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昵称:微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45410714</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秋韵未消,清寒渐起,11月18日这一天,却因一场特殊的寻访而暖意融融。我与美篇的十几位好友,怀着崇敬之心,一同走进位于嘉鱼县嘉鱼东湖学院图书馆内的雷锋展览馆。刚一下车,便见几位同学面带微笑迎上前来,学院的老师也早早等候在此。广场上雷锋同志的半身塑像目光坚毅,笑容温暖,瞬间让我们的心底涌起一股莫名的亲切感。“寒冬访馆寻初心,楷模精神暖客襟",正是这份热忱的接待,让这场冬日的参观之旅有了格外温馨的开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展馆开篇,泛黄的老照片与旧物件,静静诉说着雷锋苦难的童年。他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 祖辈都是地主长工,住的破草房漏天倾斜,雨天积水,冬天寒风灌顶,饿肚子是常态。四岁时,父亲被日军毒打、遭汉奸欺凌,伤病缠身离世,哥哥被资本家压榨病逝,弟弟饿死在母亲怀里。 母亲受尽屈辱后也选择自尽,未满七岁的雷锋成了孤儿,寄人篱下,给地主放猪时动辄被打骂,晚上只能贴着猪肚子取暖,后来甚至流落破庙,靠挖野菜糊口。“孤苦童年风雨摧,寒枝弱羽忍霜威”,看着展柜里的破麻袋片,我们无不红了眼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中国的成立给雷锋带来新生,16岁的他迈出了奋斗的第一步。1956年,刚毕业的雷锋先在生产队当秋征助理员,账目记得清清楚楚; 后来成了乡政府通信员,风雨无阻送文件,没多久又调到县委当公务员,成了大家认可的"小勤快”。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县委书记张兴玉的话让他铭记于心:“一颗螺丝钉虽小,机器缺了不行。”这句话成了他"螺丝钉精神"的起点。他主动参与水利工程,冒雨守护水泥;加入共青团后,六次申请去农场,还捐出工资助力买拖拉机,最终成了全县第一名拖拉机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到雷锋日记展区,泛黄纸页上的字迹工整有力,满是赤诚的心里话。“我活着,只为做对人民有用的人”,没有华丽辞藻,却格外动人。展柜里的《毛泽东选集》,每页都有密密麻麻的批注和勾画,看得出来他是真的用心钻研。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讲解员说,雷锋一辈子写了9本近20万字笔记,不管多累,晚上都会挤时间学习,甚至熄灯后躲在工棚里,用报纸遮灯看书。看着这些文字,仿佛看到了那个灯下认真记录的年轻人。“寸纸干言凝赤诚,初心一片照征程”,这份朴实让雷锋的形象愈发鲜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雷锋的一生,全是融入日常的小事。他参军后在部队里,他把战友当亲人,看到战友的袜子磨破, 就悄悄收起来,趁午休时间一针一线缝补,自己的袜子也是补丁.摞补丁。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战友洗衣服累了,他立马上前帮忙,一边搓衣服一边讲革命故事;战友生病卧床,他端水送饭、打扫卫生,还帮着补习功课。出差时在火车上,他更是全程忙碌,扫地擦桌、帮乘客拎包,他的感人事迹被人们广为流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习上的“钉子精神”,在展馆里具象得格外真切。雷锋说学习要靠“挤劲”和“钻劲”,开拖拉机时,他盯着师傅的动作反复琢磨,吃饭时都用筷子模仿操纵杆,脚踩着桌子腿练离合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了部队,他把书装在挎包里,出操间隙、电影开演前的碎片时间都用来学习。想学汽车维修,就缠着老师傅请教,不懂的地方记在小本子上反复钻研,还组织学习小组帮战友补课。 展墙上他在车场边学习的照片,透着满满的韧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0年10月,雷锋受聘担任抚顺市两所小学的校外辅导员,成了孩子们最亲近的“大朋友”。他深知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常常利用课余时间走进教室,耐心辅导孩子们功课。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不仅辅导学业,更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的话语鼓励孩子,送革命书籍引导他们树立理想,叮嘱大家“掌握知识才能更好为人民服务”。这份真诚与耐心,让孩子们在成长路上充满力量。1962年,雷锋获评“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用爱心与责任为下一代的成长保驾护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展馆里有一张照片,定格了雷锋冒雨送大娘的暖心瞬间。一个暴雨傍晚,他执行任务归来,看到一位老大娘抱着孩子、拄着拐杖在泥泞中艰难前行,立马停车脱下雨衣披在大娘身上,抱起孩子深一脚浅一脚赶路。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了十几里路送到家,大娘拉着他留饭烤衣, 他婉拒后冲进雨里。还有一次,他发现孩子们放学过河危险,就每天提前下班去接送,把小孩抱在怀里,大的牵着手,直到村里修好了小桥才放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着这些场景,我的思绪飘回初中时代。那时我是学习小组长,“向雷锋学习"的号召深入人心,老师的教导和雷锋的事迹,在我心里种下奉献的种子。一次队会上得知华农周边住着老红军,我便提议去慰问。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次走进老人简陋的家,墙上挂满的军功章格外耀眼,老人沙哑着嗓子讲的革命故事,深深震撼了我们。从那以后,每逢过年过节,我都会带着同学们如约前往,帮老人打扫卫生、晒衣物、听故事,直到初中毕业从未间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展馆最后展区,重点展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1963年3月5日,毛主席亲笔题词,让雷锋精神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全社会的精神追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这个号召贯穿了整个成长历程。小学时传唱雷锋歌曲,中学时参与志愿服务,成年后把精神融入工作生活。雷锋离开六十余年,精神从未褪色,依旧是我们前行的精神灯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出展览馆,冬日阳光依旧温暖,我们心中满是感动与力量。这场参观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心灵的洗礼。雷锋的一生如流星般短暂,却留下永恒光芒;他的精神如清泉,滋养着后人的心灵。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楷模虽去精神在,薪火相传照万代”,我们定会铭记并践行雷锋精神,用点滴善举传递温暖。这次与好友的访馆经历,也将成为难忘的回忆,时刻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变迁,雷锋精神永远是照亮人生的火炬。</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