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羌风山水间,读懂重生与温柔 一一羌历年里,赴一场重生与欢庆的邀约

退休人

<p class="ql-block">  当车驶入北川腹地,窗外的碉楼渐次清晰,云雾缠绕的青山间,红灯笼已挂满羌寨街巷——2025年羌历年(羌语“日麦节”)恰逢公历11月20日,这座从废墟中崛起的城市,被最浓烈的节庆氛围包裹。这里没有灾难的阴霾,只有羌族儿女对传统的坚守、对生活的热爱,每一场活动、每一处热闹场景,都藏着重生后的蓬勃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城市的轮廓在晨光中舒展,新与旧在这里悄然对话。整齐的住宅区沿着山势铺展,绿意点缀其间,仿佛大地重新梳妆;而远处古朴的建筑群依水而立,飞檐翘角在雾气中若隐若现,像从岁月深处走来的背影。现代化的街区井然有序,高楼与老寨遥遥相望,不争不抢,却共同诉说着一座城的坚韧与温柔。这不仅是重建的奇迹,更是文化根脉在废墟上开出的新花——传统未断,生活如常,甚至更加热烈。</p> <p class="ql-block">  踏入巴拿恰步行街,羌历年的欢腾气息从清晨便开始弥漫。羌年祈福仪式从禹王桥出发,沿着青石板路向禹王广场行进。青石板路两侧,红灯笼与五彩经幡随风摇曳,身着绣花长衫、百褶裙的羌族男女穿梭其间,银饰叮当作响。街头的“羌年非遗展演”正热闹开场:跟着身着绣花长衫、银饰叮当作响的羌族同胞组成的祈福队伍,听释比念诵古老的祈福词,手中的五彩经幡随风飘动,满满的“羌年福气”萦绕周身。禹王桥至禹王广场路段上演羌族传统婚俗沉浸式体验,从坐歌堂到拜堂的完整流程,让游客能亲身穿上羌绣嫁衣、喝拦门酒,沉浸式感受最地道的羌乡婚俗风情 。街角的“北川好物”集市不仅能买到苔子茶、腊味等特产,还能跟着非遗传承人学做羌绣香囊、草编手作,把亲手制作的节庆纪念品带回家。夜幕降临时,千架无人机点亮新县城的夜空,光影变幻间与禹王桥的红灯笼交相辉映,沙朗篝火晚会拉开序幕,大家手拉手围着篝火踏歌而行,笑声、歌声顺着清水河流淌。</p> <p class="ql-block">  一位女子坐在石桥边的屋檐下刺绣,针线在布面上轻巧游走,像是把阳光也织进了花纹里。她不说话,神情专注,仿佛整个世界的喧嚣都被挡在了那根细针之外。白墙灰瓦的老屋静静环抱着这条小街,墙上的红色图腾在风中低语,讲述着羌人对自然与祖先的敬畏。孩子们在桥上奔跑,笑声惊起几只水鸟,掠过清澈的小河。远处山峦叠翠,阳光洒在屋顶的青瓦上,泛出温润的光。这一刻,时间慢了下来,传统不是展览,而是呼吸——它活在指尖,活在街巷,活在这片山水的每一次心跳里。</p> <p class="ql-block">  禹王广场上,人群缓缓聚集,舞台已搭好,灯光在阴沉的天空下显得格外明亮。纪念碑静静矗立,像一位见证者,看过悲恸,也迎来欢笑。围栏外,人们低声交谈,眼神里满是期待。这不仅是节日的开场,更像是一场与过去的对话——当鼓声响起,当释比的吟唱再度回荡,那些沉甸甸的记忆便化作前行的力量。庄重与喜悦在此刻交融,没有撕裂,只有延续。</p> <p class="ql-block">  一条小路蜿蜒穿过街区,绿树成行,彩色旗帜在风中轻扬,像是为归乡的人指引方向。路障安静地守在路边,黄黑相间,却挡不住节日的暖意。行人三三两两走过,有牵着孩子的母亲,有拍照的年轻人,也有背着竹篓的老阿妈。车停在路边,仿佛也被这氛围感染,不愿惊扰这份宁静。这里没有喧嚣的呐喊,只有细水长流的温情——重生,未必是轰轰烈烈,也可以是这样一条小路,悄然通向希望。</p> <p class="ql-block">  驱车前往石椅羌寨,沙朗篝火晚会早已是名声在外。刚到寨门,便被震天的鼓声与嘹亮的羌歌拦下——这是羌历年最隆重的“拦门酒”礼仪,村民们头戴绣花帕、颈挂银项圈,唱着“喝了拦门酒,吉祥跟你走”的祝酒歌,递上甘醇的咂酒。走进寨中,院坝里的“羌乡美食长桌宴”已备好,蒸腊肉、炖咂酒、炒核桃花、五谷丰登饭摆满桌面,热气腾腾的刨汤宴暖胃又暖心。席间还能看到羌族婚俗展演,欢快的歌舞与美食的香气交织,满是团圆的喜悦。若恰逢周末,寨里还会举办趣味运动会,和村民们一起参与羌族传统体育“古斯都”项目,在欢声笑语中感受民俗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山谷中的村落燃起篝火,火焰跳跃着,映红了每一张笑脸。人们围成圈,手拉着手,踏着鼓点跳起沙朗舞,脚步整齐而有力,歌声在群山间回荡。金黄的玉米挂满屋檐,南瓜堆在墙角,丰收的喜悦写在每个人脸上。碉楼静静矗立,像一位沉默的守护者,见证着这片土地从伤痛中站起,重新拥抱欢笑。云雾在山间游走,仿佛天地也在为这场重生的庆典低吟浅唱。</p> <p class="ql-block">  若想在热闹中寻一份静谧,药王谷的羌年活动同样精彩。“集羌福 刮足金”活动充满惊喜,漫步万亩药林的同时还能参与互动赢取好礼。刨汤宴搭配特色歌舞表演,吃饱喝足后,可沿着“羌年祈福步道”登高祈福,在辛夷花林间挂上写满心愿的祈福牌,红绸随风飘动,寄托着对未来的期许。周一至周五的羌年祈福仪式,周末还会加场演出,跟着羌族老人诵读祈福词,在清新的药香中感受心灵的宁静。萨朗晚会则将白日的静谧彻底点燃,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共跳沙朗舞,在群山环绕中享受狂欢时刻。</p> <p class="ql-block">  药王谷深处,一条小径隐入森林,两旁野花盛开,紫的、白的,在微风中轻轻点头。薄雾缭绕,阳光从树梢间洒落,像碎金铺地。脚下的路不宽,却走得踏实,每一步都仿佛踩在自然的脉搏上。这里没有人群,没有喧嚣,只有鸟鸣与风声相伴。走在这条祈福步道上,心也慢慢沉了下来——原来重生不只是热闹的庆典,也是这样一场与自己的对话,在寂静中听见希望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  旅程的最后,走进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而重新免费对外开放的羌族民俗博物馆里,“人民军队忠于党”书画展,为这场节庆之旅增添了别样的厚重感 。馆内专门设置的“羌年重生”展区,一张张照片记录着震后第一个羌年,村民们在临时安置点搭起简易篝火、跳起沙朗舞的场景——那是灾难过后,对生活的坚守与希望。从残垣断壁到新城欢腾,羌历年的每一项活动,都是这座城市重生的生动注脚。</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前的广场宽阔而肃穆,远处山体上的地质裂痕依旧清晰,像大地的伤疤,也像时间的刻度。钟楼静立,指针停在那个无法遗忘的时刻,而周围的人们却在向前走。有人驻足凝望,有人轻声讲述,孩子们在碑前献上鲜花。这里没有回避痛苦,却也不被痛苦定义——纪念,是为了更好地活着。</p> <p class="ql-block">  展厅里,一本蓝皮书籍静静陈列,封面印着“人民军队忠于党”,背景是天安门的晨光与飘扬的红旗。周围的宣传页讲述着红色记忆,字里行间流淌着信念的力量。这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支撑这片土地走过风雨的精神脊梁。在羌年的喜庆之外,这份厚重让人明白:温柔,从不意味着软弱;重生,源于无数双托举的手。</p> <p class="ql-block">  走出纪念馆,远处传来羌笛与鼓声,与巴拿恰的欢笑声遥相呼应,让人心中满是震撼与感动。</p><p class="ql-block"> 离开新北川的路上,脑海中不断回放着羌历年的精彩瞬间:禹王桥的祈福仪式、篝火舞会的欢腾、美食宴的香甜、祈福步道的静谧、石椅羌寨的长桌宴、药王谷的登高祈福。</p><p class="ql-block"> 这座城,用精准的民俗活动坚守着传统,诠释着文化的生命力;用热气腾腾的烟火气书写着重生后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新北川,下次羌历年,愿再赴这场烟火与温情交织的邀约。</p>