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盛园与“三八席”(长篇小说)(3.8)

苗胜文

<p class="ql-block"><b>  一席传承,两代匠心,万千情义。“平定三八席”,尝的是味道,品的是人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题 记</b></p> <p class="ql-block"><b>第八章:新的共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深夜那场推心置腹的谈话,如同在冰封的河面上凿开了一个口子,虽然未能让整条河流解冻,但至少,一股微弱的暖流开始悄然涌动。苗万良没有明确表态,但递过来的那碗热汤,和他愿意倾听的姿态,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b></p><p class="ql-block"><b>接下来的几天,“荣盛园”的后厨依旧在苗万良的严格掌控下运行,但气氛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苗万良的斥责声不再像之前那样频繁和尖锐,他偶尔会站在一旁,观察徒弟们的工作流程,眉头紧锁,似乎在思考着什么。</b></p><p class="ql-block"><b>李振邦则变得更加沉默和谨慎。他没有再主动提起任何改革方案,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最基础的工作中,清洗、搬运、备料,一丝不苟。同时,他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细致入微地观察后厨的每一个环节,不再仅仅着眼于流程的“快慢”,而是思考每个环节与最终“味道”和“心力”消耗之间的关系。他拿着一个小本子,默默地记录着:老师傅在哪个步骤上花费时间最多?哪个环节最容易因为忙乱而出错?哪种食材的预处理可以提前完成而不影响风味?</b></p><p class="ql-block"><b>他不再试图用一套宏大的理论去覆盖一切,而是像一位耐心的考古学家,一点一点地挖掘现有体系中的“痛点”和可以优化的“缝隙”。</b></p><p class="ql-block"><b>几天后的一个清晨,苗万良将李振邦叫到了自己的小书房。书房里依旧堆满了各种古籍和账本,空气中弥漫着墨香和旧纸张的味道。</b></p><p class="ql-block"><b>“坐。”苗万良指了指对面的椅子,语气平淡。</b></p><p class="ql-block"><b>李振邦依言坐下,心中有些忐忑。</b></p><p class="ql-block"><b>苗万良没有看他,而是翻看着桌上那本被自己摔过、又被李振邦悄悄捡回并整理好的笔记本。他翻到其中一页,上面是李振邦用铅笔标注的、关于食材预处理环节的优化建议,旁边还画了简单的示意图。</b></p><p class="ql-block"><b>“你上次说的,”苗万良终于开口,手指点着那页纸,“把一些不碍事的准备工作,提前集中做……具体怎么个弄法?”</b></p><p class="ql-block"><b>李振邦心中一凛,知道机会来了。他深吸一口气,没有立刻抛出复杂的方案,而是从最具体、最无争议的点开始:</b></p><p class="ql-block"><b>“师父,比如像干香菇、木耳这些需要长时间泡发的山货,”他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客观而务实,“现在都是谁用谁临时泡,有时候忙起来就忘了,或者时间不够,影响口感。如果我们每天开门前,固定由一个小徒弟,按照预估的用量,统一用温水泡发好,滤干水分,分装放在冷藏柜里。师傅们用的时候直接取,既节省了等待时间,又能保证泡发程度一致。这个环节,对最终菜品的味道,几乎没有影响,只是改变了准备的时间点和方式。”</b></p><p class="ql-block"><b>苗万良沉吟着,没有立刻反驳。这确实是个很小的改动,而且听起来合情合理。</b></p><p class="ql-block"><b>李振邦见状,继续谨慎地推进:“再比如,一些蔬菜的初步清洗和去皮切块,像土豆、萝卜这些,也可以集中处理。我们甚至可以定制一些标准尺寸的容器,这样砧板师傅拿到手,就知道大概能出多少份,备料更精准,浪费也少。”</b></p><p class="ql-block"><b>他停顿了一下,观察着师父的反应,然后才提到稍微敏感一点的话题:“还有……像普通宴席汤底的基础熬制,就是那种用鸡架、猪骨吊的清汤,不涉及秘方调味的。这个过程耗时很长,但技术难度相对固定。是不是可以……在非高峰时段,由固定的、细心的人负责,熬好一大锅,过滤干净,作为基础汤底备用。这样,像刘师傅他们吊制高端汤品时,就可以直接用这个做基底,只需要专注于最后的调味和火候掌控,能节省至少一个时辰的时间,而且基底汤的质量更稳定。”</b></p><p class="ql-block"><b>这一次,苗万良没有像之前那样立刻否定。他手指敲着桌面,陷入了沉思。李振邦提出的这些,都是“后台”的准备工作,不直接面对客人,不涉及核心调味,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高峰期的压力。</b></p><p class="ql-block"><b>“那……预订系统呢?”苗万良忽然问道,语气听不出喜怒。</b></p><p class="ql-block"><b>“预订系统,主要是为了更准确地预估食材用量,减少浪费。”李振邦解释道,“我们可以不强制要求客人点全餐,但可以鼓励他们提前告知主要意向菜品,比如一桌客人大概要点几个大菜,几个热炒。这样我们备料就有谱了。而且,系统可以帮我们记录客人的特殊需求,比如忌口、偏好,服务能更周到。”</b></p><p class="ql-block"><b>苗万良沉默了很久。书房里只有旧钟摆的滴答声。最终,他长长地吐出一口气,仿佛做出了一个极其艰难的决定。</b></p><p class="ql-block"><b>“试试吧。”他声音低沉,却异常清晰,“就按你说的,先把这些……不碍事的准备工作,理顺了。但是,”他猛地抬起头,目光如炬地盯着李振邦,语气斩钉截铁,“核心的烹饪环节,一步不许动!味道的关,必须我把!还有,所有改动,必须经过我点头!”</b></p><p class="ql-block"><b>“是!师父!我明白!”李振邦强压下心中的激动,郑重地点头。他知道,这已经是师父能做出的最大让步,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b></p><p class="ql-block"><b>接下来的日子,“荣盛园”的后厨开始了一场静悄悄的变革。在李振邦的细致规划和赵劲松的协助下,预处理区被建立起来,由几位年轻细心的徒弟负责。预订信息被更系统地整理和利用。苗万良则像一位警惕的守门人,紧紧把守着从预处理到核心烹饪的交接点,对送来的半成品进行严格检查,确保符合他的标准。</b></p><p class="ql-block"><b>起初,老师傅们还有些不适应,甚至带着怀疑。但很快,他们就尝到了甜头。高峰时段,他们发现自己可以更专注地颠勺、调味,而不用分心于繁琐的准备工作。出菜的节奏变得流畅,慌乱和失误明显减少。虽然苗万良的要求依旧严苛,但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却减轻了不少。连最初反对最激烈的王师傅,在切配时也忍不住嘟囔:“嘿,这土豆丝送来就是均匀的,倒是省了我不少事……”</b></p><p class="ql-block"><b>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苗万良默许李振邦将一台旧电脑搬进了后厨旁边的杂物间,用于管理预订数据和简单的库存记录。但就在电脑旁边,他亲手将祖师爷苗广义的牌位擦拭干净,端正地摆放在一个崭新的香案上。香案上,一炉清香终日袅袅。</b></p><p class="ql-block"><b>这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举动,仿佛在无声地宣告:技术可以为我们所用,但敬畏之心,永不能丢。新的工具,必须服务于古老的灵魂。</b></p><p class="ql-block"><b>一种新的、微妙的平衡,在“荣盛园”的后厨逐渐形成。效率得到了提升,混乱得以遏制,而苗万良所坚守的“味道之魂”,非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因为核心厨师们能更专注于关键环节而得到了更好的保障。</b></p><p class="ql-block"><b>李振邦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感慨。他明白,这远非终点,未来的路依然漫长。但至少,他们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不是谁战胜了谁,而是传统与现代,在碰撞之后,找到了一种可以共存、甚至相互促进的可能。</b></p><p class="ql-block"><b>薪火,在新的灶膛里,以一种更稳定、更可持续的方式,安静而有力地燃烧着。</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