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裂变——读余华长篇小说《兄弟》

如嫣

<p class="ql-block">  余华,是当代文坛著名的先锋派作家。我对余华最初的关注来自他那篇引起轰动和反响的《活着》,后来还被导演张艺谋改编成同名电影,由葛优和巩俐主演。遗憾的是,《活着》的小说和电影我一直未能欣赏,但余华另一部具有代表意义的长篇小说《兄弟》我有幸得以阅读了。</p><p class="ql-block"> 这部小说分为上下部,下部篇幅足有上部两倍之多。还没阅读时,对这部起码有三册内容含量的书是有一点“打怵”的,不知能不能有耐心读下来。孰料,捧读在手后,便欲罢不能了,上册读完仅用了一天多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  《兄弟》讲述了刘镇一个重组家庭中毫无血缘的两个异性兄弟李光头、宋钢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期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作者用一种近乎荒诞的手法再现真实的历史,让读者在伦理颠覆、浮躁狂想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既发出忍俊不禁的苦笑,又常常听到来自内心深处那沉重的叹息。余华说:“这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相当于欧洲中世纪四百年间的动荡变幻浓缩在了我们的四十年之中。”</p> <p class="ql-block">  李光头和宋钢这两兄弟的命运走向是这部小说的主线。开篇李光头流氓和地痞的秉性便显露无疑,你甚至会厌恶这个不学无术、玩世不恭的小混混形象,但是随着人物命运的发展,你又不得不佩服李光头活泛的思维,能屈能伸的性格,善于经营的头脑,曾经油滑粗鄙的“混世魔王”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扶摇直上,成为刘镇首富,风光无限。 </p><p class="ql-block"> 当然,人性从来都不能用“非黑即白”来界定,李光头看似劣性十足,但他又有重情重义的一面。在他第一次生意失败后,面对投资入股股东的殴打、谩骂、侮辱,他一直逆来顺受,毫无之前的“匪霸”习气。在第二次生意柳暗花明之后,他加倍偿还股东的本金和利息,且让这些投资人都过上了令人艳羡的生活,完成了他之前许下的诺言。对于兄弟宋钢,他也是患难与共,不离不弃,在宋钢身患重病之际,他瞒着宋钢定期向宋钢妻子的账户存钱,用作治疗费用。应该说,李光头这个人物形象符合人性的逻辑,你很难去判断他是纯善还是纯恶,他既不会让你恨之入骨,也不会让你百般喜爱,或许你只能用“好人中的坏人,坏人中的好人”这样的标准来看待他。</p> <p class="ql-block">  李光头的好兄弟宋钢则是这部小说中的一个悲剧性人物。宋钢童年丧父,父亲宋凡平是余华笔下塑造的一位接近完美的形象,但是在那个特殊年代,父亲惨烈的死去给宋钢幼小的心灵埋下了阴影。他变得谨小慎微,沉默寡言,却又极其的善解人意。他永远活在别人的生活里,却唯独忽略了自己的存在。无论是对兄弟李光头,还是对妻子林红,他都做到毫无保留,仁至义尽。宋钢是“良心的悲剧”,他一直是别人的影子,最后他终于独立了,却让自己走向了死亡。</p> <p class="ql-block">  小说中两个兄弟的人生轨迹凸显了人性的复杂,命运的无常,但另一位主要人物林红的蜕变最让人瞠目结舌。林红在刘镇最初是一位美丽清纯的少女,她的美在刘镇首屈一指,搅动了多少未婚、已婚男士的心。她沉浸在追求美好爱情的梦想之中,哪怕李光头对她垂涎三尺、软磨硬泡,她都不屑一顾,还是选择了高大英俊,一表人才的宋钢。但当物欲的洪流滚滚而来,宋钢不得不下岗艰难谋生之时,林红的内心悄然发生了变化,生活的拮据,现实的残酷让她对曾经鄙视和唾弃过的李光头刮目相看,她最终投入了李光头的怀抱,这也是导致宋钢绝望卧轨自杀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随之而来林红的表现更让人大跌眼镜,她心如死缟,却投资开了一家颇具规模和档次的美发厅,背地里操办“皮肉”生意,成了令人不齿的皮条客。或许是在纸醉金迷中麻醉自己,林红的自暴自弃伴随着人性的裂变在余华锋利的笔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p> <p class="ql-block">  《兄弟》的上半部是悲怆的,从个人的悲剧衍生到集体的悲剧,从时代的狂热过渡到时代的冷漠,每一处描写都令人震颤,这种巨大的撞击的力量在你内心深处久久激荡,难以平静;下半部在光怪陆离,人心浮躁的物质时代李光头和宋钢这对兄弟在经历了人生种种的悲欢离合之后,不由自主地跳入到了波诡云谲的现实中,人性的冷酷、愚昧、利己、贪婪、虚伪被余华进行了戏剧化的处理和描摹。</p><p class="ql-block"> 余华的笔调是辛辣的,语言是诙谐的,让你在荒诞不经的叙述中感受到了讽刺的力度。“连接着这两个时代的纽带就是兄弟两人,他们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他们的悲哀在爆发中爆发,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一样天翻地覆,最终他们必须恩怨交集地自食其果”。这是作者余华对这部作品最经典的注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