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盛园与“三八席”(长篇小说)(3.7)

苗胜文

<p class="ql-block"><b>  一席传承,两代匠心,万千情义。“平定三八席”,尝的是味道,品的是人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题 记</b></p> <p class="ql-block"><b>第七章:深夜对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从周为民老先生的小院出来,李振邦没有直接回宿舍。夜风带着凉意,吹拂着他滚烫的脸颊,却吹不散心中那股被点拨后重新燃起的、混杂着明悟与忐忑的复杂情绪。周老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心中那把因固执己见而锈死的锁。他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改革,方向或许没错,但姿态和方式,却像一把试图劈开古木的利斧,粗暴而缺乏对年轮本身的敬畏。</b></p><p class="ql-block"><b>他需要和师父谈一谈。不是辩解,不是说服,而是一次真正的、心平气和的沟通。但他知道,以师父那刚硬的脾气,白天在众目睽睽之下,绝无可能。</b></p><p class="ql-block"><b>鬼使神差地,他转身又走向了“荣盛园”。夜色深沉,老街寂静无声,只有远处偶尔传来的几声犬吠。店铺早已打烊,黑漆漆的门板紧闭着。他绕到后院的小门,发现门竟然只是虚掩着,并未上锁。</b></p><p class="ql-block"><b>一丝微弱的灯光,从后厨的窗户透出来,在漆黑的夜里显得格外醒目。</b></p><p class="ql-block"><b>师父还没睡?李振邦的心猛地一跳。他轻轻推开门,走了进去。</b></p><p class="ql-block"><b>后厨里,只亮着一盏悬挂在灶台上方的孤灯,光线昏黄,将偌大的空间映照得影影绰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熟悉的、醇厚的肉香。只见苗万良独自一人,背对着门口,正站在那口专门用于吊制顶级高汤的紫砂汤煲前。他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旧围裙,微微佝偻着腰,手里拿着一柄长勺,正小心翼翼地撇去汤面上最后一丝浮沫。灶膛里的火,已经调到了最小,只剩下几点暗红的炭火,保持着汤水将沸未沸的“虾眼泡”状态。</b></p><p class="ql-block"><b>咕嘟……咕嘟……</b></p><p class="ql-block"><b>汤煲发出细微而均匀的声响,在这万籁俱寂的深夜里,显得格外清晰,也格外……孤独。</b></p><p class="ql-block"><b>李振邦停住了脚步,静静地站在阴影里,没有立刻上前。他看着师父专注的背影,那花白的头发在灯光下格外刺眼,那曾经挺拔的身躯,此刻在昏黄的灯光下,竟显得有些单薄和苍老。他忽然意识到,师父已经不再年轻了。他日夜守护的,不仅仅是“荣盛园”的招牌,更是他倾注了一生心血、视若生命的技艺和信念。而自己之前的莽撞,无疑是对这种信念最直接的冲击。</b></p><p class="ql-block"><b>一种混合着愧疚、心疼和理解的复杂情感,涌上李振邦的心头。</b></p><p class="ql-block"><b>苗万良似乎察觉到了身后的动静,但他没有回头,依旧专注地看着汤煲,只是手上的动作微微停顿了一下。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用那略带沙哑的嗓音,平静地开口,仿佛早已料到他会来:</b></p><p class="ql-block"><b>“来了?站那儿干什么,过来看看这锅汤。”</b></p><p class="ql-block"><b>李振邦深吸一口气,走了过去,站在师父身旁。汤煲里的汤汁呈现出一种极其诱人的、清澈的金黄色,随着微小的气泡起伏,散发出无法形容的复合香气,那是时间、火候和无数食材精华共同作用的结果。</b></p><p class="ql-block"><b>“火候差不多了,”苗万良用勺子舀起一点汤,轻轻吹了吹,递到李振邦面前,“你尝尝,看还差多少。”</b></p><p class="ql-block"><b>李振邦愣了一下,小心翼翼地接过勺子,尝了一口。汤汁入口,瞬间,一种极致的鲜香在味蕾上绽放,但紧接着,是一种沉稳的、绵长的醇厚感,缓缓滑过喉咙,暖意直达胃底,唇齿留香,余韵悠长。这味道,与他之前尝过的、刘师傅“优化”后的汤,有着天壤之别。这汤里,有“魂”。</b></p><p class="ql-block"><b>“师父……这汤……”李振邦的声音有些哽咽,“真好。”</b></p><p class="ql-block"><b>苗万良看了他一眼,眼神复杂,没有接话,只是拿回勺子,自己也尝了一口,然后微微点了点头。他盖上锅盖,将火彻底熄灭,只留下炭火的余温继续温养。</b></p><p class="ql-block"><b>两人并肩站在灶台前,沉默着,只有汤煲里残余的热气发出细微的滋滋声。</b></p><p class="ql-block"><b>“师父,”李振邦终于鼓起勇气,打破了沉默,声音低沉而真诚,“我错了。”</b></p><p class="ql-block"><b>苗万良的身体几不可察地僵了一下,但没有说话,等着他继续说下去。</b></p><p class="ql-block"><b>“我之前的想法,太急了。”李振邦看着那口汤煲,仿佛在对着它忏悔,“我只看到了流程上的混乱,只想着怎么用更快的方法解决问题。我把后厨当成了一个需要优化的机器,却忘了……这里面最重要的,是‘人’,是您和各位老师傅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心’和‘手’。”</b></p><p class="ql-block"><b>他顿了顿,组织着语言,努力表达着周老点醒他的那个核心:“我想提升效率,这没错。但我错在,以为效率就是一切,以为新的方法可以完全取代旧的经验。我忽略了,有些东西,是机器和流程算不出来的,比如这锅汤的‘火候’,它不光是时间和温度,更是一种……感觉,是您用手、用眼、用心才能把握的‘魂’。我逼着大家去适应新流程,却没有保护好这份最宝贵的‘魂’,反而让刘师傅他们……走了歪路。这是我的责任。”</b></p><p class="ql-block"><b>这番坦诚的自我剖析,没有推诿,没有辩解,只有深刻的反思。苗万良静静地听着,脸上的线条似乎柔和了一些。他依旧没有看李振邦,目光停留在那口凝聚了他一夜心血的汤煲上。</b></p><p class="ql-block"><b>“你的那些图啊表啊,”苗万良终于开口,声音依旧平淡,但少了白日的火药味,“也不是全无用处。预订那个,提前知道客人吃什么,备料确实能准点,少浪费。”</b></p><p class="ql-block"><b>这几乎是苗万良第一次,正面承认李振邦方案中的可取之处。</b></p><p class="ql-block"><b>李振邦心中一动,赶紧趁热打铁:“师父,我明白您的意思了。效率工具,应该用来服务核心技艺,而不是反过来被工具牵着鼻子走。我在想,我们能不能……找一个折中的办法?”</b></p><p class="ql-block"><b>他小心翼翼地提出新的构想:“比如,核心的步骤,像这锅汤最后的调味和火候掌控,像‘过油肉’的滑油时机,像秘制酱料的配比,这些决定味道灵魂的关键环节,必须由您或者您指定的老师傅亲自把关,绝不动摇。但是,像食材的初步清洗、分切,普通汤底的提前熬制,这些相对标准化、对最终风味影响较小的预处理环节,是不是可以系统化起来,解放老师傅的时间,让他们能更专注在刀刃上?”</b></p><p class="ql-block"><b>他还想到了周老无意中提到的那个词:“还有……比如灶火,我们是不是可以研究一下,有没有办法在保持传统柴火灶风味的同时,让火力更稳定、更均匀?也许……可以试试改良一下灶膛的结构?”</b></p><p class="ql-block"><b>李振邦一边说,一边观察着师父的反应。他不再试图用一套全新的系统去“覆盖”旧体系,而是试图找到新老结合的“接口”,让新技术成为老师傅们精湛技艺的助力,而非替代。</b></p><p class="ql-block"><b>苗万良沉默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灶台边缘。昏黄的灯光下,他脸上的皱纹显得更深了,但眼神中那固执的坚冰,似乎在缓缓融化。</b></p><p class="ql-block"><b>这一次,他没有立刻反驳,也没有断然否定。他似乎在认真思考这个“折中”的可能性。或许,在他内心深处,也清楚地知道,完全固守旧制,在当今时代确实步履维艰。只是他放不下的,是那份对技艺纯粹性的坚守和尊严。</b></p><p class="ql-block"><b>“说得轻巧。”良久,苗万良才哼了一声,但语气已不再是斥责,更像是一种带着疲惫的感慨,“灶火是灶神爷赏饭吃,是说改就能改的?”</b></p><p class="ql-block"><b>但他并没有结束谈话的意思。他转身,从旁边的柜子里拿出两个小碗,舀了两碗刚熬好的汤,递了一碗给李振邦。</b></p><p class="ql-block"><b>“趁热喝了吧,暖暖身子。”</b></p><p class="ql-block"><b>师徒二人,就在这万籁俱寂的深夜,在弥漫着浓郁香气和温暖气息的后厨里,就着这一碗用心熬制的汤,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平心静气的交流。没有激烈的争吵,没有固执的对立,只有对共同关心的“味道”与“传承”的探讨。</b></p><p class="ql-block"><b>虽然前路依然布满荆棘,但至少,沟通的桥梁,已经在这寂静的深夜里,悄然架起。那锅咕嘟作响的老汤,仿佛成了化解干戈的媒介,温暖了冰冷的隔阂。</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