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旨”石供桌解码 “牺汤炎饼”的饮食文化源流

太行树神焦语录

<p class="ql-block">昵 称:太行树神焦语录</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461595</p><p class="ql-block">探秘地点:山西晋城析城山羊头山</p> <p class="ql-block">  杂割、牺汤、十大碗、八八席、煎饼、摊馍、里圪抓这些山西特色小吃的起源形成一直是个迷!一张宋代“圣旨”供桌上的“牺汤炎饼”解开了这个千年谜团……它是国内饮食文化界首次发现且最早的皇家御赐实物例证。请看“圣旨”:</p> 引     言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器物与铭文往往是解码文明传承的关键密码。李氏家族存世的“圣旨”石供桌(又称石条几),作为罕见的实物遗存,其镌刻的“圣旨”“庆历赐酺”“牺汤炎饼”等核心文字,不仅印证了家族受皇封的荣耀,更串联起秦汉至明清的饮食制度演变,揭示了牺汤、煎饼等美食跨越千年的起源与发展脉络,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与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在晋东南地域文化的隐秘遗存中,李氏家族传世的“圣旨”石供桌堪称跨越千年的饮食文明“密码箱”。这方历经沧桑的石质器物,以“圣旨”“庆历赐酺”“牺汤炎饼”等镌刻铭文为核心线索,不仅实证了北宋时期皇家礼仪与家族荣耀的深度绑定,更首次将商代祭祀传统、炎帝农耕文明与秦汉以来的赐酺制度串联成完整脉络,为解码牺汤、煎饼等美食的起源与流变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实物佐证。它的发现,填补了山西高平炎帝文化和阳城析城山商汤文化以及山西和中原饮食文化从祭祀到民俗南北扩散演变的实物空白,让隐藏在寻常美食背后的文明传承密码得以破译,为研究中国古代饮食制度、礼仪文化与根祖信仰的融合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珍贵样本,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与学术价值。</p> 石供桌铭文的历史语境与核心内涵 <p class="ql-block">  该石供桌总长108.5厘米,宽39.5厘米,厚16厘米,两沿高18厘米,至圆炉顶高20.5厘米,原为李氏祖坟供亭之物,因桌面疙瘩不平得以幸免损毁,两侧石腿早年被用于建房。供桌核心铭文“圣旨”直接昭示其皇家认证的属性,中间圆形香炉则为接受圣旨、举行重大祭祀时插香所用,印证了李氏家族与朝廷的紧密关联。而“庆历赐酺”与“牺汤炎饼”两组关键文字,构成了饮食文化溯源的核心线索。</p> <p class="ql-block">  “赐酺”作为秦汉时期形成的宴饮制度,原指朝廷特许臣民突破“三人以上不得聚饮”禁令的庆祝活动,《汉书·文帝纪》已间接印证其存在,《新唐书·高宗纪》则明确使用该表述,至宋代已融入王朝礼仪体系,《宋史·礼志》便记载皇家祭祀后例行赐酺的仪制。铭文中“庆历赐酺”特指北宋仁宗庆历年间(1047年),李氏先祖李秀匡出使高丽立功后,皇帝赐宴嘉奖的历史事件——据史料记载,李秀匡为阳城籍武秀才,1047年出使高丽后受封特进金吾大将军上柱国,留籍当地并昭示后裔不忘故土,这一铭文正是此次皇恩赏赐的实物佐证,将家族荣耀与古代赐酺制度直接绑定。</p> <p class="ql-block">  “牺汤炎饼”四字则浓缩了更为深远的文化积淀:“炎”直指神农炎帝,呼应其种五谷、教稼穑的农耕文明开创者身份;“牺”既关联祭祀所用三牲,又暗合商汤祈雨的文化传统,形成了跨越千年的饮食文化符号。这些铭文并非孤立的文字记录,而是制度、信仰与饮食实践深度融合的见证。</p> 铭文所见牺汤的起源与流变 <p class="ql-block">  石供桌铭文“牺汤”二字,结合析城山的历史文化背景,可清晰梳理其从祭祀供品到民间美食的演变轨迹。牺汤最初称“析汤”,其起源与析城山的祭祀传统密不可分——析城山作为《尚书·禹贡》记载的历史名山,是商代祭天祷雨的重要场所,相传商汤曾在此“祷于桑林”以解大旱,当地自古专祀商汤,宋元以来汤庙数量达380余座,形成深厚的祭祀文化积淀。</p> <p class="ql-block">  早期牺汤的核心功能是祭祀遗存的共享:析城山祭祀时以三牲敬献天地后,按规制将祭品加工成汤,因祭祀参与人数众多,需制成“稀汤”分食,让百姓共享皇家祭祀的恩泽,这正是古代“赐酺”制度“与民同乐”精神的延伸。这种将祭祀供品转化为民间饮食的实践,既体现了“帝王恩赐惠及万民”的政治理念,又实现了食材的“物尽其用”——正如高平十大碗以猪肉及猪下水为主要食材的传统,与祭祀遗存的利用逻辑一脉相承。</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推移,“析汤”逐渐演变为“牺汤”,并分化出“川汤”等变体,成为晋东南饮食体系的核心元素。其文化内涵也从单一的祭祀符号,扩展为兼具营养与民俗意义的美食:如今太原小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牺汤”,其正宗发源地正是阳城析城山;而“高平十大碗”“晋城十小碗”“阳城八八席”乃至“洛阳水席”等知名饮食形式,均以汤菜为主、兼具分享属性,本质上是牺汤祭祀文化与“赐酺”聚饮传统的衍生品,共同构成了晋东南地区“汤汤水水”“热热乎乎”“酸酸甜甜”的饮食特色。由于历史久远、传承广泛,如今的牺汤已逐步演变为羊汤、杂割、豆面羊汤、十大碗等多种形式,而具有本区域特点的牺汤(全羊、全牛、全猪汤),则传人很少,亟待发扬光大。</p> 铭文佐证下煎饼的文化溯源与形态演变 <p class="ql-block">  供桌铭文“炎饼”及其圆形香炉的形制,为阳城煎饼的起源提供了关键物证。“炎饼”之“炎”直指神农炎帝,印证了煎饼与农耕文明的深厚渊源——最早的炎饼是用炎帝培育的五谷杂粮(以小米为主)制成的“摊馍”,最初为祭祀用的面制三牲(猪、牛、羊)面塑,用以纪念炎帝教民耕种的功绩,这一原始形态揭示了煎饼“祭祀供品”的初始属性。</p> <p class="ql-block">  煎饼的圆形形态并非偶然,而是对太阳的图腾崇拜与祭祀礼仪的双重体现:石供桌中间的圆形香炉象征太阳,摊馍的圆形则是太阳崇拜的具象化表达,与炎帝文化中“农耕与天象关联”的理念相契合。制作煎饼的工具煎饼“鏊子”,最初亦因形似太阳而得名,其名称后来衍生出“煎熬”之意,暗含亲人分离的情感寄托,更丰富了煎饼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从发展脉络来看,炎饼(摊馍)是晋东南煎饼鏊子的雏形,后来逐渐从祭祀面塑分化为独立的风味食品,并衍生出高平“里圪抓”等变体——二者至今在晋东南仍被部分人混称,印证了其同源关系。这种演变既适应了民间饮食“从祭祀到日常”的功能转变,又保留了核心的原料(五谷杂粮)与形态(圆形)特征,成为炎帝根祖文化在饮食领域的鲜活遗存,与牺汤共同构成了农耕文明饮食起源的实物证据链。</p> 石供桌的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 <p class="ql-block">  李氏“圣旨”石供桌以铭文为纽带,将三个层面的历史文化紧密串联:其一,通过“圣旨”“庆历赐酺”印证了北宋时期皇家礼仪与家族荣耀的关联,补充了“赐酺”制度在民间的实物遗存;其二,以“牺汤炎饼”为钥匙,解码了从商代祭祀、炎帝农耕到宋代赐酺的饮食文化传承脉络,明确了牺汤、煎饼的起源地与演变路径;其三,其形制与铭文相互印证,揭示了古代“祭祀—饮食—礼仪”三位一体的文化结构,为研究晋东南乃至中原地区饮食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罕见的实物样本。</p> <p class="ql-block">  作为农耕文明与礼仪制度的“活化石”,该石供桌证明: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从未脱离历史语境,牺汤、煎饼等普通美食的背后,是祭祀传统的延续、礼仪制度的渗透与根祖文化的传承。保护这一珍贵遗存,不仅有助于厘清区域饮食文化的源流,更能让后人读懂“民以食为天”背后,文明传承的深层密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2025年11月20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农历十月初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寒衣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上柱國秀匡公時祭奉祀现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韩国李氏家族后人依旧按照</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传统节日礼制举行祭拜仪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祭祀现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依旧摆放“牺汤炎饼”传统贡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