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敦煌鸣沙山月牙泉 <p class="ql-block">“鸣沙山月牙泉”这个名字,在我心头萦绕了二十余载。当年友人游归,绘声绘色道:沙山鸣响如天籁,月牙清泉似梦境。他的讲述,在我心底种下了一颗向往的种子。如今,这颗种子终于破土而出,我即将踏上这片神奇大地,去聆听鸣沙与清泉跨越千年的对话,感受那如诗如画的自然韵律。</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5日,早晨7:30,从冷湖镇出发,沿G215国道向东北方疾驰。朝阳泼金,前路辉煌,直指敦煌鸣沙山月牙泉。</p> <p class="ql-block">窗外,戈壁死寂如海,远山嶙峋,寸草不生。唯见成排风力发电机,如钢铁巨人般张开臂膀,贪婪吮吸阳光。叶片轻旋,嗡鸣低回,为荒芜注入一丝微弱的生机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无人区的公路如黑色缎带,在荒原上无尽延伸。一辆锈迹斑斑的报废车斜倚路旁,像被遗忘的钢铁哨兵,无声提醒着过往车辆:安全,是穿越这片荒凉唯一的通行证。约四十分钟后,公路两侧道边冒出几簇倔强的绿意,像大地裂开的绿色伤口,远处仍是灰黄交织的荒原,仿佛时间在此凝固。</p> <p class="ql-block">8:40,苏干湖的轮廓悄然浮现。湖的一侧,大片芦苇染成一抹温柔的绿,风过时,芦苇如波浪起伏,却不见牛羊与牧人,唯余寂静流淌。此时,一辆旅游大巴缓缓驶来,车轮碾过沙石的声响,打破了荒原的沉寂,竟成了最意外的乐章,让人心头一暖,恍如隔世重逢。</p> <p class="ql-block">9:18,车轮驶入阿尔金山高速隧道的入口,这条7.5公里的巨龙般的隧道,如一道壮丽的彩虹穿山而过,不仅改写了高原交通的篇章,而且成为这片土地上令人心驰神往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穿越隧道后,继续前行,翻越海拔3648米的当金山口,经《无界(海市蜃楼)》、《大地之子》、《汉武雄风》和《戈壁方舟》四座艺术雕塑,以及敦煌丝路遗产城。于12:00,带着满心的期待与激动,抵达了敦煌市。</p> <p class="ql-block">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南5公里处,占地面积76.82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区面积12.79平方公里。该景区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独特沙漠奇观闻名,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p> <p class="ql-block">鸣沙山是库姆塔格沙漠边缘,该区域属典型暖温带干旱气候,东起莫高窟,西至党河口,东西绵延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山体由红、黄、绿、黑、白五色细沙堆积而成,色彩斑斓,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远眺鸣沙山,山体连绵起伏,峰如刀刃,好似长龙横卧,又如金字塔组成的群山。千百年来,沙山群体静静横卧在敦煌城南,从未向城市绿洲靠近。在晴朗的天气,鸣沙山山体能发出像“丝竹管弦”一样的美妙声音,远传数十里,在敦煌城中都可以听到,古人称之为“沙岭晴鸣”。</p> <p class="ql-block">鸣沙山的神奇,不仅在于其鸣声令人惊异,更神在人登山之后,踩踏下移的流沙风吹过后自然恢复原状。千百年来,鸣沙山不知被人们攀登过多少次,按理早该被夷为平地了,但经一夜风吹后鸣沙山却依然如故, 巍然屹立,真乃天地造化,人间神奇。</p> <p class="ql-block">月牙泉地处鸣沙山的环抱之中,因形状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历来水火不能相容,沙漠清泉难共存。但在鸣沙山中,却能看到沙漠与清泉相伴为邻的奇景,一弯清泉,涟漪萦回,碧如翡翠。</p> <p class="ql-block">敦煌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40毫米,而年蒸发量则高达2400多毫米,蒸发量是降水量的60倍。按常理,月牙泉早被蒸发干涸,但奇特的是,数千年来,泉水始终清洌澄澈,从未干涸过。月牙泉四周沙山环绕,虽常年烈风劲吹,沙尘飞扬,但泉水从未被流沙掩埋,这简直是奇迹!“月泉晓澈”自古就成为敦煌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该景区1994年获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5年入选“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2015年获评国家5A级景区及中国敦煌世界地质公园。2021年入选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2023年上榜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p> <p class="ql-block">景区设中门、东门、西门3个入口,我们从中门进入景区。经过地质公园碑,到达鸣月广场。</p> <p class="ql-block">眼前是一座山门牌坊,这是鸣沙山月牙泉景区的标志性建筑, 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 主体为仿汉唐建筑,整体呈“八卦”型,顶上是一对头喙相向展翅飞翔的鸽子形状, 正上方是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的“鸣沙山月牙泉”匾额。跨山门而入,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群山流沙水墨画。</p> <p class="ql-block">山门左侧及正前方区域集中分布着各类游玩体验项目,包括激情滑沙、瀚海观日、热气球、赤足攀登、沙漠卡丁车、沙海冲浪、滑翔飞行和沙漠探险等。</p> <p class="ql-block">大漠乘驼是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的特色体验项目,游客可乘骑沙漠之舟骆驼登顶鸣沙山,沿途观赏丝路古道和塞外壮美的景色, 体验驼铃声声和丝绸之路的繁华,感受大漠孤烟沙漠之旅。</p> <p class="ql-block">位于小泉湾北坡进山口的药王庙遗址,1994年因风力作用部分遗迹显露,景区发现后考证其始建于清代嘉庆二十三年。该遗址占地500多平方米,为敦煌四合院民居的典范。目前,遗址大部仍掩于流沙之中,仅局部开放参观。</p> <p class="ql-block">我们都是银发游者,玩沙探险已不是我们的选项,便沿主道路向月泉阁、月牙泉走去。</p> <p class="ql-block">途径夫 妻 柳(旱 柳),此柳栽植于1971年,是同根系长出的两株相互依偎的旱柳,被称为“夫妻柳”。它们在鸣沙山月牙泉陪伴下共度无数寒暑岁月,成为游人驻足留恋的大漠一景。</p> <p class="ql-block">1997年, 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袭击了历经劫难的“夫妻柳”,不幸从根部折断。后在工作人员的精心呵护下,起死回生,重现枝繁叶茂,形如一对恋人繁育出了更为强盛的下一代。</p> <p class="ql-block">月泉阁位于月牙泉南岸高台之上, 是上世纪90年代初, 在原址上恢复修建了仿唐古建筑群,总建筑面积3443.6平方米,是旅游观赏、休闲和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挥毫泼墨的理想场所。</p> <p class="ql-block">月牙阁主楼为四层六角木构建筑,青瓦飞檐,每层环设回廊,精准复现敦煌壁画中的汉唐建筑形制。建筑群以对称布局呈现,融汇佛道文化元素,生动诠释了敦煌多元宗教交融的历史底蕴。</p> <p class="ql-block">清代鼎盛期,乾隆年间此处曾有200余间殿堂,香火极盛,娘娘殿、玉皇楼等道教建筑错落其间。</p> <p class="ql-block">登顶远眺,月牙泉全貌尽收眼底,沙漠、泉水与古建筑群相映成趣,日落时分更显壮美,堪称奇景。</p> <p class="ql-block">建筑群内汇聚众多名人书法字画石刻,其中供奉的水月观音像高2.26米、宽1.10米,泉如月牙,月映泉中,观音静观,相映成趣,兼具消灾祈福与风水吉运之效。水月观音为观音三十三化身之一,得名于静观水中月之姿,源自敦煌莫高窟壁画。</p> <p class="ql-block">2010年夏,其铜像捐立于此,底座为干枯树墩,神奇的是,次年枯树发芽,数年后焕发生机,枯木逢春,枝繁叶茂,令人惊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从月牙阁出去,两侧沙坡上即月牙泉南岸生长着胡楊、旱柳、沙枣和罗布麻、芦苇等植物。其中胡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有活化石之称。月牙泉南岸的胡杨,与泉同生,是月牙泉变化的历史见证者。“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三千年的胡杨,一亿年的历史”正是对胡杨极强生命力的赞扬。</p> <p class="ql-block">还有旱柳是西北地区特有的树种。据记载,晚清重臣左宗棠西进收复新疆时带领湘军一路栽植道柳,留下了“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佳话,为纪念这位引进树种的大臣,人们把生长在西北地区的旱柳,称为左公柳,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伫立泉畔,碧水如翡翠嵌于沙山,微风轻拂,水面荡起细碎银光,似星河洒落。天地造化,奇景如画,心潮随波涌动,思绪流转。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绝美画卷,光影间尽显生命奇迹。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仿佛听见千年风沙低语,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温柔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13:30,我们走出景区,直奔苏南山庄食为鲜歺厅就餐。本想去一睹中国石窟中绝无仅有的莫高窟风采,却因未预约而与之擦肩而过,让人遗憾至极!</p> <p class="ql-block">餐后稍作休整,便乘车沿G3011国道驶离敦煌,继而转入G30连霍高速,一路疾驰直达嘉峪关。</p> <p class="ql-block"><b>撰稿人:任建忠</b></p><p class="ql-block"><b>制 作:任建忠</b></p><p class="ql-block"><b>摄 影:任建忠、乔谏呈或来自网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