待服务,包含三层功能空间:一楼设常设展厅,二楼配置影视放映厅,三楼建有学术报告厅及专题展览区 。</b> <b> 资料进一步显示,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始建于2003年9月,2006年4月正式开馆,坐落于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云南大学校本部东门之侧,建筑面积达4154平方米。该馆收藏两千余件涵盖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服饰等六大类别的民族文物,其中包含250余幅20世纪20-60年代云南少数民族历史老照片及800余部人类学影视资料。</b> <b> 作为学术研究机构,博物馆承办过多届国际学术会议,举办过《使命不渝——从田野中发现老兵故事》等专题展览,并与地方社区合作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活动 。</b> <b> 我实际看到的,仅是百年云大民族学“1923~2023”学科史展。</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第 一 部 分</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一、“救国之图”</font><font color="#ed2308">与民族学研究初启</font></b></h1> <b> 1923年4月,云南大学前身私立东陆大学以“作救国之远图”为创办宗旨,并于 1924年提出设立滇边调查部的构想。1936年,省立云南大学提请云南省政府核准通过拟“开设边地问题研究班以培养边地服务人才”的学科建设计划,开启了云南大学民族学的学科发展历程。</b><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二、边疆危机与边政学的创建和实践</font></b></h1> <b> 20世纪上半叶,日本和西方列强在中国边疆地区不断挑起事端,利用民族问题蚕食中国领土,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的边疆危机。为了维护领士和主权完整,抵御列强的威胁,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努力寻找巩固边防、建设边疆的道路。以云南大学吴文藻教授为代表的学者们创立了边政学,聚焦于边政改革和边疆治理,不断完善边疆治理的理论框架。方国瑜、江应樑等学者还深入边疆民族地区,主持一系列的边务工作,不仅推 动了中国边政学的发展,同时也为联结民心、现固国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维护边疆安全领域,云南大学始终走在中国高校的前列。</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三、民族危机与魁阁精神的孕育</font></b></h1> <b> 抗战时期,面对民族存亡危机,中国民族意识觉醒。为了更准确地理解中国社会,解决现实问题,1939年,吴文藻在云南大学成立社会学系,成为首任社会学系主任。随后,与燕京大学合组社会学研究室,费孝通、陶云逵、许烺光、林耀华、瞿同祖、李有义、史国衡、田汝康、 张之毅、谷苞、胡庆钧等先后进入社会学系及研究室工作。为躲避日本飞机轰炸, 1940年10月,研究室迁到呈贡县古城村魁阁。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他们秉承学术报国、奋发图强的“魁阁精神”,在 农村、工厂、矿山和民族地区展开实地调查,完成了《云南三村》《汉夷杂区经 济》《芒市边民的摆》等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开创了中国社会学民族学的魁阁时代。</b><br> <b> 将硕大的长幅展板一分为三拍下,请在自我心幕中有机链接。</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四、中华民族自觉凝聚与中华民族理论的建构</font></b></h1> <b> 面对边疆和民族危机,中华民族在外争国权、内争民权的过程中,进入了自觉凝聚的历史阶段。云南大学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学者们率先提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论断。顾颉刚在昆明创办了《益世报•边疆》周刊,组织边疆学会,又作《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提出“凡是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在中华民族之内我们绝不再析出什么民族”,抵御日本借“民族自决”分裂中国的企图。文章发表后,唤起了人们对中国民族问题的关注。这是早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大理论突破。围绕中华民族理论展开的这些研究超越了单纯的学术命题,成为中华民族理论构建历史上的重要事件。</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第 二 部 分</font></b></h1>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民族工作局面异常复杂,面临构建新型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帮助各民族人民共同进步的艰巨任务。云南大学师生积极投身于党的民族工作事业,参与民族调查、民族识别,为平等、团结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一、调查识别与奠定团结基础</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二、政策创新与社会实践</font></b></h1> <b>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促进边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开始逐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云南大学师生积极投身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云南大学学者提出一系列特殊政策措施和方案:马曜提出的“直接过渡”理论和侯方岳等提出的“和平协商士地改革”建议,都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在云南实践过程中的创举。政策的实施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边疆地区的稳定,帮助边疆各族人民迅速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第 三 部 分</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一、重 建 与 求 真</font></b></h1> <b> 改革开放以来,立足国家需要和时代要求,云南大学厚植爱国情怀,增强综合素质,构建民族学卓越人才培养新体系,成为中国民族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中国民族事务工作人才培养基地。先后培育了一批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跨学科知识和国际化视野,能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民族学新型拔尖人才;培育了一批专业化的民族工作者,充实到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充实到民族工作的各个领域中。</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二、转 化 与 创 新</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三、交 叉 与 融 合</font></b></h1> <b>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云南大学民族学研究围绕中国民族工作的主题主线,突破民族学以国内少数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传统,拓展民族学研究的间题意识与研究领域,在政治、经济、法律、艺术、生物等各方面深耕理论,加强多学科的协同研究,构建民族学研究学科群,不断完善中国特色民族学的话语体系。</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第 四 部 分</b></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一、理论创新与突破</font></b></h1> <b> 云南大学民族学以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为主题主线,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理论创新。2017年云南大学民族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同年,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评为A+学科。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云南大学再次入选,民族学学科入选了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br></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二、以史明理与学史力行</font></b></h1> <b> 云南大学民族史学坚持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沿袭云南大学深厚的民族史治学传统,以西南民族史地研究为主线,深入挖掘、整理西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从民族关系视角出发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中国大一统观念的内在历史逻辑,不断深化中华民族发展史研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与理论依据,为构建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提供学理资源。</b><br> <b> 云南大学民族学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推进建设“立民族团结之德,树民族团结之才”的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在新时代民族学人才培养体系中大力弘扬“魁阁精神”,着力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体系,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实践型人才,培养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外向型人才,培养服务民族地区发展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人才,为促进边疆稳定和文化繁荣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b><br><br> <b> 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为宗旨,聚焦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主动融入和服务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弘扬和传承“学术报国、守正创新”的学术文化,发挥“民族学+”新文科建设的优势,推进优秀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b><br> <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结 语</font></b></h1><div><br></div><b> 从创建至今,百年云南大学民族学学科建设史,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中国民族学发展史。回顾这段历史,云南大学民族学学科建设从未停止跋涉的脚步,不断开拓进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服务国家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服务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为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同频共振、同向同行,以砥砺前行的“学术报国”精神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b> <b> 稀里糊涂中,只转悠了一楼百年云大民族学学科史展,且完全没有还可上二、三楼游览的概念。转毕停拍,发现灯光璀璨的偌大展厅只有我一个人,顿生羞涩。考虑还要乘坐地铁,继续游览闻一多公园与闻一多更重要的旧居,我赶紧离馆,没想到中途还有格外的惊喜收获。详情请看下篇。</b> <h5><font color="#167efb"><b>五指山森林湖摄影视界 无求</b></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