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市,鸠摩罗什寺静静矗立,这座与高僧鸠摩罗什紧密相连的古寺,承载着千年佛教文化记忆,是丝路文明交融的重要见证。 寺庙的建筑特色兼具西域风情与中原规制。寺内最负盛名的是罗什塔,这座八角十二层的楼阁式砖塔,高32.8米,塔身以青砖砌筑,每层均设斗拱、飞檐,塔刹由覆钵、相轮等组成,造型挺拔庄重。塔内供奉着鸠摩罗什的舌舍利,印证着“舌存塔存”的千年传说。大雄宝殿采用歇山顶构造,殿内梁柱粗壮,彩绘精美,佛像庄严肃穆。两侧的配殿、回廊布局对称,与主体建筑相得益彰,院内古柏苍劲,碑刻林立,尽显千年古寺的静谧与厚重。 鸠摩罗什寺的历史与大师的命运深度交织。寺院始建于后秦弘始三年(401年),此后历经沧桑,隋代扩建,唐代鼎盛,西夏时成为皇家寺院,明清两代多次修缮。近代虽遭损毁,但核心建筑得以保留,如今的寺院是在原址上复建,既延续古制,又焕新活力,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鸠摩罗什的生平堪称传奇。他生于龟兹(今新疆库车),父亲是印度高僧,母亲为龟兹公主。自幼聪慧的他七岁出家,遍历西域诸国求法,二十岁便成为西域佛教界的宗师。公元401年,后秦君主姚兴将其迎至长安,途中他在武威驻留多年,鸠摩罗什寺便是此时为他译经弘法而建。这位大师最大的贡献在于佛经翻译,他以“达意”为核心,译出《金刚经》《法华经》等经典,译文流畅精准,至今仍是汉传佛教的主流版本,被誉为“中国佛教翻译之父”。<div> 鸠摩罗什的生平故事绘画:<br><div> </div></div> <p class="ql-block"> 寺庙中供奉着很多精美的佛教造像,美仑美奂,巧夺天工。</p> 如今,鸠摩罗什寺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更成为传承文化的载体。漫步寺中,罗什塔的剪影与丝路霞光交融,仿佛仍能听见大师译经的梵音,感受多元文明在此碰撞共生的历史温度。 摄影:刘晓钟<div>拍摄时间:2025.9.21</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