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最近朋友圈🈶一段台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小时候老人常说解放前与解放后,后来常有人说文革前与文革后;年岁大了现在人又说改革前与改革后;现在呢又说疫情前与疫情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历经沧桑的巨变,更觉世态变化太快。过去听人常讲30年河东30年河西,似乎只是闲话而已,现在仔细想想确是相当经典。</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看现实30年前拿到文凭可能就改变命运,30年后拿到文凭可能还只是个送外卖的;30年前临建草屋里也能娶上媳妇,30年后有车有房也不一定能找到女朋友;30年前村里有台电视机全村人都跑去看,30年后家家都有电视机却放着没人看了;30年前媳妇侍候婆婆,30年后婆婆侍候媳妇;30年前生孩子罚款还偷着生,30年后生孩子给奖励还没人生了;30年前一人赚钱养活全家,30年后全家赚钱养活一个娃;30年前吃粗粮叫穷,30年后吃粗粮叫养生;30年前穿破洞或补丁衣服是因为家里穷,30年后花钱买破洞衣服说是因为酷;30年前因吃不饱而发愁,30年后却想方设法的少吃点是为了瘦;30年前找不到几个戴眼镜的,30年后找不到几个不戴眼镜的,好不容易找到几个不戴眼镜的一问还是戴隐形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读罢这段文字,满是对时光流转、世事变迁的唏嘘与共鸣,字里行间的每一组对比,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不同时代的记忆闸门,精准戳中了“30年河东,30年河西”的世事规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解放前与后”到“疫情前与后”,每一个“前后”的划分,都是一段历史的印记,藏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与境遇沉浮。曾经只当是闲话的俗语,如今在一个个现实对比里变得无比鲜活——文凭从“命运敲门砖”到“谋生通行证”的价值转变,婚恋从“温饱即安”到“物质加码”的需求迭代,生活从“共享稀缺”到“独享富余”的状态切换,就连饮食、穿着、育儿、相处的观念,都来了个彻底的“反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些反差不是荒诞,而是时代发展最真实的注脚:有物质丰裕后的观念升级,也有社会竞争加剧后的现实无奈;有审美与生活方式的多元迭代,也有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错位。字里行间的“世态炎凉”,并非贬义的人情冷暖,而是对时代洪流中个人境遇、社会风气剧烈变化的深沉感慨,让人在回望过往与审视当下时,既惊叹于社会的飞速变迁,也忍不住对时光的力量心生敬畏——原来所谓沧海桑田,不过是几代人亲身经历的日常,所谓世事流转,早已在一句俗语里道尽了真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由此可见,“30年河东,30年河西”这句俗语,更像是对时光的调侃与怅惘,不是这句俗语因这些变化而生,而是这些跨越30年的鲜明反差,让这句古老的智慧有了最生动、最贴近生活的现实注解,深刻地揭示了世事变化的必然规律,既是对过来者的抚慰,也是对失意者的鼓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