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飞机降落在卡尔加里机场时,窗外的风裹着微凉的空气扑面而来,远远就看见小燕的妹妹小婷笑着挥手,四个人的凑在一起,旅途的疲惫瞬间消散大半。取车点就在机场内,省去了奔波的麻烦,我们预约的GMC SUV静静停在车位上,车身线条利落,透着几分适合长途旅行的稳重。</p><p class="ql-block">租车时才知道,驾驶员名额按人收费,每增加一位每天要多付10加币。商量后决定由我和小婷轮流开,既能分担驾驶压力,又能省下一笔费用。只是我对这款车的性能完全陌生,只能站在旁边看着租车的工作人员跟小婷介绍,听着一串陌生的英语,心里正犯嘀咕,却听见对方忽然蹦出几句生硬的普通话,仔细一看,原来这位染着黄头发的小哥哥也是国人,只是更擅长说广东话。靠着小婷的翻译和他零星的中文,我总算勉强弄清了基本操作——最特别的是档杆设在驾驶盘旁,和我平时开的车完全不同,只能上车后慢慢摸索。</p><p class="ql-block">坐进驾驶座,双手握住方向盘,小心翼翼地挂档、起步,车轮缓缓驶出机场停车场时,忽然有了种“真正开始旅行”的实感。</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第一站是卡尔加里市区,冬仪早早就约了南极旅行时认识的朋友,在U&ME公爵餐厅等着我们。推开门,广式点心的香气瞬间裹住鼻腔。</p> <p class="ql-block">三位广东小姐姐开点,很快菜品、点心就端上餐桌——拉肠裹着蛋液滑进嘴,淋上豉油香得叹气;叉烧酥外皮酥到掉渣,内里叉烧馅甜咸平衡。最惊喜是清炒时蔬,脆嫩带着镬气,解腻又爽口;炒牛河油亮油亮的,河粉滑韧、牛肉香嫩,每根都裹着酱汁,吃得人停不下筷。</p><p class="ql-block">这趟“寻味”果然没落空!再尝陈皮牛肉丸,Q弹得在齿间发颤,陈皮的甘香渗进肉里,鲜得恰到好处;小笼包夹起来汁晃悠悠,咬开小口吸溜,鲜汁直暖到胃里。</p><p class="ql-block">和朋友们对着满桌菜边吃边聊,从点心到主食全是熨帖的广东味,胃里舒坦,心里的幸福感也满得要溢出来。吃到正宗广东特色美食,我胃欣慰……</p> <p class="ql-block">饭后朋友带我们来到卡尔加里中华文化中心,这里是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卡尔加里市的重要文化地标之一,1992年9月建成,目的在于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加文化交流,为华人社区和当地市民提供文化教育、文娱康乐活动的场所。文化中心的霍英东文化大厅仿照北京天坛的祈年殿设计,屋顶为宝塔式,穹顶外覆盖着从中国进口的蓝色瓦片,由600年前为天坛供瓦的同一家公司制作。主层有霍英东文化大厅、周光召礼堂和中医诊所,底层还有餐厅,可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演出、节庆活动等,如农历新年庆祝活动,有舞龙舞狮、戏曲表演等。</p><p class="ql-block">我们到时正好有两个美女在台上弹琵琶,乐曲“一朵茉莉花”。</p> <p class="ql-block">出了卡尔加里文化中心之后,我们来到卡尔加里王子岛公园。六个人的影子被秋阳拉得老长,踩着满地碎金似的秋叶往前走,脚步时不时带出“沙沙”的脆响。河边的绿头鸭正扎着猛子找食,溅起的水花沾在芦苇上,像撒了把碎钻;抬眼往弓河对岸望,那抹亮红色一下子撞进眼里——是和平桥,红白管状的桥身架在河面上,阳光照得玻璃顶泛着光,连慢跑者过桥的身影都成了画里的一笔。忽然有吉他声飘过来,是个戴毛线帽的小伙在街心公园的空地上弹唱,调子轻得像风,路过的人特意放慢两步,脚步骤然就和着旋律晃了起来。</p><p class="ql-block">我们沿河走着,看阳光从树叶缝隙里漏下来,把每个人的发梢都染成暖黄色。鸭子还在游,歌声还在飘,远处的红桥静静立着——这哪里是“闲逛”,分明是撞进了卡尔加里最软的秋天里,连标志性的风景都成了陪衬。</p> <p class="ql-block">这是和平桥。在2008年,卡尔加里市议会批准在鲍河上建造一座新的地标性行人和自行车桥。连接卡尔加里河流的社区一直是该市的首要任务。第一批桥梁是在19世纪末建造的,当时卡尔加里被正式合并为一个城镇。</p><p class="ql-block">和平桥现在连接了横跨肘部河和弓河的50多座车辆和人行桥。</p><p class="ql-block">和平桥的位置给设计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建筑师和工程师带来了特定地点的挑战。为了避免影响鱼类栖息地,不允许在河中建立永久地基;相邻的直升机停机坪需要限制6米的高度;桥梁需要承受100年内一次的洪水事件。</p><p class="ql-block">Calatrava称这座桥是他设计过的“最容易到达、功能最好、技术上最具挑战性”的桥梁。和平桥的单跨度螺旋结构由河流两侧的地基支撑。</p><p class="ql-block">和平桥代表了卡尔加里对无障碍、活跃的交通基础设施的承诺。和平桥有一条指定的自行车中心车道,两侧是人行道,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每天要经过6000多次,超出了最初的预测。这座桥已经成为卡尔加里的地标,也是当地人和游客的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游览王王子岛公园,我们来到高楼林立的商业街。卡尔加里的建筑,是地理气候与设计美学的共生体。这座落基山脚下的城市,用独特的空间语言回应着寒地生活——“+15天桥系统” 是最生动的注脚,12公里长的密封廊道串联起市中心80%的商业楼宇,行人无需暴露在零下20℃的寒风中,就能在办公楼、商场与酒店间自由穿行,玻璃穹顶让冬季的暖阳依然能洒进通道,形成“空中步行街”的奇妙景致。</p><p class="ql-block">老建筑的留存更让这座城市的天际线有了温度。1910年的砂岩建筑“巴克莱酒店”与旁边的玻璃幕墙写字楼并肩而立,暖黄色的石材肌理与冷调的玻璃反光碰撞,恰似卡尔加里人的生活哲学:在对抗严寒的实用主义中,始终藏着对美的执着追求。</p> <p class="ql-block">建筑表皮则是另一重惊喜。无数摩天楼以玻璃幕墙为衣,冷冽的金属框架与通透的玻璃咬合,将落基山的雪峰、城市广场的枫树林,乃至相邻建筑的几何线条都揉进镜面里。站在斯蒂芬大道,常能看见现代主义的利落轮廓倒映在玻璃上,光影流动间竟有几分贝聿铭“光与石对话”的神韵,比如卡尔加里塔旁的银行大厦,简洁的玻璃体块与混凝土基座形成强烈对比,却在光影中与自然达成和解。</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街区间闲逛,抬头便见+15天桥的玻璃廊道悬在楼宇间,像串起珍珠的银线。阳光斜照时,写字楼的玻璃幕墙把落基山影拉得很长,与老砂岩建筑的暖黄墙身相映。风掠过街角,镜面里的建筑轮廓轻轻晃动,贝聿铭式的利落线条藏在光影里,每一步都像与这座城的建筑悄悄打招呼。</p> <p class="ql-block">漫步卡尔加里街道时,意外撞进一场流动的奢华。老式老爷车的镀铬车身泛着复古光泽,现代超跑的流线型尾翼划破风,兰博基尼、劳斯莱斯沿街排开,引擎声与赞叹声交织。富豪们聚在车旁交流,阳光洒在各式名车上,让这条本就满是精致建筑的街,瞬间成了移动的豪车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饭后我们就出发去了班芙国家公园。</p><p class="ql-block">班夫国家公园是加拿大最早的国家公园,也是世界著名的自然风景区。</p><p class="ql-block">班芙国家公园位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落基山脉北部,总面积6641平方千米。1885年,加拿大在此建立班夫温泉保留地,1930年正式更名为班夫国家公园,198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p><p class="ql-block">公园地形为山地,主要由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组成,拥有众多冰川和冰原。主要河流有弓河、雷德迪尔河等。这里还有路易斯湖、梦莲湖等众多湖泊,湖水呈现出碧绿或湛蓝的色彩,景色十分迷人。</p> <p class="ql-block">我们入住了班芙国家公园的隧道山光酒店。</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班芙的第一站是明尼万卡湖。</p> <p class="ql-block">明尼万卡湖是班夫国家公园中最大最深的湖泊,位于班夫镇东北约5公里处。其名字源于印第安斯通尼族,意为“水之精灵”。</p> <p class="ql-block">这里湖岸线长达28公里,水深达142米,是加拿大落基山脉中最长的湖泊。游客可在北岸进行野餐、徒步旅行和山地自行车等活动。</p> <p class="ql-block">在明尼万卡湖散步时,好运撞进一场户外婚礼。碧蓝湖水铺作天然背景,落基山雪峰尖顶缀着白云当见证,新人礼服与岸边松绿相映。风卷着湖水气息掠过,宾客掌声混着浪声,连阳光都似特意柔下来,把这场不期而遇的浪漫,刻进了落基山的湖光里。</p> <p class="ql-block">新娘的鱼尾白纱拖在栈道上,头发被风掀起,露出她微微含笑却带了点湿润的眼。身旁的伴娘穿着青底花裙,裙摆随节奏轻晃,默契在前方走着;平台上的亲友们跟着吉他声轻哼,也有悄悄举起手机,镜头追着新娘的背影,嘴角弯得藏不住笑意。</p> <p class="ql-block">明尼万卡湖的婚礼上,伴娘是亮眼的风景。伴娘身材高挑,白色轻纱伴娘裙衬得身姿挺拔,裙摆随湖风轻晃。阳光洒在她的发梢,与碧蓝湖水、雪顶山景相映。</p> <p class="ql-block">脚下的湖水是极清的碧绿色,阳光穿透水面,能看见水底圆润的卵石,栈道在湖中延伸,像架在绿宝石上的通路。走到栈道尽头、平台边缘时,吉他声恰好转了个温柔的调,父母停下脚步。父亲先张开双臂将新娘拥进怀里,动作慢得像要把这瞬间攥紧;母亲随后上前,从侧面抱住女儿,在她脸颊印下一个轻吻,低声说了句“照顾好自己”,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哽咽。新娘回抱父母,额头抵着母亲的肩,此时平台上的亲友团静了一瞬,女方的朋友们悄悄红了眼,又跟着吉他声轻轻鼓掌。</p> <p class="ql-block">新娘再抬头时,父母已默契地后退半步,父亲抬手抹了下眼角,母亲牵起他的手,两人相视而笑,走到平台一侧的亲友群里刚站定,就有朋友们就凑过去,轻轻拍着母亲的背安抚。风恰好在此刻停了,湖面泛起细碎的波光,远处雪山的尖顶覆着未化的雪,像为这场仪式镶了纯洁,平台上的吉他声还在继续,新娘与新郎相对而立的瞬间,身边的亲友、脚下的碧波、绵长的栈道,还有流淌的旋律,都成了他们的背景板。原来最动人的场景,从不是刻意营造,而是恰好的人、恰好的景,再加上木平台上满溢的祝福,在路易斯湖的晨光里,撞出了最温柔的相遇。</p> <p class="ql-block">此时正值秋季,湖边的树叶已经变色了……</p> <p class="ql-block">明尼万卡湖的水,是被落基山淬过的碧玉。近岸处清得能数见湖底卵石的纹路,阳光穿透水面,把细碎光斑织在石缝间;往湖心去,水色渐变成浓醇的蓝,像将天空揉碎了沉在湖里,连风掠过都掀不起杂色,只漾开一圈圈翡翠般的涟漪。</p> <p class="ql-block">几艘小船轻划在湖面,木桨入水时几乎无声,只搅得那汪“碧玉”微微震颤。船身推开的水纹里,能看见船底与湖底的距离,仿佛船不是浮在水上,而是悬在一块通透的蓝绿色宝石里。偶尔有船划过,倒影便在湖心舒展,与远处雪峰的影子叠在一起,让这汪碧水多了几分流动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坐在明尼万卡湖边的休闲椅上,风裹着湖水的清冽拂过脸颊。看碧玉般的湖面泛着粼光,小船慢悠悠划过,连远处雪山的影子都跟着晃。不用急着赶路,也不用想琐事,只任目光追着水波走,连呼吸都变得轻缓。这一刻,好像整个人都融进了这湖光山色里,满是踏实的松弛与欢喜。</p> <p class="ql-block">今日的班夫,是被蓝天白云托起来的。游览完明尼万卡湖后,我们开车迎着晨光往南走三公里,就到了班夫贡多拉山的缆车站,就望见了四人座的缆车像透明胶囊似的,正沿着索道往硫磺山巅爬。</p><p class="ql-block">坐进缆车的瞬间就被惊艳——680米的标高差藏在8分钟里,脚下的班夫镇慢慢缩成彩色积木,弓河像银带绕着镇子流,远处的班夫温泉酒店红顶愈发鲜明。等缆车稳稳停在2250米的山顶,才真正懂“绝佳观景点”的意思:观景台360度无遮挡,明尼汪卡湖嵌在山谷里,六座落基山脉的峰峦层叠着,连岩石的纹路都看得清。</p> <p class="ql-block">乘缆车登顶硫磺山时,风先撞进怀里。站在观景台往下望,班夫镇像撒在山谷里的彩色积木,弓河绕着镇子蜿蜒成银带,远处落基山脉的雪峰铺成白色天际线。风里裹着淡淡的硫磺气息,却一点不扰人,只让人觉得视野全开,所有烦忧都被这辽阔的风景揉碎,只剩满心的敞亮与震撼。</p> <p class="ql-block">坐进班芙的SKY BISTRO时,窗外山景已让人心动,没想到餐食更叫人惊喜。海鲜杂烩汤端上桌,奶白汤底浮着鲜虾、贝类,一口下去鲜得直挑眉;香煎白尾虾裹着薄脆外皮,内里嫩得能掐出水;烟熏三文鱼带着松木香气,配着酸黄瓜刚好解腻;最绝的是短肋牛肉鞑靼,纹理细腻得像云朵,拌上蛋黄酱入口即化。</p><p class="ql-block">更难忘的是服务的小哥哥——个子高挑,笑起来有梨涡,帮我们分餐时动作利落,还细心提醒鞑靼要趁凉吃。这顿饭,舌尖浸着鲜,眼里映着景,连服务都成了加分项,吃完走出门,连山风都觉得甜滋滋的。</p> <p class="ql-block">最生动的是山巅的小生灵:苍鹰展开翅膀在云下盘旋,花栗鼠“嗖”地从脚边窜过,树枝上的小鸟正叼着松子蹦跳。抬头是洗得发亮的蓝天,低头是郁郁葱葱的森林,远处硫磺山的岩壁透着险峻,风里都带着山野的清冽。</p> <p class="ql-block">站在硫磺山顶观景台,我下意识扶紧栏杆,山风裹着淡淡的硫磺气息掠过,带着落基山特有的清冽,拂得脸颊微凉。西侧山坡光秃秃的,正午阳光洒在白色岩层上,泛着柔和的淡蓝光泽——那是硫磺矿脉的印记,我忍不住掏出手机,想拍下岩缝里闪着细碎银辉的硫磺晶体,却发现镜头装不下这份自然雕琢的粗粝感。</p><p class="ql-block">东侧截然相反,成片松树郁郁葱葱,深绿枝叶被风掀起浪纹,像给山体裹了层流动的厚绒毯。视线移向树林间的赭褐色区域,早年山火留下的焦黑树干,在光影里勾勒出硬朗线条,新绿枝芽却从缝隙里钻出来。我侧过身,让班夫镇的彩色屋顶也入了画,这半白半绿、半旧半新的景致,让我连按快门的手都慢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站在观景台往下望,班夫镇像撒在山谷里的彩色积木,弓河绕着镇子蜿蜒成银带,远处落基山脉的雪峰铺成白色天际线。风里裹着淡淡的硫磺气息,却一点不扰人,只让人觉得视野全开,所有烦忧都被这辽阔的风景揉碎,只剩满心的敞亮与震撼。</p> <p class="ql-block">弓河,它是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重要河流。其发源于弓河冰川和弓湖,全长587公里,流经班夫镇等多地,最终汇入南萨斯喀彻温河。因河岸曾长有印第安人制弓用的芦苇而得名,是班夫国家公园内的重要旅游资源。</p> <p class="ql-block">我身后是弓河瀑布,它位于弓河下游,因河道呈弓形而得名。瀑布落差约10米,河水呈碧蓝色,白浪翻滚。这里是电影《大江东去》的拍摄地,设有高空木制人行步道,是班夫的核心旅游景点。</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山脚下的小镇采买食物,然后顺便为明天的旅途踩点,看好放车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了弓河瀑布,它位于弓河下游,因河道呈弓形而得名。瀑布落差约10米,河水呈碧蓝色,白浪翻滚。这里是电影《大江东去》的拍摄地,设有高空木制人行步道,是班夫的核心旅游景点。</p> <p class="ql-block">弓河是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重要河流,发源于落基山脉的弓河冰川及弓湖,全长587公里。它流经班夫国家公园,穿过班夫镇等城镇,最终汇入南萨斯喀彻温河。其名称源于印第安人用河岸松木制作弓箭的传统。</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了加拿大班芙国家公园深处,十峰谷的怀抱里藏着一汪被称作“落基山蓝宝石”的湖水——梦莲湖。它的故事,是冰川与时光共同书写的浪漫。</p> <p class="ql-block">数万年前,哥伦比亚冰原的冰川缓慢移动、消融,在山谷间凿出洼地,融化的冰雪在此汇聚,便有了这面海拔1884米的高山湖泊。湖水的神奇蓝绿色,源于冰川携带的岩石微粒,阳光洒下时,微粒折射光线,让湖面像镶嵌在群峰间的宝石,随光线流转变幻色泽。</p> <p class="ql-block">曾有位摄影师在此蹲守三日,终于捕捉到晨雾漫过十峰山、阳光刺破云层洒在湖面的瞬间,那幅照片后来登上加拿大20加元纸币背面,让梦莲湖的美传遍世界。如今,湖畔的步道上仍常有徒步者驻足,他们望着湖水与雪山相映的画面,仿佛能听见冰川低语,读懂这片湖藏了万年的温柔故事。</p> <p class="ql-block">我们站在梦莲湖岸,像闯进了宝石匣子。晨光里湖水泛着青蓝,十峰山的影子浸在水里,风过时连涟漪都闪着光。沿步道走几步,就能遇见低头饮水的飞鸟。我们蹲在湖边看冰川融水漫过石子——这片刻的澄澈,足够记很久。</p> <p class="ql-block">梦莲湖的水净得能数清湖底石子,阳光一照,满湖都成了流动的宝石。是那种掺了碎冰的青碧蓝,十峰山的影子沉在里面,连风掠过,漾开的波纹都像宝石在闪光。</p> <p class="ql-block">湖周山石多是青灰与赭黄相间,棱角被风雪磨得温润,却仍透着苍劲。有的斜倚湖边,倒映在碧水里;有的立成十峰山的轮廓,峰顶偶覆残雪,像给青灰山石镶了道白边,静静环抱着这汪蓝湖。</p> <p class="ql-block">在梦莲湖旁边,有只圆滚滚的黑熊人偶总惹人格外留意——毛茸茸的黑“皮毛”沾着草屑,圆眼睛亮闪闪的,只是右前爪缺了块,断口露着填充物,透着点委屈。</p> <p class="ql-block">我笑着凑过去,轻轻靠进它的怀抱,手臂环住它厚实的“身子”。朋友举着相机时,风似乎吹得它耳朵晃了晃,我忍不住摸了摸它残缺的爪子,心里又软又畅快,照片里的笑,也藏着对这只“受伤小熊”的温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