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开滦煤矿是中国工业的先驱,(1912年清政府将开平、滦州煤矿两矿合并为开滦矿务总局)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创造了中国首座机械化煤矿、首条准轨铁路(唐胥铁路)、首台蒸汽机车“龙号机车”,是中国首台自主建造的蒸汽机车。最早由开平矿务局<span style="font-size:18px;">英籍工程师金达设计,在</span>直隶总督李鸿章支持下,于1881年6月9日建成投用。开滦煤矿被誉为“中国煤炭工业源头”。</p> <p class="ql-block"> 站在“开滦1878”的建筑前,三尊工人雕塑静静伫立,他们手握工具,目光坚定,仿佛刚从井下归来,又像正要奔赴岗位。齿轮嵌在基座上,像时间的年轮,一圈圈刻着这座矿的年岁。蓝天之下,柱廊庄严,我忽然觉得,这不是纪念过去,而是在提醒我们:那些埋头苦干的人,才是撑起中国工业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 走进开滦国家矿山公园,才明白什么叫“活化石”。2009年开放的这片土地,不只是公园,更像一本摊开的近代史书。唐山的根,就埋在这片煤层深处。博物馆、铁路源头展馆,一处处旧址讲述着从一铲煤到一座城的蜕变。树影婆娑,空气里仿佛还飘着蒸汽机车的余音。</p> <p class="ql-block"> 在展厅深处,那台黑色蒸汽机车静静停驻,金色的龙纹盘绕车身,“ROCKET-CHINA”几个字熠熠生辉。它不再轰鸣,却比任何声音都响亮--这是中国自己造出的第一台“龙号机车”,是工业觉醒的呐喊。围栏隔开了距离,但挡不住那份震撼:百年前,它曾拉着中国的希望,在唐胥铁路上跑出了第一缕现代气息。</p> <p class="ql-block"> 几段铁轨并列陈列,锈迹斑斑,像被岁月咬过的骨头。1880年从英国运来的,1887年来自美国的,它们曾是支撑矿井命脉的骨架。标签上的字迹清晰,记录着依赖与屈辱,也映照出后来者自力更生的决心。这些铁轨,不只是金属,更是中国工业从“买”到“造”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我在博物馆内看到,丰富的展品和详实的史料,生动地展现了开滦煤矿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里不仅有开滦煤矿的发展历程,还展示了中国煤炭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工业发展的不易。让更多人了解煤炭工业的发展历程,传承和弘扬开滦煤矿的工业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奋斗,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 墙上挂着周学熙创办滦矿公司的旧照与地图,电子屏缓缓播放着历史片段。我驻足良久,指尖几乎要触到那幅矿界比较图。那是实业救国的蓝图,是民族资本在夹缝中求生的挣扎。展柜里陈列着煤矿股票、契约等珍贵资料。开滦不止是煤,它曾是中国近代化的一次尝试,一次在黑暗中摸索光明的努力。</p> <p class="ql-block"> 一方石碑静置于展台,圆形纹饰古朴,金文庄重。“开滦标”三字下,是裴华先生的捐赠铭文。旁边泛黄的文件盖着红印,像一枚枚时间的印章。这些物件不说话,却比任何讲解都沉重--它们是历史的信物,是几代人用命挖出的黑色金子换来的尊严。</p> <p class="ql-block"> 展览墙上的照片层层叠叠,早期矿井、简陋厂房、穿长衫的督办与穿工装的矿工并列而立。一句标语格外醒目:“以煤矿为母体的近代工业催生了唐山这座城市。”原来,这座如今繁华的城市,是从一口井、一列火车、一铲煤里长出来的。</p><p class="ql-block">下图是煤矿外国管理者们的单独住宅区。</p> <p class="ql-block"> 开滦煤矿还是中国革命,中国工人运动先驱。煤矿工人反剥削、压榨,192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开滦五矿同盟大罢工。提出增加工资、改善待遇等多项要求,最终迫使当局妥协,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标志性事件。日军侵占开滦煤矿后推行残酷剥削政策,1938年工人被迫发起抗日罢工。工人组织砍杀残酷迫害煤矿工人7名日军。这一事件展现了工人阶级在民族危亡时期的斗争精神。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评价开滦矿工“特别能战斗”,认为其集中且经济地位低下促使了革命行动力。这种精神在当代被提炼为“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担当、特别能创造”的开滦精神,这种精神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p> <p class="ql-block"> “中国北方工人运动的基地”--红底白字的标题像一声号角。黑白照片里的矿工举着标语,眼神坚毅。那是1922年五矿大罢工的现场,是“特别能战斗”的第一次集体呐喊。他们不是为个人,而是为尊严而战。这股精神,像地火,在煤层下奔涌,终将冲破地表。</p> <p class="ql-block"> 一幅巨幅油画占据整面墙:工人高举旗帜,怒吼着冲向资本家的办公室。旁边是“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最高峰”的中英文字样。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呐喊,看见了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这不是艺术加工,是历史的真实回响。</p> <p class="ql-block"> 最让我动容的,博物馆介绍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的那一幕。7月28日凌晨的巨震后,整个城市化为废墟。开滦工会副主席李玉林从瓦砾中爬出,顾不上家人生死,只穿一条短裤,找到了一台煤矿救护车,跳上救护车和煤矿另二位工友,经历大震后断桥破路的生死里程,直奔北京报信。他在紫光阁向中央领导亲述灾情,当场画出唐山草图,请求调集全国矿井救护队。那一刻,他不是干部,是十万矿工的代言人。而中央那句“你就说怎么办吧”,至今让我眼眶发热--人民的信任,原来可以如此直接而深沉。</p> <p class="ql-block"> 一张“唐山大地震”的海报挂在墙上,红字白底,触目惊心。废墟背景中,断裂的梁柱像大地的伤疤。1976年7月28日,这个日期刻在每一个唐山人心里。但更让我震撼的是,在这场毁灭中,开滦矿井下的千余名工人竟通过自救互救,仅7人遇难——这是中国抗震史上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 一张老照片里,帐篷前一群人围着一张图纸,头顶是“开滦煤矿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牌子。他们眼神专注,手势坚定,仿佛在重新拼凑这座破碎的城市。灾难面前,开滦人又一次挺身而出,不是靠运气,而是靠组织、靠经验、靠那份“特别能战斗”的骨气。</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开滦,早已不只是煤矿。老厂房变成了咖啡馆、艺术空间,红砖墙上爬满藤蔓,工业管道成了装饰。我坐在一间由仓库改造的咖啡馆里,点了一杯拿铁,窗外是锈迹斑驳的矿车轨道。棋子烧饼的香气飘来,年轻人在涂鸦墙前拍照。工业与生活在这里交织,像一首老歌配上了新旋律。</p> <p class="ql-block"> “开滦1878”的标识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红砖建筑前,水池倒映着天空。一座金属桥横跨其上,像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通道。这里没有机器轰鸣,却有脚步声回响--是游客,是学生,是寻根的人。开滦没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着。</p> <p class="ql-block"> “小剧场”的锈色外墙像一块老矿石,写着“SMALL THEATER”的英文牌与“开滦”并列。推门进去,是演出海报与工业风灯光。这里曾是工人的休息室,如今成了思想碰撞的舞台。历史没有被抹去,而是被重新演绎。</p> <p class="ql-block"> 展板上的“结束语”写着:开滦集团已发展为涵盖煤炭、化工、金融等领域的大型企业,拥有145家子公司。照片里的现代工厂整洁高效,与百年前的矿井判若云泥。但我知道,无论走多远,它的根,始终埋在那片黑色的土地里。</p><p class="ql-block"> 开滦,不只是煤,它是火种,是记忆,是中国工业百年沉浮的缩影。它告诉我们:从黑暗中挖出的光,最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