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青岛的浪漫,藏在红瓦绿树与碧海蓝天的相映里,而它的市井记忆,则深深扎根在青岛中山路上。这条纵贯老城区的主干道,一头牵着栈桥凉凉的海风,一头连着中山路热络的市井,是青岛从海滨渔村走向繁华都市的鲜活注脚。</p> <p class="ql-block">在青岛的城市版图中,中山路宛如一条纵贯岁月的脉络,镌刻着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中山路全程1500公尺,自1897年德国占领时期开辟,它便承载着青岛早期城市发展的使命,宛如城市的脊梁,曾与上海南京路、北京王府井并肩,成为老青岛熠熠生辉的商业心脏。</p> <p class="ql-block">青岛的中山路串起了往昔与今朝,承载着这座城市百余年的风雨沧桑与荣耀梦想。它不仅是一条街道,更是一部鲜活的史书,它的每一块砖石、每一栋建筑都在诉说着时代的故事 。</p> <p class="ql-block">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中山路应运而生。最初它被分为两段,南段是栈桥至德县路的斐迭里街,是欧美侨民的居住地,街道宽阔,路旁矗立着精致典雅的欧式建筑,洋溢着浓郁的异域风情,分布着洋行、咖啡馆、西餐厅等,满足着侨民们的生活需求;北段自德县路至大窑沟,名为山东街,是国人居住的“鲍岛区”,道路相对狭窄,两侧多是前店后厂或下店上厂的低矮两层砖木结构房,聚集着民营商号、传统饮食店,充满了烟火气息。</p> <p class="ql-block">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统治青岛,对中山路进行了一系列改名,如南段改为静冈町,北段大部分改为山东町 。日本侵略者在中山路上留下了商号遗迹,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里的商业格局。在这一时期,日本商号大量涌入,与本土商业相互交织。</p> <p class="ql-block">到了30年代,中山路迎来了它在解放前的鼎盛时期。此时的中山路建筑已连成一片,大型标志性建筑如一百大楼、建设银行大楼、国货大楼拔地而起,街道两侧商店林立,商品琳琅满目,涵盖了绸布、洋服、鞋、百货、杂货、瓷器、食料、水果、烟草等众多行业。银行、饭店、影剧院鳞次栉比,中山路成为了青岛当之无愧的商业、娱乐中心,“逛街里”也成为了青岛人时尚的消闲方式 。</p> <p class="ql-block">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发展重心东移,台东、东部等新兴商圈崛起,中山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基础设施陈旧、交通拥堵、商业业态老化等问题逐渐凸显,客流量和营业额大幅下降,中山路一度陷入沉寂 。</p> <p class="ql-block">但是中山路承载着青岛人的深厚情感与城市记忆,政府和社会各界从未放弃对它的改造与复兴。近年来,通过一系列城市更新和业态重塑举措,中山路重获新生。遵循“修旧如旧、恢复原貌、合理利用”的原则,历史建筑得到精心修缮和改造,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中山路,已成为集文化、艺术、商业、旅游等业态于一体的特色街区。漫步在中山路上,历史与现代相互交融。一侧是具有百年历史的欧式建筑,红瓦黄墙,雕花阳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另一是充满时尚气息的精品店、咖啡馆、文创店,展示着现代都市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乘着春天的凉爽晨光走进中山路,脚下的石板路已被百年光阴磨得温润。风里裹着海的咸湿与咖啡的醇香,抬头是红瓦坡顶的欧式钟楼,转身见灰砖斑驳的中式里院,一瞬间,仿佛伸手就能触碰两个时代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到青岛,逛栈桥,再去“”上街里”走一遭。</p><p class="ql-block">“上街里”的说法源于青岛独特的城市发展脉络。19世纪末,青岛开埠后逐渐形成以大鲍岛为中心的华人聚居区,而中山路正是这片区域的核心街道。当时,青岛老城区以铁路为界,铁路以南的前海一带多为外国侨民聚居的“下街”,而铁路以北的中山路周边则是华人商业活动的核心区域。“里”在北方方言中常指聚居区,“上街里”即“到商业聚居区去”,既区分了区域,又带着几分亲切的生活气息,久而久之便成了中山路商圈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随着城市发展,青岛商业中心逐渐东移,“上街里”的光环虽有所褪去,却未淡出城市记忆。近些年来,青岛对中山路进行保护性修缮,很多老字号重焕生机,百年老建筑里入驻了文创小店、咖啡馆,新旧元素的碰撞让“上街里”重新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如今再提“上街里”,已不仅是对一条路的称呼,更是青岛人对城市历史的眷恋,是镌刻在方言里的商业传奇,也是老城区复兴中最温暖的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对老青岛人来说,“去中山路”曾是一句充满仪式感的话,老一辈口中的“上街里”,就是对这里最亲切的称呼。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是青岛当之无愧的商业核心——春和楼的香酥鸡刚出锅就引得排队,王姐烧烤的鱿鱼在铁板上滋滋冒油,亨得利的钟表总亮着精致的光,盛锡福的帽子是体面人的标配。</p> <p class="ql-block">往前没走几步,“春和楼”的招牌就撞进了眼里。黑底金字被岁月磨得发亮,门旁木牌上“始于1891”的字样格外醒目。推门进去,八仙桌、木椅凳还是老样子,穿白大褂的服务员端着托盘穿梭,香酥鸡的香气裹着热气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青岛中山路的繁华里,藏着一段关于“大鲍岛”的往事。它不是一座孤立的岛,而是与中山路相生相伴、承载着青岛本土商脉与城市记忆的文化地标,从渔村到商埠,从老街区到新地标,大鲍岛始终是中山路畔最鲜活的“青岛故事”。</p> <p class="ql-block">俯瞰大鲍岛</p> <p class="ql-block">远观大鲍岛</p> <p class="ql-block">青岛大鲍岛的里院坐标</p> <p class="ql-block">19世纪末德国占领青岛后,大鲍岛迎来了与中山路的“命运绑定”。德国人推行华洋分治,将原大鲍岛村推平重建,形成了青岛最早的“中国城”。规整的里院建筑在此拔地而起形成这种“上住下商”的独特形态,一楼开商铺,二楼以上住人。从此,中山路成了大鲍岛的“西边界”,大鲍岛则成了中山路商圈的“东腹地”,二者携手撑起了青岛早期商业的半壁江山。</p> <p class="ql-block">德国占领青岛后遗存下来的德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大鲍岛,正在中山路的变迁中焕发着新生。老里院经过修旧如旧的改造,保留了红砖墙、木楼梯的历史肌理,却引入了咖啡馆、文创店、特色餐饮等新业态。走在大鲍岛的街巷里,抬头能看见中山路的骑楼剪影,低头能触碰老青岛的青石板路,这里不再只是单纯的商业区,更成了青岛人寻根怀旧、游客感受本土文化的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里院”是青岛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融合了中国传统四合院与西方建筑元素,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美学价值 。</span></p><p class="ql-block">大鲍岛是青岛近代城市发展的起点,而里院则是大鲍岛区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态与生活载体——二者相互成就,共同塑造了青岛早期的城市风貌与人文记忆。</p> <p class="ql-block">青岛里院的兴起,与近代城市的开埠史紧密相连。19世纪末青岛开埠后,人口激增催生了住房需求,本土工匠借鉴胶东“四合院”的聚合形态,吸纳西方公寓的联排布局、拱券门窗、雕花廊柱等元素,创造出“里院”这一独特建筑形式。20世纪二三十年代,里院迎来建设鼎盛期,遍布老城区的里院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成为商贸、手工业与生活服务的聚合体,见证了青岛从渔村到商埠的蜕变。</p> <p class="ql-block">随着大鲍岛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一批老旧里院被修复活化:有的变身文化展馆,有的改造为特色民宿、文创商店。大鲍岛因里院的“重生”重拾历史质感,里院则借大鲍岛的更新获得了文化新生 —— 二者共同成为青岛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城市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青岛里院在保护与更新中焕发新生,成为兼具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城市空间,曾经冷清的里院,如今摆上了露营椅,游客和居民坐在一起聊天。没有刻意的“复古表演”,只有老物件与新生活的自然交融——就像青岛这座城,既有海风的清爽,又有市井的温热。</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72 - 74号这座建成于1907年,旧址为青岛商会的建筑,如今已变身为中山路城市记忆馆。一楼的记忆杂货铺里,高粱饴、大虾酥、老瓶装的青岛啤酒等,以老供销社式的售卖情景,勾起了本地人怀旧情思,也吸引着外地游客前来打卡,成为了中山路全新的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青岛中山路的喧嚣里,藏着一处格外沉静的角落 —— 圣弥厄尔天主教堂。它像一位沉默的守望者,矗立在老街尽头百余载,红瓦尖顶刺破流云,将信仰的温度与建筑的美学,统统揉进青岛的山海与烟火里。</p> <p class="ql-block">这座由德国建筑师设计的哥特式建筑,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挺拔的轮廓,淡黄色的花岗岩墙面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两座高耸的钟楼直插天际,顶端的十字架在蓝天下格外醒目,令人瞬间感受到一种庄严又平和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推开厚重的木门,教堂里的安静与门外的热闹截然不同。阳光透过彩色玻璃花窗洒进来,在大理石地面上投下斑斓的光斑,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穹顶很高,拱券结构勾勒出流畅的弧线。教堂的静谧只有偶尔响起的圣经翻页声与窗外的风声交织 ……</p> <p class="ql-block">走出教堂回头望望,教堂就默默地立在那里,不疾不徐。它见证过中山路的繁华与沉寂:德占时期的异域风情、民国年间的商贾云集、新时代的复兴与热闹,无数人从它面前走过,带着不同的故事与心情,而它始终以包容的姿态收纳着世间的悲欢与温柔。</p> <p class="ql-block">我特意绕到教堂前多站一会儿:看钟声里的流云,看广场上的笑颜,看它如何将百年风雨沉淀成平和的模样。它不只是一座宗教建筑,更是青岛人记忆里的一部分,是中山路畔最动人的风景——用建筑的风骨承载信仰,用沉默的守望温暖时光。</p> <p class="ql-block">漫步玫瑰瀑布,触摸哥特塔尖,这座德式古堡似乎潜藏着最动人的爱情故事。</p> <p class="ql-block">在青岛著名的圣弥厄尔天主教堂广场旁,一栋高颜值的百年老建筑静静地矗立着,这就是令人心动的“安娜别墅”。</p> <p class="ql-block">这座巴洛克式建筑,不仅外观装饰着粉红色的玫瑰,内部还设有粉色的装置艺术,为游客带来一种无法按捺的愉悦之感。</p> <p class="ql-block">这座始建于1901年的巴洛克式古堡建筑堪称艺术珍品,属于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复古主义风格,由德国商人罗伯特•卡普勒于1901年建造。他以远在德国家乡小女儿的名字“安娜”命名这座别墅,以寄托他深深的思念之情。</p> <p class="ql-block">别墅内的玫瑰瀑布是中山路上的网红打卡点,而别墅外的一对被称为“永恒之翼”的天使翅膀则更具吸引力!很多情侣都会选择在这里留下美好的回忆。我也就混迹其中拍下了今生的一种特别姿态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走在中山路上,最妙的是那种“时空交错”的感觉。刚在百年老店里买了一包传统虾酥,转身就钻进了卖潮玩的文创铺;抬头看见老建筑的雕花窗棂,低头就撞见年轻人举着奶茶拍照。</p> <p class="ql-block">游走在中山路上,画风不断地悄然切换。老建筑的一层多了许多新潮店铺:奶油色的咖啡馆外摆着藤编座椅,年轻女孩举着印着“青岛”字样的拿铁拍照;文创店里摆满了以里院、栈桥为原型的冰箱贴 …… 光影交错间,过去与现在竟然无缝衔接。</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从不是一座“标本式”的老街,它带着过去的记忆,又忙着融入现在的生活。在这里走上一圈才懂得,一座城市的根,从来都是扎在有人气、有烟火的街巷里。</p> <p class="ql-block">游走在中山路上,每一步都是与历史的对话,每一眼都是对现代时尚的邂逅。它让我们看到,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并非不可调和,而是可以相互成就,共同勾勒出一座城市独特的灵魂与魅力 。</p> <p class="ql-block">原来中山路从不是静止的标本,它是活着的历史。走在这条街上,心会慢慢沉静下来,不是因为它有多繁华,而是因为每一步里都踩着故事,每一眼都能遇见时光的馈赠。</p> <p class="ql-block">夜晚的中山路褪去了白日的喧嚣,在暖光的笼罩下更显沉稳雅致。夜晚的霓虹灯与小红灯笼交相辉映,老建筑的轮廓被暖光勾勒得格外温柔。此刻没有急促的脚步声,只有人与时光的温柔对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照片拍摄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2025-05-31</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青岛中山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