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记游(96)《悠游山西》之十五,——忻州·雄关“雁门”

老生常谈

<p class="ql-block">离开天涯山,我们的车大约一个多小时就开到了雁门关的停车场。</p> <p class="ql-block">下了车就会看到红色的雁门关标志墙,“雁门关”三个大字笔力千钧,气势磅礴。据说这是1948年党中央决定将领导机关迁往西柏坡,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行由延安前往西柏坡路过代县,登上雁门关瞻仰祭拜古关台后在雁门关驿站所写,墙上还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以北20多公里的雁门山中,与宁武关、偏头关合称“外三关”,它的主峰海拔1800多米,峡谷幽长,两山对峙,其形如门,古道蜿蜒崎岖,关城依山就势,呈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被誉为“中华第一关”。</p><p class="ql-block">从战国时期赵国设置雁门郡开始,历代王朝多以雁门为郡、道、县作为行政单位建置戍守。战国时期大将李牧奉命常驻雁门,他曾率领军队大破匈奴十万骑,使匈奴十余年不敢犯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30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今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了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寨内外,特别是飞将军李广,在此地先后与匈奴交战数十次,杀敌无数。后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在制高点铁裏门设关城,戍卒防守。后经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约400余年,雁门关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军事防御功能,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p> <p class="ql-block">去往关门的关桥两侧排列着24尊花岗岩雕像,最高4.5米。左侧是11位杨家男将,包括七郎八虎等;右侧为13位杨门女将,以佘太君为首,包括穆桂英、杨排风等。</p> <p class="ql-block">制高点上的汉白玉雕像为杨延昭,高19米,雕像手持长矛,脚踏青山,气宇轩昂,再现了抗辽名将的磅礴气势。</p> <p class="ql-block">往上走不多远就到了一村寨,名“雁门寨”。此村寨清朝时为“明月村”,民国初年改为“雁门关村”,是中原和塞外的分界点。村民的生活方式兼容南北特征,风俗习惯杂揉胡汉印记,是全国现存不多的边关村落。</p> <p class="ql-block">然后经豹突泉、边贸街,便到了雁门关的地利门。</p> <p class="ql-block">“地利门”为雁门关仅存的三座关门之一,门额上篆书“埊利”二字,为武则天所题。</p> <p class="ql-block">地利门之上的楼为“宁边楼”,楼高12米,底层面宽5间,进深4间,四周为围廊,二层为三间阁楼。宁边楼内塑有杨六郎、孟良和焦赞三人的雕像,因此此楼也称“六郎庙”或“”六郎祠”。</p> <p class="ql-block">地利门外有“关帝庙”一处,正殿中供奉关羽,两侧供奉关平、周仓,正殿对面有戏台三间,旁有钟楼,两侧各有厢房三间,山门前有石狮子一对,雕工精细。</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的右侧就是小北门了。小北门也称瓮城门,该门靠近西门,为石券门顶,门额镌刻“雁门关”三字,两侧嵌有砖雕对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p> <p class="ql-block">接着我们登上关城。关城周长二里,墙高二丈,石座砖身,雉堞为齿,洞口三重,周围还有四座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沿着古老的石板路前行,就会看到一座祠堂,这就是镇边祠。它始建于明代,最初为纪念李牧而建,称“武安君庙”,后在1937年遭日军破坏,2009年复建并更名为“镇边祠”。</p><p class="ql-block">镇边祠里面供奉着38位历代守关将领的塑像,包括战国的李牧、汉朝的卫青、霍去病等。</p> <p class="ql-block">再继续前行,一道墙垣赫然立于我的眼前,这就是雁门关的东门——天险门。</p><p class="ql-block">天险门蔚然耸立于高处,气势雄伟,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天险”,也为武则天所题。天险门的城门高12.5米,其主体为明代所筑,门洞内的青石板为明代原物, 600多年前的青石车辙印见证着雁门关辉煌的过往。门上建有关楼,又名雁楼,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楼内空畅,历史上的主要功能是供士兵巡查、瞭望,现为雁门关古代建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天险门周边的关城上还有古时用过的大炮,不由让路过这里的人们联想起那段烽火连天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在关城上还可以看到不远处的雁塔,它位于过雁峰的制高点,为九层砖塔,是明代的军事瞭望设施,现为2010年复建。</p> <p class="ql-block">天险门的下面还有一处雁门关驿站,看着不起眼,却大有来头。</p> <p class="ql-block">这里共有11处窑洞,在此路宿的历史名人中,仅帝王就有22位,将相22位,公主5位。 1948年,毛泽东主席率中央机关前往西柏坡途中登临雁门关,也曾在此古老的驿站窑洞中短暂停驻过。</p> <p class="ql-block">在被后世称为“帝王洞”的窑内,曾容纳过周穆王西巡的车尘;汉高祖北征的戎袍;北魏孝文帝锐意改革的深虑和唐太宗征伐突厥的雄心……</p> <p class="ql-block">在与之相邻的“将军洞”里,战国名将李牧曾在此筹划抗胡之策;汉时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的军令在此发出;薛仁贵、杨业、徐达等名将亦曾在此运筹帷幄,拒敌于雁门之外。</p> <p class="ql-block">  “公主洞”里,五位远赴塞外的“和亲公主”独自在此暂歇,汉宫女王昭君在这里最后一次回望故土;隋义成公主、唐咸安公主等皆在此整理行装,踏上未知的西域之路。洞内似乎还萦绕着低低的环佩叮当与无声的叹息……</p> <p class="ql-block">驿站的东南角还有一座名为“雅士洞”的窑洞,这里曾接待过许多文人墨客:李白曾在这里醉笔题诗,元好问曾在这里感怀伤时,沈括曾在这里考察边塞山川,傅山曾在这里避居抒怀,顾炎武风尘仆仆来了又走,走了又来……这边关驿站的孤寂时光经常会被文人雅士的足迹与才思点亮。</p><p class="ql-block">如今,千年风云散去,这座驿站仍镶嵌在雁门关的山体之中,默默铭记着过往的车轮滚滚和马蹄声声。我想:这里不仅是一处普通的驿站,更是镌刻着帝王雄心、将军热血、公主离殇和雅士情怀的边塞丰碑……</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看到了“二毛客栈”的牌子。这应该是一处普通的客栈吧。</p> <p class="ql-block">来到雁门关的出入口,回望高耸的关门,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p><p class="ql-block">“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历经时代的更迭,雁门关已经成为融合民族文化、家国文化、边塞文化、关隘文化、商贸文化的典型代表,其蕴含的精神价值已被后世所尊崇。</p><p class="ql-block">在我看来:雁门关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雄伟险峻,更在于它承载的历史和故事。因为这里既有金戈铁马的豪情,也有舍生取义的悲壮,更有民族融合的温情。“天下九塞,雁门为首”,当你真正来到这里,才能深切体会到这句赞誉绝非虚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