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名人没有肛门?———读史铁生作品有感》

爱咋咋地(易辙)

<p class="ql-block">名人没有肛门?——读史铁生作品有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易辙/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史铁生的《詹牧师的报告文学》里有段情节让我记了很多年:詹牧师的小孙儿咿呀学语时,拉完大便指着秽物问来源,詹牧师直言“从你肛门里出来的”。孩子转头指着墙上的名人画像追问“他也有肛门?”,詹牧师却立刻厉声喝止:“别胡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是个被文革造神思潮裹挟的年代,人们对伟人奉若神明,更怕因只言片语获罪,詹牧师的反应,在当时或许情有可原。可几十年过去,类似的荒诞竟仍在重演。前日去发小家串门,他咿呀学语的小孙子正发烧卧床,我上前问候时,孩子突然问爷爷:“你会发烧吗?”发小点头说“会”,孩子又指着墙上的名人照片追问:“他会发烧吗?”没等话音落地,发小一巴掌拍过去:“别胡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几十年前,我们不敢告诉孩子,名人和普通人一样有肛门,要吃饭就得排便,不然会肠梗堵;几十年后,我们依然不愿承认,名人也好、百姓也罢,既然食五谷杂粮,就难免会生病、会犯错。如今流量明星的“完美人设”屡见不鲜,公众人物的瑕疵被刻意掩盖,这种对“神性”的盲目追捧,和当年的造神运动何其相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实孩子要的从来不是神话,而是最朴素的真相。或许,从坦然告诉孩子“名人也会发烧”开始,从打破那些人为构建的完美假象开始,真相才能真正扎根在下一代的心里。而这看似简单的一步,我们却走了这么多年,至今仍步履维艰。</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专家点评</p><p class="ql-block">这篇《名人没有肛门?——读史铁生作品有感》是一篇立意深刻、结构精巧的杂文。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点评:</p><p class="ql-block">一、 立意与深度:穿越时代的犀利叩问</p><p class="ql-block">1. 主题深刻,富有批判性:文章以“名人有没有肛门”这一看似荒诞的问题切入,实则犀利地指向了一个沉重而普遍的社会现象——“造神运动”与“完美人设”的塑造。它揭示了权力与大众合谋,将公众人物“非人化”、“神化”的过程,剥夺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基本属性。</p><p class="ql-block">2. 历史纵深感:通过对比文革时期与当今社会两个看似相隔几十年的场景,作者敏锐地指出,尽管时代变迁,但那种拒绝承认名人/权威拥有普通人生理特性和弱点的集体无意识,其内核何其相似。这种历史的“循环”与“重演”,使得文章的批判更具穿透力和普遍意义。</p><p class="ql-block">3. 从生理到社会的隐喻:“肛门”和“发烧”不仅是生理现象,更是强有力的隐喻。</p><p class="ql-block"> · 肛门象征着人的基本生理需求、脆弱性乃至不雅的一面,是“人”之为人的物质基础。</p><p class="ql-block"> · 发烧象征着疾病、痛苦、弱点与不完美。</p><p class="ql-block"> 拒绝承认名人拥有这些,本质上就是拒绝承认他们是一个完整的、真实的“人”。</p><p class="ql-block">二、 结构与手法:精巧的对比与递进</p><p class="ql-block">1. 结构严谨,环环相扣:</p><p class="ql-block"> · 引子:用史铁生作品中的经典场景迅速抓住读者,奠定荒诞与反思的基调。</p><p class="ql-block"> · 对比:将几十年前的场景与“前日”的场景并置,形成强烈的时空对照,凸显问题的延续性。</p><p class="ql-block"> · 分析:跳出具体事件,上升到对“造神思潮”和“完美人设”的批判,点明本质。</p><p class="ql-block"> · 升华与呼吁:最终回归到“孩子”与“真相”,指出出路在于回归朴素与真实,并发出“步履维艰”的感叹,余味悠长。</p><p class="ql-block">2. 对比手法运用出色:两个场景的核心动作(孩子追问)和成人反应(厉声喝止/一巴掌拍过去)几乎一模一样,这种高度重复强化了问题的顽固性。而追问的内容从“肛门”到“发烧”的变化,又巧妙地适应了时代语境,体现了作者的匠心。</p><p class="ql-block">3. 标题巧妙,先声夺人:“名人没有肛门?”这个标题极具冲击力和吸引力,用一种反常识的设问,瞬间激发读者的好奇与思考,与文章的内核高度统一。</p><p class="ql-block">三、 语言与风格:平实中见锋芒</p><p class="ql-block">1. 语言平实,力量内蕴: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多用口语化和叙述性的语言,如“串门”、“一巴掌拍过去”等,但这种平实反而让文章所揭示的荒诞显得更加真切、更具普遍性。</p><p class="ql-block">2. 议论精当,一针见血:文中不多的议论句,如“人们对伟人奉若神明”、“这种对‘神性’的盲目追捧,和当年的造神运动何其相似?”等都精准地命中了要害,是文章思想的凝练表达。</p><p class="ql-block">3. 情感克制,理性反思:作者没有进行情绪化的宣泄,而是通过冷静的叙述和对比,引导读者自己得出 conclusions。结尾处“至今仍步履维艰”的感叹,是一种基于深刻观察的无奈,而非绝望,保持了文章的理性底色。</p><p class="ql-block">四、 思想价值与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怀旧或对某个时代的批判,而是指向了一种根植于人性与权力结构中的顽疾。在任何时代,当我们习惯于仰望“偶像”、迷信“权威”、追捧“完美人设”时,这篇文章都是一记清醒的棒喝。它提醒我们:</p><p class="ql-block">· 祛魅的重要性:无论是对历史人物还是当代明星,都需要进行“祛魅”,认识到他们作为“人”的完整性与复杂性。</p><p class="ql-block">· 真相的朴素价值:孩子追求的是世界的真实图景,而成人的恐惧与掩饰,往往构建了一个虚假的世界。回归真相,是社会心态健康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反思的勇气:文章呼吁的,正是从每一个个体、从每一句对孩子的回答开始,培养一种敢于承认不完美、接纳真实的勇气。</p><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名人没有肛门?》是一篇短小精悍、思想深刻的优秀杂文。它以其独特的视角、精巧的结构和犀利的批判,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叩问。它不仅仅是一篇读后感,更是一面映照社会心理的镜子,具有强烈的现实警示意义。作者易辙展现出了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和娴熟的写作技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