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童年

玉溪河畔

<p class="ql-block"><b>背景音乐:《童年老家》</b></p><p class="ql-block"><b>演唱:高丽霞</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知是不是离家太久,久到连故乡的风都只敢在梦里轻轻吹,近来每到夜深人静,当城市的霓虹灯褪去最后一丝喧嚣,我总会无可抑制地坠入旧日时光里,像坠入一汪温软的潭水,任记忆的涟漪一圈圈漾开,裹着80后独有的细碎念想漫过心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这代80后,大抵都是被故乡喂大的。不像如今的孩子从小跟着电子产品长大,我们的童年是嵌在故乡的泥土里、炊烟里、老院的砖瓦缝里的。尤其怀念记忆里的年,那是真正有“年味”的年,是如今在超市里买遍山珍海味,在手机上抢遍红包也再也复刻不出的热闹与温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腊月里,故乡的空气里就飘着年的味道了。奶奶在灶台前忙碌,蒸馒头、炸丸子、炖猪肉,蒸腾的热气模糊了窗户玻璃,也模糊了奶奶眼角的皱纹,香气顺着窗缝飘出去,引得巷子里的小伙伴们频频探头。爷爷会带着我去集市买红纸,回家后裁成方块,教我折灯笼、剪窗花,指尖划过红纸的沙沙声,和远处集市上的吆喝声、自行车的叮铃声混在一起,成了腊月里最动听的旋律。那时候没有网购,没有预制菜,所有的年味都是亲手做出来的,慢得踏实,暖得真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夕这天,一大家人总会聚在老院里,把小小的屋子挤得满满当当。大人们围坐在八仙桌旁,摆上牌局,扑克牌摔在桌上的脆响、此起彼伏的谈笑声、偶尔的争执声嗡嗡地混作一团,是最鲜活的人间烟火。叔叔伯伯们会喝着散装的白酒,聊着一年的收成和邻里的琐事;婶婶阿姨们一边择菜,一边说着家长里短,手里的活不停,嘴里的话也不停。我们这些半大的孩子早已按捺不住心底的欢喜,穿上新做的花棉袄,揣着长辈给的几毛压岁钱,手脚并用地爬上自家的平房屋顶。那是我们的“观景台”,也是我们的“秘密基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黑下来,村子里便开始响起此起彼伏的鞭炮声,紧接着烟花便在墨蓝色的夜空中炸开了。没有如今这般绚烂到极致的特效,只是最简单的烟花,却在我们眼里比任何霓虹都要耀眼。金色的、银色的、红色的火花在触手可及的夜空里绽放,又缓缓坠落,像漫天星辰落了下来。我们趴在屋顶上仰着脖子,一边惊呼,一边比谁看到的烟花更漂亮,冻得通红的小手互相拉扯着,笑声在夜空中飘得很远,远到仿佛能越过村后的小山丘。那时候的烟花没有精确的燃放时间,没有华丽的编排,却藏着最纯粹的期待与欢喜,藏着80后童年里最璀璨的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的生活仿佛永远罩着一层温柔的柔光,慢得能接住每一片飘落的树叶,能听清每一声鸟鸣。我们这些80后小时候心里从不装事,每日盘算的不过是吃喝玩乐,天大的烦恼也不过是没能赢到小伙伴手里的玻璃球,或是放学路上被抢走的半块辣条,睡一觉醒来便又能满血复活,把所有不快都抛到九霄云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的快乐简单得近乎“寒酸”,却又饱满得让人怀念。没有智能手机,没有平板电脑,没有琳琅满目的游戏机,甚至连电视机都是稀罕物。全村也就一两户人家有黑白电视,每到傍晚,大人小孩就会搬着小板凳,挤到那户人家的院子里围着电视看《西游记》、《射雕英雄传》,孙悟空的金箍棒、郭靖的降龙十八掌是我们童年里最热血的向往。没有屏幕的日子我们有自己的“玩具”:一团黄泥巴就能捏出小汽车、小房子、小娃娃,几个小伙伴围在一起就能上演一场“江湖恩怨”,捏碎了再重新捏,乐此不疲;一只蛐蛐就能让我们蹲在墙角专注地观察一下午,为它的胜负争得面红耳赤,哪怕弄得满身泥土也笑得开怀;一根跳绳、一个沙包、一片空地就能召集起全村的孩子,跳得满头大汗,喊得嗓子发哑,直到家长的呼唤声从巷口传来才恋恋不舍地散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些日子物质是匮乏的,我们穿的衣服大多是哥哥姐姐剩下的,洗得发白,甚至带着补丁;吃的零食不过是几分钱一块的水果糖、一毛钱一根的冰棍、自家晒的红薯干,却能甜到心里;玩具更是简陋,却陪伴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午后。可就是这样清苦的日子,却藏着最纯粹的快乐,藏着我们这些80后再也找不回来的纯粹与坦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连记忆里的夜路也格外的亮堂。小时候没有路灯,村子里的路都是泥土路,坑坑洼洼,每到晚上四周便陷入一片寂静的黑暗。可那时候我从不害怕走夜路。或许是因为村口老槐树下总有乘凉的老人,手里摇着蒲扇,聊着天,看到我们路过会笑着叮嘱一句“慢点儿走”;或许是因为每一户人家的窗台上总会亮着一盏昏黄的煤油灯,那灯光透过窗纸照出来温柔地洒在小路上,像撒了一层碎金;又或许是因为童年的我们看世界的眼睛本身就会发光,心里没有那么多的杂念与恐惧,只觉得夜色是温柔的,风是温柔的,连路边的野草都带着温柔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我们渐渐长大,像一群羽翼渐丰的小鸟争先恐后地飞出了故乡的小巷。有人去了大城市求学,有人去了远方打工,带着80后独有的倔强与憧憬,想要在陌生的城市里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我们努力适应着城市的快节奏,习惯了钢筋水泥的冰冷,习惯了屏幕里的喧嚣,习惯了用手机联络感情,却渐渐忘了故乡的风是什么味道,老院的炊烟是什么模样,屋顶上的烟花又曾在夜空里绽放出怎样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次,我和同样是80后的朋友聊天,他不解地问我:“小时候明明那么清苦,住的是土坯房,吃的是粗茶淡饭,连件新衣服都要盼着过年,有什么可怀念的?”我沉吟良久,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回答。是啊,若论物质,如今的生活是小时候想都不敢想的富足,可我们为什么还是会一次次地回望过去,一次次地在梦里回到故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我才渐渐明白,我们怀念的哪里是那段物质匮乏的岁月本身?我们频频回望的从来都不是贫穷的日子,而是那个不识愁滋味、无忧无虑的自己。那个在泥土里打滚、在屋顶上欢笑、眼里有光、心里有梦的少年;是那些尚未离场、音容犹在的至亲。是奶奶灶台上的香气,是爷爷指尖的红纸,是长辈们温暖的叮咛,是那些曾陪伴我们长大,如今却早已不在身边的人;是那份在简单纯粹里便能轻易获得的、饱满的快乐。是捏泥巴的欢喜,是看烟花的雀跃,是和小伙伴们一起疯闹的时光,是如今即便拥有再多也再也找不回来的纯粹与安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这代80后大多是背井离乡的一代人。我们在城市里站稳了脚跟,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稳定的工作,可每当夜深人静,每当疲惫不堪的时候,心底总会有一个柔软的角落留给故乡。那是一个再也回不去的故乡。老院的土坯房早已被崭新的楼房取代,村口的老槐树不知何时被砍掉了,曾经一起疯闹的小伙伴早已各奔东西,难得一见;可那也是一个在时间深处永远为我们亮着灯的故乡。它藏在我们的记忆里,藏在我们的血脉里,藏在每一次午夜梦回的思念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风再大也吹不回从前了。那些逝去的时光,那些离开的人,那些曾经的快乐都像被风吹走的落叶,再也无法重新回到枝头。我们只能在记忆里一遍遍描摹故乡的模样,一遍遍回味那些温暖的瞬间,一遍遍怀念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我也成了别人口中的“大人”,也开始为生活奔波,为琐事烦恼,眼里的光渐渐黯淡,心里的快乐也变得越来越难得。可每当想起故乡,想起那些小时候的日子,心里就会涌起一股暖流,所有的疲惫与烦恼仿佛都能被温柔化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真的好怀念以前。怀念记忆里有年味的年,怀念屋顶上绽放的烟花,怀念捏泥巴的时光,怀念那些简单纯粹的快乐,更怀念那个回不去的故乡,和那个曾经无忧无虑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或许思念故乡从来都不是思念某一个地方,而是思念那段再也回不去的时光,思念那个曾经的自己,思念那些藏在岁月里的温柔与温暖。而我们这些80后,终将带着这份思念在人生的路上继续前行,任凭风风雨雨,任凭岁月流转,故乡永远是我们心底最温暖的归宿,是永远为我们亮着灯的地方。(图:木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